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到的、思考的和表达的,是一致的吗?
——《结构思考力》拆书稿分享
【原书结构框架】
1.结构思考力简介
2.明确理念打基础
3.基于目标定主题
4.纵向结构分层次
5.横向结构选顺序
6.形象表达做演示
7.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拆书结构框架】
第一章主题明确理念打基础
第一章拆书内容
1.原书信息
结构思考力
——只有思考清晰,才能表达有力
作者:李忠秋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本版版次:2014年9月第一版.
ISBN:978-7-121-23990-8
2.开篇介绍
《结构思考力》是一本将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通用化和本土化的、简单、实用性强的工具书。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向我们展示结构化思考力的威力和重要性,同时向读者传达运用结构思考力做到清晰全面的思考和有力表达的方法。
那么,结构式思考与逻辑思考相同吗?作者在书中提到,逻辑是思维的加工阶段,但是在加工之前,还有个理解过程,如果理解不正确,那么加工输出的结果也必然是错误的,所以结构思考力是既关注加工又关注理解的思考方式。
思考的重要性就不需要赘述了,当我们面临选择和问题的时候,清晰和全面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本质,趋向于得到正确的结果。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学习作者运用结构思考力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找到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将隐形思维显性化,做到清晰思考和有力的表达。
3.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群人同时看到同一件事情,有的人3句话就能说清楚,有的人一个小时也说不到核心上?
还有以下现象,在日常工作中是否经常听到和见到?
现象1:
作为传说中的甲方爸爸,有时会将一些设计的工作外包,通过电话和设计师沟通真的累。明明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他们还是没能达到要求。宝宝心里好苦……
现象2:
有时候公司会组织员工去参加培训,回来后再在分享会上讲。听得时候觉得老师讲的清晰明了,也不难,自己也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但自己的讲的时候总觉得不是很流畅,有时候还会漏掉一些重要信息,望着同事们脸上的疑惑,觉得好挫败。
现象3:
同事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的PPT报告,并在会议上跟大家滔滔不绝地讲了30分钟,虽然信息量丰富且语言风趣,但大家却不明白他在讲什么。
以上这三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在传递信息时没有构建一个有效的结构,而结构思考力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结构,在表达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条理分明地证明这个观点。听懂和看懂都不是自己的,只有有逻辑地清晰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理解。
结构思考力不仅能帮助我们做到清晰全面思考、表达有力、脉络清晰地解决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正确记忆知识。
4.今日导读
结构思考是人类思维的领域的基本规律。
怎样将结构思考力运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呢?
作者将结构思考力的运用过程分为三大阶段五个步骤,基础阶段的明确理念打基础;构思阶段的基于目标定主题、纵向结构分层次、横向结构选顺序三个步骤和演示阶段的形象表达做演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基础阶段的明确理念打基础。
5.结构思考力
在介绍结构思考力之前,我们先弄明白,什么是结构?
在建房子的时候,需要先用钢筋和水泥搭建骨架,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的结构系统,如果没有结构做支撑,房子没有达到房子的特征要求,也就不能称之为房子;汽车的车架是承受车体绝大部分重量和外力,并在撞击时承担主要保护功能的部件,也可以称为汽车结构的一部分(因为汽车结构还包含别的功能性零部件),如果没有车架,那么车的其他零部件无法装载并实现其功能,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还有人体,有由206块骨头组成贯穿人全身的骨架,称之为人的结构,没有这个结构,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是什么后果。
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结构,结构是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本质。
而结构思考力就是人思维的本质,没有了结构思考力的思维是混乱的,没有边际的,无核心的,没有意义的。与之相应的,没有结构思考力的工作报告、年终总结、项目汇报、产品推广等活动就是无核心的,也不能达到相应的目标。
所以,当我们面临问题时,从结构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看的更全面、更清晰,这就是结构思考力。
6.四个基本特点
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是不相同的,有的很强,有的很弱,这种差异造成了管理困难和交易成本增加。由于思维是快速且不可捉摸的,怎样降低困难和成本,让隐形思维显性化,且使其具有可识别和可传承性,让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够使用快速高效的思考方式,不仅知道怎样可以做得好,还知道为什么做得好,是这本书的目标。
