上节分析了共情力的一些现象及原因等,今天就共情力的作用及培养(提升)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能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才能与对象视野融合,进一步观点达到融合。是以人性的底层情感(或可称为潜意识),体验到对方的心理层面的感受,体会到对方的理论的延展性是否充分和自洽。才能真切的理解对方的理论。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知道对方的想法是哪来的”。
首先是读书
读书就是与作者的思想交流。
现在关于如何读书的方法,网上铺天盖地,各有各的方法,有些也不无道理,但是若没有共情的能力,在多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只是多认知了几个标签而已。因为我们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有自己解释世界的体系。要接受他人的观点,就要放弃自己的成见(哪怕与我们的观点相左),去体验作者的理论的成分中有没有我们不理解的成分以及作者的理论自洽符不符合逻辑和现实。之后,才能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吸收(或者是部分的吸收)。特别是一些思想著作,更是要依照作者的自洽的推理。反复的推演,以期能充分理解作者原意,之后在以我们的信息量和认知对作者的理论加以批判或吸收,补充到我们自我的认知体系中。所以一本信息量大的著作或艰深的理论书籍,甚至要用以年为单位的阅读时长来计算。
我们也看到一些读者,再转述作者观点时,全是溢美之词,但阐述中全是个人的观点(有的甚至是曲解),可见根本没理解作者的本意。
人际交往
我曾写过一篇 共情力帮你更好的沟通 这里不在阐述。
次第关系
这里着重谈谈教育,教育是有话语权的家长(老师),面对一批相对弱势的个人(群体),因此,共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说教育应该是家长(老师)与孩子一起展望未来,而现在多是家长(老师)与孩子对着干,还总结了各种方法管教限制孩子,其实孩子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其接受知识的方法,这点如果家长(教师)能体会到,也许教育是个相对容易的事,因为调动起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会想办法学习要学的东西,我们只要保护好孩子的积极性就可以了,而孩子如果想要的话,其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里根本不存在减负等问题。
不是指责这些家长(老师),他们的本意多数也是为孩子好。我这里想说的是我们的教育同样需要共情,甚至由于孩子的不成熟,我们更应该去理解孩子,补充孩子思维过程中的不足的部分。
自我疗愈
我们现在生活中焦虑是个普遍现象,焦虑的原因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无从把握,而其中大部分是与人的交往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的体验他人情感,就能体验对方的思唯脉络,一旦有所体验,焦虑自然化解。
方法
不要在第一时间就判断。
我们确实遇到一些人,思维敏捷,你只要稍作表示他立即会有所反应,但也是这敏捷可能会阻止表述人的进一步的阐述,这会阻断很多思绪的延展,事物不是线性的展开的,或有多个结果。延迟判断能够避免我们以标签化的概念判断事物,并能留出思考的时间。
共情力的培养说来也简单,抛开自我的成见,只要多聆听对方说,对方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多体会,并适时的提问,便能体会到对方的内心所想,便可有针对性的交谈了。
提升
注重共情力,可有效地提升自我。
对抗个性化和指责的认知扭曲
对抗消极的自我对话,结束压力的恶性循环
换位思考,不带偏见地感知真理
自我照顾和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