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卑,当一个人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和无所适从,于是就产生了自卑情结。
我们可以认为我们我们遇到困难难以前进时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了自卑情结。这可以说是自卑的起源。
那么什么是超越呢?简单来说走遇到难题时,除了怀疑能力不够,感到自卑。之后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自卑,努力调动自身的潜能,并让自己能够走出尽可能的走出困境,不断的提升自己就是超越。超越不仅是超越自卑,更是超越自己的能力。
我们常说教育从小抓起,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孩子行为的约束,而是思想和情感上的约束。一个自卑的人往往是由于小时候的某件事或者因为受到某种教育而有了自卑情结的。困难和我们生命如影随行的。生命给予的我们时间价值,困难决定我们的能力高低。
从小我就语文好,所以现在对于文科方面的知识我能够有较大的兴趣,而小时候数学不好,所以现在无论我花再多时间,理科还是差强人意。仔细品味这本书,反思自己,可能是和小学一年级有关。我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是位女老师,而我小时候是标准的严父慈母。所以对女老师可能更有种依赖和亲切感,再加上小学数学老师又是很凶,考得不好又会惩罚。这样一对比于是我就对语文有了好很大的兴趣,语文考试每次都是前三。反观数学,我虽然很害怕处罚,但又每次倒数 ,老师也说过我笨,或许真的有种心里暗示。
到今天,我自己又是一名实习老师,我很在乎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也会惩罚孩子,不过不是成绩,大多是他们打架,上课捣乱,作业乱写等问题。但是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努力行为,不管是成绩还是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比如主动练字给我看,我都会给予很大的鼓励。自卑一直都是我关注的问题。
书中认为解决孩子的合作是解决孩子自卑问题的一大法宝,由此我陷入深深的反思。合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我想,可以先从“顾名思义”说起。
合作就是若干的个体形成的一个长久的或暂时的团体,目的我为了一起解决所有个体共同的问题或者是这个团体共同的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了情感上的倚靠,最终解决了问题,人人都会不自觉的代入自己的作用,从而获得成就感。
此外,合作还能让孩子们去“自我中心化”。他们会考虑到团队中其他人的感受,也能从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说的安全感,这是我们教育中比较缺少的。环境的安全我们老师自然是关注到了,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却似乎不够。作为母亲,第一件事就是要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信任周围的人和事件,让他学会与人分配与合作。老师要给心理上安全感的目的也在于此。
课堂上,我也会和很多老师一样,有时候让学生小组合作,这可以说是常规手段。之后,我会下堂,不是指导,而是倾听开甚至是开玩笑说废话。如果老师在学生一遇到问题就提醒他们,会大大减少学生的成就感。很让他们觉得老师很厉害,能解决这个问题都靠老师的提醒,而自己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从而减少他们的差成就感,那么合作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倾听则不同,倾听使老师积极融入他们的团体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心声,明白这个团体能力和不足,下次可以适当加或减问题的难度。此老师是学生在学校最大的依靠,他们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都来自老师。所以作为一个倾听者还能给予这个团体安全感。能够让他们更放的开,更能开拓思维积极思考。那当学生遇到瓶颈时,我时常是利用开玩笑说废话的方式启发他们,启发的方向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思维的开放性。
现在都在谈论教育改革,我想,真正的教育改革,核心还是学生思想情感的改革,所以,致力于提倡教育改革的人,都是能认识到合作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