结构思考力的核心部分来自于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中的四个基本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作者在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论”、“证”、“类”、“比”,其中“论”就是结论先行,“证”对应以上统下,表示上面的结论都是由下面的理由论证得来的,“类”对应“归类分组”,“比”对应逻辑递进,表示各种信息都经过对比才确定其逻辑顺序。
“论”、“证”属于纵向结构特点,“类”、“比”属于横向结构特点。
论
“论”结论先行,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思想,并出现在开头。这和大部分中国人的习惯是相反的,例如,一个朋友和你聊天聊了30分钟,28分钟都在尬聊,最后两分钟提出要借钱,这种情况生活中很常见;还有在各种会议和报告会上,演讲人侃侃而谈,内容丰富,我们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结论先行是先总后分的体现,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结果后原因,先重要后次要。这样当我们表达信息的时候,可以让接收者迅速抓住重点,并沿着我们的思路去理解和分析内容,提高表达效率和效果。
如果是运用在表现说服力的场合中,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利用接收者的思考和推理增加自己的说服力,因为人的思维会产生自证假设,当你先表达结论的时候,人们会更容易将后面的证据与结论联系起来,更容易接受结论。
证
证,以上统下,任何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这里需要注意三个点:
1.符合以上统下才能保证表达的效果,经过正确的思考和论证,使内在的内容符合四个基本特点;
2.有理由支撑的结论才有说服力,每个结论都要经过思考论证,确保概念和结论符合逻辑;
3.符合实践要求,结构思考力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实践是检验方法的唯一途径。
类
类:归类分组,每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同属一个范畴。归类分组可以提高思考效率,还便于大脑的记忆。大家都听说过神奇的数字“7”吗?意思是人的大脑短期内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根据能力不同,有的人可以记住9个,有的可以记住5个,所以也叫“奇妙的数字7±2”。
但是, 3是个稳定的结构(例如:三角形),大脑很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且3个要点也可以支撑一个中心思想,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去锻炼3点分组能力,提升思考和沟通效率。
比
比:逻辑递进,每组中的思想都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因为逻辑顺序是人观察事物的习惯,例如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等,这种逻辑顺序有利于人的记忆和理解。
7.我懂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表达的是什么含义,我想不需要我再多说,其表达的观点和结构思考力是相似的,即先总后分,先框架后细节,先重要后次要,先结果后原因。
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事物的时候,先寻求、观察和研究其中(书本中或事实中)深远的底层逻辑或底层架构,然后再进行后面的事项。就像我在工作中,每接触到新的机械传动结构的时候,总是先去探寻它的机械传动原理,搞清楚原理才能更好的分析、改进和创新。
结构化思考力是一种明确而强烈的导向性思维模式。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进行一次对话过程中,需要宽广的视野、严密的论证和精细的推敲其中的核心内容,例如思维、智慧、战略、任务等。
怎样运用结构思考力快速获取事物中的信息结构和核心内容呢?
作者提供三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
寻找信息中的所有观点,它是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区别于事实存在;然后分辨哪些观点属于结论,结论必须符合两个特点,它首先是个观点,其次它需要被别的观点、理由或事实论证,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结论,注意这里先不考虑是否具有清晰严谨的逻辑关系。
例如:我觉得小明是个有钱人,因为他吃得穿的用的都是奢侈品和限量版货。有结论,有理由支撑,可逻辑不严谨。
接下来寻找支撑结论的理由,理由也是一个观点,也需要被论证。分辨哪些是支撑结论的理由,这些理由是否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是否被推敲和论证过,只有被这样的理由支撑的结论,才是有价值的结论。
最后寻找支撑理由的事实,这些事实是证明理由可信、有效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客观事实和逻辑事实,而逻辑事实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
第二步:找出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
根据第一步中的结论、理由和事实的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
判断一个信息或结论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找到传递信息或结论的底层结构,而结构中支撑结论的理由、支撑理由的数据是否具有真实、可推敲和可论证性。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主题句
这一步的关键目的在于怎样将思考的结果清晰、高效、有力地表达出来。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个表达万能公式:在____的基础上,从____,____,____, N个方面,说明了____ 。
