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历来主张做什么要有什么的样子,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李叔同。红学家俞平伯曾评价李叔同:“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做什么像什么,本来无可厚非。可是我今天的观点是做什么不像什么或许才好。二十岁刚到一所学校参加工作,发现学校里有一个管学生的老师非常像政教主任,因为他常常把学生集合起来训话,站在台上,底气十足,威风凛凛,不苟言笑,学生们都怕他,好多年轻的老师也以为他就是政教主任。后来学校开大会,主持人介绍学校的大小领导,才发现政教主任另有其人,而我以为是主任的那位老师只是个政教员。
有人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领导越不像领导;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领导就越像领导。何以如此?发达地区,思想开放,节奏快,人人都很忙,领导也顾不得端个领导的架子,顾不上打个官腔,再说也少有人理会;落后地区,思想保守,节奏慢,人人磨洋工,领导就越觉得自己在领导的位子上,要像个领导,端个架子,打个官腔,发号施令,人人都得看领导的脸色。
最不像的那一个我做教师,发现同事里就有人特别在意他教师的身份,跟学生接触,处处摆出教师的样子,其实有拒人千里之外的嫌疑。而那些忘掉教师身份,甚至忘掉自己成年人身份的老师,反而更容易与学生交流共处,他的言行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他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做教师,忘掉身份,更容易走进学生心灵,能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具体说,就是教师不像教师,而像个学生,像个朋友,与普通学生不同的是先学习了一段时间而已。教师的作用在引领,在激发,在点燃,同类人引领、激发、点燃同类人,效果更好。
做教师,必须撤掉自己和学生之间那种有形无形的壁垒。因为教师的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站立在个人与公众相遇的地方,你不能抽身事外。教师是一名摆渡者,在摆渡学生的同时,也在摆渡自己。
其实真正的好老师,很多并不像个老师。电影《死亡诗社》里的基丁老师,他的课堂最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他与学校里其他老师相比,最不像老师,却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老师,也是学生心里最好的老师。
做领导,更是如此。领导不像领导,才更能赢得民心,更有利用于工作的开展。因为他能走进基层职工的内心,了解第一手的情况,虽说做领导不用事必躬亲,但掌握全局概况则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而与同事们无话不谈是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最佳途径。
最不像的那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