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后花园里一棵树
读周国平书有感而发记得上高中时就读过周国平的文章,印象仅是“有哲理”,但并不知道他是个哲学家。后来读了他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深为周国平中年得女又丧女又离异的遭遇感慨,同时很是叹服他抒情的文笔之精准深切,如此沉痛的感情也能写得如此轻盈而空灵。更巧的是,后来所教的课文里节选了书中的一章,就是在癌魔折磨下的一岁半的女儿终于在必然中离去了,作者一任万分悲痛之情自由地流淌,天邪地邪!
这时我才开始有意识地读周国平的书了。之后不久,又在图书馆碰到了《宝贝,宝贝》少年版,知道再婚之后的周国平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并且已经小学毕业了,很感动于他爱女儿的痴迷,后来又读了其完整版。还读了他的散文集《善良 · 丰富 ·高贵》《各自的朝圣路》,这时我才认识到周国平深刻的那一面。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读后感,也算是对这一段时间的读书生活做一个总结。
说实在的,读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面对图书馆书架上周国平的几本散文集,我并不想再去读了,认为《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涉及了一些很隐私的内容,作者企图以此为卖点吗?如果是这样岂不玷污了书中所写事件和所抒感情?尽管有这种成见,却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我还是把它认真地看了两遍,并且想到,与周国平相比,我多么幸运,我的女儿是如此的健康,同时也深感我爱女儿爱得不够深情 。后来,有幸读到了《宝贝,宝贝》少年版与完整版,内容是写现在的女儿啾啾的,写啾啾从出生到刚上小学这一时期的事情,实在也是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平凡的事,可是这决不意味着那是一本平凡的育儿书。周国平毕竟是个哲学家,书中处处流露出爱的智慧与哲思 ,是我们一般父母所不能及的。我是在生小女儿之前读的其少年版,女儿出生后又读了其完整版的,它真的使我更加爱我的两个女儿,懂得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不后悔的母亲。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周国平是个很认真的人,他在《宝贝,宝贝》序言里写道:“但愿在读了这本书以后,有更多的人相信,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算是圆满。”“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核原本就是平凡的。战争、政治、文化、财富、历险、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按照对人类平凡生活的功过确定其价值。即使在伟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动我们的也不是丰功伟绩,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显露了真实人性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恰恰是人人都拥有的。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们惶惶然追求貌似不平凡的东西,懂得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的人何其少。”从这些文字里,我读出了一种淡然、朴素和真诚,也许,这也是与十多年前写妞妞时相比,岁月给周国平的另一种馈赠——岁月不止催人老,岁月还使人沉静。
有了以上的这些感受,又一次面对图书馆周国平的那几本散文集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抽出了其中的一本——《善良丰富高贵》,不久,又借走了《各自的朝圣路》。前者收录了作者2002年到2006年之间所写的散文,后者则是作者1995年到1998年散文的结集。读这两本书时,常常会和作者产生各种高度的共鸣,甚至产生灵魂碰撞的感觉。往往是把孩子安顿好之后,已是晚上十一点后,轻轻拿起放在床头的书,在昏暗的灯光下,让自己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因此而常常兴奋以致失眠。
读周国平书有感而发概括起来 ,读这两本书有这样几方面的收获:
其一,发现自己并有了支持。我是一个喜欢经常看点书的人,并且选书时很挑剔,几乎不看书架上位置显眼的时尚书,可是这依然影响不了我一直都有好书看,而且几乎没有别人的推荐和介绍,单凭直觉,我就可以判断出哪本值得看,哪本不必为此浪费时间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就是在这种直觉的指引下搜索到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王蒙的《尴尬风流》、杨绛的《我们仨》等等的借阅都是得利于这种无形的直觉,我曾不止一次地借阅同一本书,如果在书店里碰到了,就好像邂逅了一位相知多年的老友,毫不犹豫地邀请请它常驻我家。这种鉴别优劣的能力,我曾向大女儿说过,并且提醒她不要看那些校园里流行的读物(我称之为营养价值不大的方便面)。不成想,这些周国平早有更精到深刻的论述:“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摘自《做一个真正的读者》)”“直接与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摘自同上)”“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他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摘自《经典和我们》)。读到这些,真的仿佛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在周国平的文字里,我发现了自己。不是吗,多少古圣先贤,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即逝,可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思想的火花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我们只需花点时间,在芜杂的生活之余,给内心留一方净土,便可享用这笔无价的思想财富。