这个公式包含结构思考力的所有内容,“在____的基础上”代表序言、数据、事实等,“从____,____,____, N个方面”代表一级目录,支持结论的理由等,“说明了____”代表的是结论、中心思想等。
第二章主题基于目标定主题
第二章拆书内容
1.今日导读
在上一章,我们探讨了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点和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原则,基本了解了结构化思考的基本理念。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构思阶段,学习怎样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构建自己的金字塔结构。
关于方向大于努力的励志故事我们听到不少,方向是贯穿我们通往目标的过程。结构思考力是一种目标导向式的思维模式,所以要搭建有效的金字塔模式需要有确定的主题和目标,并且以有效的方式引出主题,即序言。
2.确定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也是行为的导向。当我们把注意力当做一种能量的话,目标可让人把能量集中,所有的能量都集中于一点的时候,它的效用和冲击就会成倍增加,它和“团结力量大”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出行目的地确定路线,需要根据出席的场合选择合适的着装。结构思考力中目标的运用就像我们人生中的各种目标一样,思考和表达同样需要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引出确定的主题,搭建有效的金字塔结构。
在确定目标之前,我们还需要设定场景,场景的因素比较多,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如果场景的某因素发生变化,则即使是内容相同,最后的目标就可能不同。例如,同样是你,做一场同样的项目进展的工作会议,而听众是领导层或听众是项目小组内成员,领导层与项目小组内成员的关注点和利益相关点不相同,所要达成的目标就不相同。因此,确定目标之前,确定的场景越详细准确,则目标和搭建的金字塔结构就越精确和有效。
通俗来讲,目标的内容就是当你的行为动作结束后,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效果或者结果。就像拳击手比赛中,在当前状态下,出拳之后,希望一击k.o对手,还是对手倒地给自己缓冲的机会?不同的结果决定了他出拳的力度、速度、方向和招式等。
确定目标时,作者介绍了ABCD目标法。
A(Actor)代表受众,B(Behavior)代表行为,C(Condition)代表条件,在什么条件下;D(Degree)代表程度,能达到什么水平或者程度。
我将ABCD目标法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在什么样的(C)条件下, A完成某任务或表现出怎样的行为(B),达到怎样的标准或水平(D)。这个句式中的ABCD,可以根据实际表达情况作出调整。
3.设定主题
主题是什么?它是中心思想,是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焦点,是行动的要旨,这样看来是不是和目标很相似?所以主题是来源于目标并服务于目标的,同时还是一个有观点的结论。
举个例说明一下,这本书的封面就可以总结出两个主题,《结构思考力—只有思考清晰,才能表达有力》和《结构思考力—高绩效组织的全员必修课》,两者的目标就不相同,前者是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后,能够掌握结构思考力的理念和方法,并运用于实践中,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后者是希望读者将书推荐给同组织中的人,家人、朋友、领导和同事等。
强调一下,主题是基于目标产生、来源于目标且服务于目标的结论。
主题确定之后,我们还要包装主题,因为在人类活动中,大多数情况下,抛出主题之后还要阐述内容,即先总后分中的分。
怎样才能吸引人有欲望听你说?
例如,一场演讲,一场专业技能培训,一个广告文案,一篇公众号文章,甚至是自我介绍等,都需要一个包装好的主题引起接收者的注意,带给他们冲击力。
这里作者提出了包装主题的三个原则:简单、准确、利益(从对方角度出发),三者缺一不可。我在此做一些延伸。
包装主题时,要利用受众思维洞察受众心理;然后,用“FQU法则”组织内容。
1.洞察受众心理,就需要站在接收者的角度(受众思维),弄明白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里有一个技巧—受众心智三步走。
第一步,挖掘亮点,即你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亮点;
第二步,联系接收者利益,这个亮点可以给接收者带来什么利益;
第三步,直击价值观,将主题与接收者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引导接收者行动。
那怎样写出有吸引力的主题呢?这里还有三个方法:
第一,营造代入感,分为情感代入和细节代入;
举个例子:例子都是一些文章的标题
情感代入《你活得光鲜亮丽,父母却在低声下气》,
细节代入《真正从底层逆袭的人,哪一个不是脱层皮、掉身肉?》
也许你可以找到更好的例子。
第二,激发好奇心,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激发接收者的好奇心是吸引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话不多说,举例说明
《追女孩的核心,绝对不要表白》
《为什么请女朋友吃饭不能用团购券?》
《那些只展示三天朋友圈的人,他们失去了……》
第三,结合时事,热点和时事备受关注的时候,就是主题的助力。
例如正在热播的《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各大商家和公众号都参与进来了。
标题:《成本200的百姓救命药卖到2万一盒,难道没钱就得死?》
《没有药神,保险是命和钱之间的桥梁》
还有普吉岛沉船事件
《当风险发生,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应对方式?》
——意外险,为我们家庭保驾护航
这里还要强调注意一点:主题和内容一定要一致,包装不是为了做标题党,而是为了把我们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更好的传递出去。
那么主题的内容组织公式:FQU法则=卖点(特点)+问题+体验
