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北京,是2014年11月,大四秋招季。我从我家做火车硬卧来到北京,第二天下午返回。两天时间,我去了一趟故宫,天坛,以及位于望京的美团总部。那是我在校招季的最后一家终面。千里迢迢花了一千块钱,然后面试没有通过,回来了。第二次去北京,是2015年3月,大四春招季。这次我呆了四天,去了前门,后海,颐和园,鸟巢,以及去哪儿总部。一样的来去交通,一样的结果。
北京是互联网行业的中心,80%互联网大公司的总部都在北京,百度京东美团滴滴小米等等。首都的光环,无疑吸引着一大批人慕名前往。2016年初,我辞掉了在广州的第一份工作,可以说单纯是为了来见见这个我不曾呆过,又失败过两次的地方,独自拖着行李箱,第三次来到北京,开始了独自找工作的历程。
北京城市
北京是复杂的,没有任何语言能把这个13亿人的首都描述清楚。国务院机关单位总部和各种小型创业公司,二环内的老北京和六环外的北漂,国贸年薪百万的金融人士和外卖小哥,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北京的城市规划把硕大的首都切割成了一个个小片。二环内是皇城根,天安门,是各种机关部委国企总部,和老北京风格的旅游圣地。三环四环是各种商务区,东三环的国贸CBD入驻了各种金融投行咨询机构和跨国公司,往北是灯红酒绿的三里屯工体,再往北到酒仙桥、望京,又有各种传媒艺术影视公司。西四环是中关村五道口,各种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围绕在北大、清华和很多知名高校周边。再往北是西二旗,百度滴滴新浪等各大互联网公司总部的集散地。
东三环外CBD五环外的北京被称为睡城,是北漂们的大本营,尤其是北边昌平的回龙观天通苑帝国,和东边的通州。一大片一大片的住宅区,北漂们赶在房价上涨的时候在这里买房,然后每天都有上万人浩浩荡荡地在这里和国贸中关村五道口之间迁徙。再往外到六环,或者往南到南五环,有很多地铁覆盖不到的地方,这些是外来务工者的容身之所。低矮的平房,混乱的交通,乡村化的建设,像是从首都走到了乡下。
城乡结合部北京非常大,因此北京的上班,是个迁徙的过程。今年年初开始,我每天来回东四环和五道口,转两次地铁,单程1小时10分钟,这在北京只是个正常时间而已,当时公司里有住通州或亦庄的,单程2小时起步。最痛苦的莫过于挤地铁。我坐的线路是说起拥挤程度榜上无名的六号线,每天都有大量从通州进城到CBD等地方上班的人,我的站又是换乘站前的最后一站。别说上车,整个车厢在开门的刹那,里面的人几乎会爆出来,基本没有人下。想要上,不得不人站在车厢外,伸手够到门里上方的栏杆,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往里拉,把里面的人往里挤,必要的时候还要后面的人推一把,再门关个两三次,就算成功挤上了。我从一开始眼巴巴地等三四趟车过去,到后来熟练掌握了各种挤进车厢的技巧。有时候只能安慰自己,这不是最挤的,我没法想象昌平线13号线5号线这些要站外排队20多分钟的人日子是怎么过下来的。
挤地铁其实北京给我外在的印象,比我印象中的北京要稍微差一些。对比南方的大城市,北京的交通有些混乱,城市、房屋略显旧,没有让人感觉高大上的高楼大厦,只有给人庄严和陈旧感的四合院。北京有很多宽阔的大马路,中间很少有连接的小路,只有天桥。很多十字路口都没有交警,行人一起闯红灯,外卖小哥在旁边左转弯的时候齐刷刷地顶到路面中间。二环三环的黄金地段里还有很多老式的农民房,城市建设的很多细节给人感觉只像个二线城市。除了国贸三里屯和望京,没有其他给人感觉很繁华的地方。我原以为如雷贯耳的中关村五道口会有很多高楼林立的高端商务区和商业区,去了后才发现只是一些写字楼、住宅和小商店夹杂在一起。这说来也有趣,在上海广州深圳,一栋高端写字楼里面,可能只是一些很小不知名的公司,在北京,也许一栋看起来不怎么样的房子,里面是某个大公司总部或者某个部委的大院。
北京生活
