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快的人都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吗?为什么说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而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记忆型教育”是如何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失去质疑精神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硕士范亚飞老师近期撰文,他认为“记忆型阅读教育”导致的知识权威主义是大多数国人普遍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读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在眼下的教育大环境下,喜欢发问且用质疑、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的孩子更显得弥足可贵,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父母千万不要给他们贴上诸如个性、叛逆之类的标签,更不要同化孩子的思想。
我们进学校之前是个问号,进了学校慢慢变成了句号。失去质疑精神是‘记忆型教育’对孩子们好奇天性最大的扼杀。
左脑思维型民族通常严谨,盛产逻辑严谨的哲学家、工程师。如德国人、日本人。右脑思维型民族通常浪漫,多孕育多才多艺、多愁善感的艺术家。比如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少数精英左右脑都很发达。但多数人,如无特别训练,多数在初中之后彻底变成左脑型。左脑用来储存知识,右脑用来胡思乱想。咱们中国人多数是左脑型,经由中高考‘升华’后,变成了缺乏严谨逻辑思维的左脑型,就剩下了左脑的‘死记’功能。右脑很少用,没有太多世界级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便是证据之一。刻意培养出来的左脑型国家通常害怕差异,
‘记忆型’阅读教育是脑残病的病原体之一。那么应该如何读书呢?没有一个老司机会死记具体的路,老司机把握的是大方向。大方向对了,走那条小路都无所谓。读书也一样,读书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不能死记‘树木’,忘了‘森林’。更加重要的是要‘读而思’。边读边提问、质疑。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就是要:边学边思!
阅读与记忆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