F(feature):内容的卖点或特点
Q(question):解决的问题,内容核心能够为受众者解决什么问题
U(user experience):受众者体验
4.设计序言
序言是在我们开始传达核心内容之前,将受众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的铺垫,它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还是我们和受众者之间的共同沟通平台。有了共同的平台大家才好沟通,信息才好有效传递,对达成目标具有推进作用。
作者提出一种构建序言的结构,即讲故事结构SCQA(引用自《金字塔原理》)。讲故事结构包括四个要素:S(situation)是情景,需要让对方产生共鸣,这样故事才有发展下去的必要;C(Complication)是冲突,打破对方的安全感,直面存在的问题;Q(question)是疑问,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他会关心的问题;A(answer)是回答,基于对方关心的问题,给出解答。其实这个序言结构中,A就是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序言就是在未说出中心思想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引起受众者的兴趣,关注问题,关注中心思想。
根据场合的不同、情景的不同,所要表达的情绪不同,可以调整故事结构中四要素的顺序,可分为四种模式:标准式S-C-A;开门见山式A-S-C;突出忧虑式C-S-A;突出信心式Q-S-C-A。这里不详细展开描述,具体可以参考原书或《金字塔原理》。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课下可以去实践一下书中介绍的方法。
第三章主题纵向结构分层次
第三章拆书内容
1.今日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构思阶段中的第二个步骤:纵向结构分层次
我们的思维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发散思维,即从目标出发向外发散,跟随不同的路径得到不同的结果的能力;另一种是聚合思维,即把各种不同的信息聚合起来,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或找到好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两种思维往往是同时使用的。
与这两种思维能力相对应,结构思考力中用纵向结构搭建金字塔时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另一种是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去看一下,怎样用这两种方法搭建金字塔结构的纵向结构。
2.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的方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对话技术。我们在作报告、演讲、对话等活动时,当抛出中心思想的时候,信息接收者会对我们的结论产生疑问或有不同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准备阶段就要联想到抛出结论后会产生哪些疑问,应该怎样回答,回答的答案就是中心思想下的一级标题,这些标题同样是具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会继续引起接收者们的下一级的疑问,再来联想这些疑问的回答,从而形成具有中心思想的二级标题主题句,以此类推,直到我们自己觉得已经解决所有接收者的疑问,且他们能够接受我们的观点为止,这个时候,金字塔结构也就完成了。
所以这种疑问回答做分解的方法具有两个优点:一是,表达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表达的内容都是受众者关心的问题;二是,表达具有说服力,因为受众者关心的问题都被一一解答。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下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的构建方法的两个步骤,分别是设想问题和回答问题。
设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换位思考(受众思维),因为信息的传递者和信息的接收者的关注点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需要我们放下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站在受众者的角度去考虑,接受到信息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尽最大可能的多想。
为保证问题的全面性,这里作者引用5W2H方法,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组织内,也适用于自己,只是将发出疑问的对象换为自己就可以了,这样有助于帮助自己更全面、准确的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全面性。
5W2H也许不会每次都用到,但这个方法可以极大可能的保证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同样,使用了这个方法也不可能保证所有的决策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问题也是一个决策,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它们的价值,当我们主动去思考和研究这些联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朝理性和独立思考迈出了一大步。
5W2H的内容:
What:是什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
Why:为什么这样做?理由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Who:谁来做?谁负责?
When: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Where:在哪里实施?从哪里开始?
How:怎样去做?
How much:成本是多少?做多少?合格率是多少?