我也曾怀疑我读书的意义,我喜欢读书,可我依然是我,依然清贫依然平淡依然处在社会的角落,是一介草民处在太平社会,禁不起一点时代的小小变迁……可是,当我读到“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摘自《愉快是基本标准》)”时,我便对我先前的困惑豁然开朗了,无意中找到了最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啊,书本身不会带给人任何现实的利益,你读与不读于书也没有任何利益和损害。真正好读书的人,我相信正是出于性情,至于读书的意义,则完全是不可量化的。记得有人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人走出校园之后,把书本知识全部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套用此话,我想,读书的意义在于,忘掉所读之书,体现于日常言行之中。读书无动机,出于性情,归于性情。
其二,正确理解了周国平书中的隐私。前面说过,周国平书中有一些很隐私的东西,对此我不太赞同,片面地认为那是别有用心。读了《哲学不只是慰藉》一文,我改变了这一看法。文中提到蒙田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人的形体都承载着全部人的状况。”可不是吗?每个生命都来源于精子和卵子的遇合,会经历相同的生理发育过程,已婚男女都有性事发生,都有难以启齿的秘密,所以周国平说:“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周国平在他的自传《岁月与性情》序言中写道:“在写这本书时,我始终设想自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对于我的所作所为乃至最隐秘的心思,上帝全都知道,也全都能够理解,所以隐瞒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对人性的了解已经足以使我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小我来看自己,坦然面对我的全部经历,甚至不羞于说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我的目的是给我自己以及我心目中的上帝一个坦诚的交代,我相信,惟其如此,我写下的东西才会对世人也有一些价值,人们无论褒我还是贬我,都有了一份值得认真对待的参考。”那么,人性是指什么呢?记得一位心理咨询师告戒一位女士,不要试图用姿色绝美的佳人来考验老公的忠诚,要知道你那是在挑战整个人类的天性,胜算的几率不大。由此我想,人性应该是指人类特有的属性吧,即:是人都有的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是个中性的词。人类社会中之所以会有各种不道德乃至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把握好人性中的某个属性的度,忽视了人除了人类本性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社会属性存在。比如物质的需求和性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有了前者,才能生存,有了后者,才能繁衍,但是,一旦超出身处其中的社会要求的度,损害了他人的权益,那就是不道德,乃至是犯罪,没有人会说贪污犯和强奸犯是在表达他的人性。如果一个人,能跳出小我,面对心中全知全能的上帝,向别人说出内心最隐秘的事情,置别人的褒贬于不顾,其前提是对人性有了足够的了解,是多么地难能可贵。至此,我完全理解了周国平书中的隐私其实不是隐私,是全部人的相同状况,他说出了我们都经历过但很少说出的话,理解了这一点,书中还有什么隐私可窥探?唯有对生命无比的虔诚罢了!
其三,重新认识哲学。周国平是个哲学家,他的文章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思想火花,启人深思。一直以来,我对哲学敬而远之,认为它就像一位须发全白,高高在上,悲悯众生的智慧老人。我想,现如今,像我一样不了解哲学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哲学恐怕还是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辩证法之类的概念,他们要么认为哲学高深莫可及,要么认为哲学虚无不实用,使哲学备受曲解和冷落。周国平在《哲学与我们的时代》一文中把世界观、人生观解释成“观世界”“观人生”,并指出“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总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观’全局。通过 ‘观’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过的生活有无意义,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这里,周国平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了哲学的意义,理解起来要比专业的术语容易多了,并且把哲学放在日常生活中,哲学的无用之大用不言而喻。在另一篇《哲学不只是慰藉》一文中,周国平谈哲学对我们深层的意义时写道:“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多么深邃精辟的论述啊,哲学不教我们鸵鸟式的自欺,而是让我们把头抬高,目光放远,清醒地面对一切。既然生活中不如意事时有发生,我们就很有必要适时地调整心态和眼光了,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更何况哲学的本义正是“爱智慧”呢?
读周国平书有感而发读周国平的书,灵魂会不自觉地进入其中,思想也会跟着活跃起来。其实,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也爱孩子爱妻子,也喜欢漂亮女人,妻子遭遇外遇,自己也遭遇外遇,离过两次婚,也常跟朋友聚会,常跟妻子拌嘴争论,常遭遇不平事,并因此牢骚满腹,所以,他是一个极平凡的人。又因为他勤于思考,不惰于动笔 ,有才华,深刻、启智、不世故不迂腐,所以他的文章值得一读 。说不定,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在他的文章中遇到另一个自己,就像有一天早起洗脸时,你无意中一抬头,发现镜中自己的面容如此清晰,铅华洗尽,且近且远。
网友评论
这本书才读了不久,每一篇文章一眼过去好像枯燥而深奥。细细读起来好像每一句却引人入胜。而且总好像面前浮现一位面目和蔼的中年人带着微笑缓缓着叙述他的故事和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