第一次来北方前,怀疑北方的冬天会不会太冷,太干燥。一个冬天下来,我感觉北京的冬天一点都不冷,室外零下几度不感觉冷,更不用说室内还有暖气。秋天到冬天整整几个月不下雨,虽然干燥,但生活上比起南方可是方便得多。其实北京的气候挺不错的,除了雾霾。我没记错的话,一个冬天有4次AQI500多的严重污染,至少一半时间在中度污染以上,有时候周末想出去转转,看到这样的天气哪都不敢去,只能宅在家里。不过听说今年的北京雾霾少多了,经常能看到蓝天白云。
角楼雪景作为南方人,能看到雪的时间不多,来到北方看到雪成了家常便饭。在南方曾经玩过一两次滑雪,来到北京后,第一次能在整个冬天畅快地滑雪。一个雪季的时间,大概滑了十几次,从北京周边的小雪场,到北京最大的怀北滑雪场、南山滑雪场,再特意赶去冬奥会举办地崇礼的云顶滑雪场。滑雪是样能让人上瘾的运动,一个冬天下来我慢慢地痴迷于此,虽然还是很菜,但已经从最开始只会在初级道上直线冲下来,到后来能在中高级道上玩大小回转。只是现在回到了南方,滑雪成了念想。
滑雪场来到北京,最触手可及的是丰富的生活选择。在大城市,你永远不会找不到跟你有相同小众爱好的群体,尤其是作为文化艺术中心和旅游城市的北京。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我去了好几次故宫长城颐和园,逛遍了胡同里的王府、名人故居和遗址,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馆,798那些看不懂的展览,永远有很多人的国家图书馆,以及去德云社听相声。我在小时候就听过郭德纲,来到北京后离德云社那么近,闲暇时自然去了几次,算是正式接触到了相声这门北方民间艺术,和老北京特色的小剧场。当然小剧场肯定看不到郭德纲岳云鹏,不过能看到高峰、张鹤伦等角,和一些有一定实力的小演员,也算不错。很多人说过,不管你有什么小众爱好,在北京都能找到你的同好群体,我深表赞同。
故宫 颐和园 颐和园 长城 德云社北京工作
北京是生活节奏最快的城市,换句话说,北京是工作最疯狂的地方。晚上9点路过中关村五道口或者国贸的写字楼,基本灯火通明,有些公司11点下班是家常便饭,凌晨4点的北京每天都会有人见到。即使走进一家咖啡馆坐两小时,都能听到有桌人高谈阔论着用户需求场景融资,另一桌人商量着拍电影电视剧的剧本或演员。有句话说,北京的好处,是在这里说梦想不会被人嘲笑,无数人在这里创业,打拼,然后发家,或者倒闭。从这一点看,北京不仅仅是作为政治中心存在,更是起到了市场经济和第三产业的集散地,创业的天堂。
我在北京的第一家公司,老板是个来自云南的人,在北京开了这家公司两年,从O2O大潮中开始创业,到A轮融资,持续烧钱亏损,再到最后几个月发不起工资。他跟我们说,公司没钱了,正在寻求融资,如果融资失败,我会卖房把大家的工资补上。我来北京的时候什么都没带来,如果有一天我从北京走了,我也什么都不会带去。这一刻,我的老板不像个冷血的资本家,只是无数个在北京创业失败的普通人中的一员,他的经历代表了从14年开始的互联网O2O泡沫从吹起来到破灭的过程。
作为打工者的我,当时辞去前一份工作后,发现互联网中心的北京,职位数量几乎相当于其他城市的总和。那会我只有几个月的正式工作经验,资历尚浅,北京的那些大公司总部我是进不去的。但来北京的人谁没个追求呢,我希望我能先去一个公司做到两三年经验,然后找机会进入一家C轮以上的公司,成为能独立负责一条产品线的产品经理。我一直想有机会去一家互联网大公司,来北京也可以说是为了梦想。
刚来找工作那会,我住在一家青年旅舍里,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找到了上面这家公司,一个普普通通的互联网A轮公司。几个月后,公司发不出工资裁员了,我又历经了两个月的求职生活,加入了一家在五道口的互联网A轮公司。公司不大,50人不到,我做的事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公司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大牛,只能靠自己学习。每天看着外面的搜狐快手总部,感叹着我离这些大公司似乎那么遥远。公司多的好处是找工作选择面稍微大一些,乱七八糟的行业活动也不少。闲暇之余,在网上报名参加一些产品经理大会之类的牛人讲座,把自己弄得看似很努力的样子。