如果你觉得5W2H太复杂,记也记不全,更不可能马上就会使用。不要着急,作者还引出了它的简化版2W1H,分别是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是不是一下清爽了很多?这三个问题包含了事物的核心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前面我们提到过,大脑最容易记住点的项目数是3,因此作者结合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点归纳出了2W1H-1-2-3简易思考结构搭建模型,也就是每一个问题下面都总结出三个支撑理由的论据。这个大家可以去实践一下。
回答问题的核心在于答案必须是一个结论,且是能够引起下一层疑问的结论,因此每个层级都需要是结论,这样才符合结论先行,以上统下的金字塔结构。在这里需要注意,也许我们设想问题的层级与接收者真实提出问题的层级不同,这时候就需要根据接收者的需求调整层级。
因此,自上而下疑问回答是基于接收者的需求搭建结构、呈现内容的方法,要保证所有的核心词都会被问到,又要保证问题和分类一致。
3.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在工作中,我们很容易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需要在一大堆资料中理清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例如写年终总结报告的时候,面临一年中做过的多样复杂的事情,想要找到核心重点,建立一个相应的金字塔结构,该怎么办呢?
这就要用到第二种方法: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对应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信息,将收集的信息罗列出来;
第二步:归类分组,确保同一组的思想同属于同一个范畴;
第三步概括总结,通过各个内容的特点,将每一组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其中,收集信息这一步不详细讲述,归类分组这一步会在第四天的拆解中详细讲解,今天着重讲解概括总结。概括总结的要点是得出结论,作者分享了三个方法。
第一,寻找共性,通过共同点概括结论;
第二,情景想象,面对面交流时,基于现有的内容,我们会跟接收者说什么,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即一切表达皆为目标服务,不同的目标决定表达的内容和结论;
第三,善用修饰,提出可以感动人的结论,即通过内容反向推导结论,再运用修辞手法包装目标,让受众者产生共鸣,促进行动。
4.上下结合-两种方式不可分
就像我们拥有的思维模式一样,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共同使用去解决问题。同样,我们搭建纵向金字塔结构的思考模型也一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在多数情况下也需要共同使用。
两种方法可以针对特定的问题类型搭建思考结构,当目标明确的时候,用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当没有目标的时候,用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当情况复杂,需要共同使用的时候,则两者同时进行,实行两头包抄的方法,搭建金字塔思考模型。
好,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第四章主题横向结构选顺序
第四章拆书内容
1.今日导读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通过结构思考力纵向结构的两种方法,完成思考和表达的金字塔框架的搭建,这个框架完全符合“结论先行”和“以上统下”的基本原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金字塔结构中“归纳分组”和“逻辑递进”这两种原则的具体内容,即对应结构思考力的“类”和“比”两个基本特点,它们的功能在于将第三章中建立起的金字塔结构做减法,合并同类项, 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
在横向结构中,我们要注意横向的同一组思想中,是否按照同类同范畴做了归类,是否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促使整个思考或表达的金字塔结构更清晰、更严谨、更有说服力。
在横向结构中涉及两种方式,即归纳和演绎。
2.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法是从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出发,推知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论证推理方法。演绎论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标准式,通常我们所见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就是标准式;另一种是常见式,我们常见的现象、原因和解决方案就是常见式。
演绎论证标准式的论证过程通常分为有效论证和无效论证。
例如:人都会死。
某某也是人。
所以,某某也会死。
这个是属于有效论证。
再例如:
女人都很漂亮。
某某也是女人。
所以,某某也很漂亮。
这个是属于无效论证。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无效论证并不是指论证过程是无效的,而可能是论证的大前提出现了问题。
如果能够同时满足论证形式有效和前提正确两个条件,我们可以认定这个论证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们运用演绎论证法保证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且推论合乎逻辑,表达出来的结论就是必然的,具有说服力的。
演绎论证的常见式真的很常见。毛泽东曾提出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和常见式的现象、原因和解决方案一一对应;还有我们在纵向结构中提出的2W1H,what ,why ,how 也和现象、原因和解决方案相关联。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们可能也在无意识的运用,仔细想想做过的故障分析报告,工作总结,医生看病时排除病因到治疗的过程等。
