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小安
《诗人之死》是一首纪念诗人的诗歌,是蒙莱托夫为诗人普希金所作,它控诉当时黑暗的统治阶级,诗人悼念一个理想诗人之死,抒发作者愤懑和怀念之情。这首诗犹如一把匕首,划破黑夜的长空。在岁月的银河系中,任何一个诗人死后,星星会如白玉般陨落,而我们甚至不曾看到真实的诗人,追寻你们的踪迹,翻开你们的诗篇,心中不禁感喟:只有诗是不死的!
一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海子
以上诗句语言简短而清新自然,富有大自然的气息。相比很多人盗版那句写烂了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便如春风一样清爽地扑面而来。每每重读海子的一些诗歌,总有一种大自然荡涤心灵污垢的感觉。看到一张他张开双臂怀抱大地,刘海凌乱搭在额前的照片,田间诗人给我的感觉竟会如此强烈。太阳、麦子、大地、黑夜是他诗中所诵之物以及审美的对象,甚至说这些是诗人的朋友也不为过。“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诗人视黑夜为朋友,自然会跟它们一起交流一起相处甚至彼此慰藉。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海子写道,“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太阳和雨水一样幸福。”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幸福的人,或者说他内心是极力想仰望幸福的人。在心底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它终究会开花,但它有可能注定没有结局。然而诗人有一颗细致敏感的心,天堂与地狱,只在乎一念之间。不亚于莎士比亚关于生与死问题的纠结。有人说他诗中透露自杀情结,因为忧郁、落寞的性格,还是因为他对女性深深的爱恋,痛苦地折磨着他,使他用极端而决裂的方式走向天堂。如是这样,死可能是他觉得解脱的不二之法。海子奔赴死亡之前曾带一本卢梭的《瓦尔登湖》,那时的黄昏如此漫长,他在光明中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一点点徘徊。昏黄额夕阳不可遏制地沉落下去,他终于踏上了山海关的铁轨,诗人从此把生命纯粹地献给了赤裸的大地。
海子之后,再无海子,留下的只是他的诗歌。
太阳的王,当所有人倾羡你耀眼的光芒,为何你却要燃烧一生?
二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顾城
顾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个童话诗人,是朦胧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看到顾城的照片,他长着俊俏的脸,有着深邃的大眼睛,一看就是邻居家那种大男孩的形象。但在这样一个大男孩心里,却永远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就像彼得番,固守在他的永无岛中。诗人和妻子最后真的隐居激流岛,却酿造了世人无法理解的悲剧。也许造化弄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他因自己孩子不能进入他幻想的女儿国,便将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送人。一般人会觉得他思想上有“洁癖”,也许能当他情人的人,在这忧烦的尘世间有谁能被诗人垂青呢?即便有,我想也是短暂的。英儿是他曾经心动的女子,最后也不疾而终。可爱的是,他经常带着用裤脚改造成的帽子,他解释为避免尘间污染到他的思想。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他终因未知迷茫向往而把自己推出尘世之外,可知那是人世渺渺之后极端的自伐?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没有杂乱的市场,没有众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我的梦,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没有森严的殿堂,没有神圣的故陵,安安静静,安安静静。”——顾城
诗人是一个任性的海子,诗人的诗歌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灰尘。顾城,固守他心中的城,他悄悄依恋着,童年的纯真,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就像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诗人的灵魂永远地飘荡在那个激流岛上,日日夜夜,守候心中那份洁白无瑕的童真,他终究是幸福的。
童话诗人,什么样的人才能住进你的城堡,与你共看一片云呢?
诗人原谅了世人,却原谅不了自己,以死来获得一种新生。殊不知,他们的诗歌,就是他们存在于世骄傲的证明。只有当他们的人生尘埃落定时,才能确切地知道,而那时,也只能由别人来评说了。
三
任何诗人的死,都会给我极大的震撼和惋惜。我常常会想,他们的死带给我什么思考?我只能从他们存世的诗作和评论中窥见一个诗人的一面之心。当然他们诗作所蕴含的思想层面是我所不及,也还没完全体味到的。但是读好的诗歌,我内心伴随着一种畅快愉悦的感受,顿生一种仰望诗歌的热望,犹如襁褓中的婴儿,初生时的那种光明,透亮,以及诗里行间饱含那温润如玉的情怀常常让我不能自已。
死,作为生的对立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存在,而现在越来越多上升到研究死的哲学命题。多少年后,在漫漫的寂静的长夜中,他们会不会有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觉悟呢?诗人之死,带给我们思考和重新审视生命的机会,但却绝不能沉浸在死亡的虚妄之中。记得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还是孔子说得明智实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活在当下,珍惜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