北京生存
事实上,我选择去北京,我的家人并不赞同,理由很简单,以我们家的条件,我在北京是无法生存下去的。确实如此,北京有全国最苛刻的户籍制度,全国最高的房价,以及所谓的“控制人口”政策。北京房价这些年来一直都是全国第一,均价6万多,北五环外的天通苑、回龙观,得有8万起步,一套80多平的房子,首付就要250万。如果我要在北京买房,那或许只能买到燕郊,距市区各个中心40公里,每天都得真正意义上的进城出城4小时,我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拿到北京户口的难度不亚于买房,如果没有这个中国特色的户口,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衣食住行和下一代教育问题。
不用说买房,仅仅是租房,就让很多北漂压力山大。北京租房的艰难我早有耳闻,一是价格贵,二是黑中介猖狂。当时在北京找到工作后,我踏上了艰难的找房子历程。我前前后后小心翼翼地找了1个月有余,最后在东四环外找了个个人转租的次卧合租,价格1800,去年年底涨到2200。这已经是我能找到最便宜的了,那一片合租的价格普遍在2000以上。对比我在广州合租,价格只要三位数。很多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为了便宜,只能租到北五环外的昌平,东五环外的通州,住那种不知道什么中介二房东弄的隔断房,代价是长时间的通勤,以及时刻得和黑中介斗智斗勇。
北京得天独厚的机会和资源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进来,而房价和户口,作为北京的人口筛选器,源源不断地将人赶出去。如果你能在国家机关或者高端大企业上班,年薪百万或者身份显赫,那么北京欢迎您。如果不是,那北京只能留下你的青春,留不下你的未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北京立足的,你离开了,后面有源源不断的人补充到你的位置。北京市政府对未来北京的规划,我没记错的话是保持在2200万人以内,这意味着现在的北京已经到了要出一个人才能进一个人的情况。尽管我认为北京人口在市场规律下还会越来越多,但各种限制人口的政策已经慢慢地出来,比如前段时间火灾引发的“清理低端人口”事件,之前的打车限牌限籍等,这些快车司机、快递外卖小哥等所谓的“底层人口”成为了首先被“清理”的对象,也让北京一度处于风口浪尖。某种程度上,我们这些快车司机外卖小哥没什么区别,来北京赚钱,又不属于北京,对政策和生活成本毫无抵抗能力。
去年年底我找工作时,我还计划着下一份工作在北京再呆一到两年,尽量让自己在这里得到的提升,然而今年6月,我突然不想留在这里了。当时花3天的时间回了趟家,买了单程15个小时来去的卧铺火车票,折腾了两个晚上加一个上午,花了700多块钱,在火车上过夜后直接昏昏沉沉地去上班。回想起来,恍惚间,在北京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换了两份工作,玩遍了京城的大小景点,因面试跑遍了很多商务区,见证了闻名全国的雾霾,感受了早高峰的地铁。北漂这么短时间,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选择,是否值得继续呆在这里。
经历了这么些,我离当初来北京的目标却相差甚远,接触不到大公司和行业大牛,只去了不知名的小公司,谈不上什么提升,赚到的钱也不多,回趟家还这么累。我如果继续留在北京,依旧有的是机会,继续工作两三年,或者找机会跳槽去更好的平台,拿更高的薪资。不过我还是离开了。也许以后哪天我会再来到北京的某家大公司,然而现在,我还远没有到非要留在北京才有更好发展机会的地步。我在北京的经历,和在广州一样,算是一种工作、生活和旅行的体验。
网友评论
至于工作,很多时候除了努力之外,更多靠缘分。你对自己有规划,但是通往你的目标的路径,如果落地的更清晰一些,也许前途会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