在使用常见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区分现象和原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自己在解决问题、审视事物的时候,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将原因与现象混为一谈,或者是没有经过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事实论证就直接根据现象、经验得出结论,直接进入到解决方案这一环节。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或者干脆南辕北辙,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说到这里,我这有个有趣的例子:前一段时间,我们公司由于人员流动频繁,管理制度混乱以及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仓库的人员完全找不到图纸或图号中对应的零部件,引发的问题就是,生产部的装配车间需要去仓库领取相关数量零部件的时候,领不全,生产装配任务不能完成,销售就拿不到产品可卖,那公司也就没有收入咯。公司的领导(哪一层的领导我不知道)想了一个办法,让我们技术人员做一个BOM表(物料清单),需要在每个图号后面,将对应的产品3D模型图或实物图贴上,以便仓库人员做对比。
我一听,就笑了,聪明的你们应该也很快找到答案。一台机器1000多个零件,假设BOM表中的图能看清,那外形结构相似或相同,内部结构有差别的怎么区分?即使使用了这个带图的BOM表,仓库人员的效率有多高?关键是,技术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有价值,即使做出来了,使用的几率只有10%以下。
所以,现象是原因的浅层表现形式。要想彻底解决问题,找到根本原因才是正解,这样当我们在做汇报的时候,信息接收者才会精确判断方案是否有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
3.归纳分组
提起归纳,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归纳论证法。归纳论证它是通过对一系列个别可靠的事实进行概括后,归纳出其共同属性,从而得出一个普遍性论点的方法。
归纳论证的方法是从前提推断出来的,所以结论只能代替事物的强弱,不能代表真假。其实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提到论证的方法,主要集中于对同组思想的分组归类。对论证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下相关书籍。
之前提到过,一般情况下,人类的大脑一次性接收到的信息是有范围的,大脑也有自动将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归类分组的能力,例如,在整理衣柜的时候,按照裤子、上衣、袜子等分类整理;工作的时候,将文件夹按照时间顺序、项目名称或任务类型进行分类等。
当大脑一次性要处理的信息超过4个的时候,为了便于记忆,大脑会自动将其进行归纳分组。归纳分组的结果没有对错,不同的思考角度、方向和理解程度对应不同的分组类型。
归纳分组有助于我们将隐形思维显性化,使其具有可识别和可传承性,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训练提高结构思考力。
针对归纳分组的结构,作者提出三种常见结构:
第一,按照时间顺序,这个是我们最常见也最常用的。例如,项目计划中,本周达到什么进度,下周达到什么进度……。
第二,按照结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例如,我们在装修的时候,就会按照电工、木工、墙面、吊顶、地板等划分进行。
第三,按照重要性程度。例如,分析原因的时候,总是会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的分类,那么在阐述的时候,就会先将主要原因说清楚,再说次要原因。
此外,还有按照方法、工具、因果关系、空间位置、不同群体等结构分组的方法。
在横向结构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要确保:每组思想中同属于同一种结构,不可交叉使用,给逻辑造成混乱。使用时间顺序就都是时间顺序,不能时间顺序和结构顺序共同使用。
那么,我们怎样保证分组相互独立没有重叠,且完整没有遗漏呢?接下来介绍一下金字塔原理中的黄金法则: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相互独立”是指所有的组之间在同一范畴内是可以明确区分、不可重叠的;“完全穷尽”是指完整、全面且没有遗漏。
这样来看,这个MECE法则的功能是不是有点儿熟悉?当我看到这个定义的时候,就直接想到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的审视事物,把握事物核心。
现在方法是有了,怎样使用呢?2*2矩阵是创建MECE特别有效的工具,根据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则、不重要多数法则,对这个定律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相关资料),任何事情和问题,一定可以找出2个或几个最核心的要素,每个要素又可以找出相对应的两难困境,将两个因素的两难困境两两结合,就可以得到一个分析问题的二维矩阵,产生一个让我们更全面审视对应问题的四个象限,它们完全符合MECE法则。
它们将我们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的视角,更全面、更清晰的审视问题。
这里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时间管理矩阵,通过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两个两难困境组合,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时间管理矩阵。
时间管理矩阵通过观察认识的人就会发现,越是词汇量丰富的人,越擅长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同样越是掌握了科学、系统的思考结构和思考工具的人,越是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快速的判断和应对。
所以,读书不能停,学习不能停,自我控制系统中的反馈功能不能停,最重要的,思考不能停。
4.因需而动
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拥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当我们掌握这两种方法以后,需要根据现实情况,选择调用哪种方法。
演绎:当需要说服受众者时使用
它的优点在于:大前提是真实,符合客观实际且无争议,小前提与大前提保持一致,且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所以所得结论是必然且具有说服力的。
缺点在于:1.如果大前提是存在争议或不被认可的,那么推导的结论就是无效的。2.如果我们使用的场合是需要先讲出一大段原因或理由之后,才陈述结论,这样接收者就要先记忆一大段信息,可能产生厌烦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结构思考力模型中的“结论先行”相背离。所以使用之前,一定要对使用场合有个清晰的把控。
归纳:用于对方关注解决办法时使用
它的优点在于:1.要点少,条理清晰,便于记忆;2.如果其中有一个要点被否认,还有其他要点做支撑,具有一定说服力;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都是很实用方法,希望大家尽快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其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思考模型。
第五章主题形象表达做演示
第五章拆书内容
1.今日导读
前四天我们学习了结构思考的2个阶段4个步骤,了解了结构思考力的核心理念,在构思阶段学习了结构式思维处理纷乱复杂的概念、思想、经验、信息文件等,搭建自己的结构式思考模型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做到思维清晰、全面、精确,但最终目标是要将信息以高效率的方式传达出去。
首先先了解一下信息的传递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是信息传递模型。
信息传递包含信息、加工、媒介、接收、吸收、行动6个环节。
图1 信息传递模型信息:外部信息通过积累或搜集,转化为我们自己拥有的信息;例如:文件、资料、概念、思想、经验、经历等。
加工: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对应构建结构思考力模型方法中的纵向结构分层次,横向结构选顺序的过程。
媒介:将整理好的信息采用什么方式传递出去;例如:PPT、word、微信、邮件、文章等,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接收:信息通过媒介被接收者看见;怎样才能吸引接收者看到并且愿意认真看下去呢?前面我们讲过,有吸引人的主题、序言和内容。
吸收:信息被接收者理解,进而吸收;对方接受信息后,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要让接收者不仅愿意听,还能好理解,好吸收。
影响接收者理解和吸收的障碍有什么呢?1.传递的信息缺乏逻辑,造成理解障碍;2.信息虽然清晰明了,富有逻辑,但是枯燥无聊,接收者注意力发散,大大降低理解力和吸收程度。
行动:信息被接收者吸收,促进接受行动;
由此可见,前面的五个环节都是为了第六个环节服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先确定目标,并基于目标定主题的主要原因(前面已经讲过)。
综上所述,信息传递的六个环节都不会是畅通无阻的,每个环节中都会损失一定的信息量,要想保证目标的最终达成,就要尽可能的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保证信息传递效率的方法。
2.卖点包装—让信息容易记
你们身边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我们班某某课的老师上课很没有意思啊,就是按照书本读的,一上课我们班好多同学就昏昏欲睡。
我们班的这个课的老师挺好的,上课会给我们讲好多小故事和例子,知识点很好记,我们都很喜欢听他的课。
这两种状态下传递的信息效率哪个高?哪个低?
再来看一下信息传递模型,模型中提到信息传递的三种思维,逻辑思维、故事思维和受众思维,其实这三个思维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有讲过,忘记的同学可以再去了解一下。
其中受众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换位思考,在确立目标和主题的时候使用过,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我们用信息接收者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输出信息。结构化思考是表达的基石,那么受众思维就是表达的桥梁。
怎样让受众者更容易记忆并接受我们传达的信息?这里关注两点:1.怎样的信息表达形式,让受众更容易理解记忆,并且能够正确解读信息?
2.怎样使内容具有感染力,能够促使受众者产生行动?
介绍三种主题的包装方法:类比、引用和整合。
类比——运用形象或行为类比的方式对主题进行包装。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例如:以广告创新有名的“杜蕾斯”,如图2所示:杜蕾斯防湿鞋方法引起大量转发
图2如图3所示,这个杜蕾斯的广告就是把 " 薄的象征 "(气泡)和产品的形状联系起来,从而给人一种 " 杜蕾斯很薄 " 的感觉。
图3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
引用—引用广告、歌曲、诗词或名言的方式进行包装
例如: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广告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为什么买保险?
整合—通过对色彩、词语、数字的整合进行包装
例如图片4和5,都通过对词语、字体、色彩的整合包装,既能一下吸引人的注意,又能使人印象深刻,瞟一眼就记住。
图4 图53.形象表达—让演示更有效
结构化思考是形象化表达的基础,形象化表达是结构化思考的完美呈现。结构思考力搭建思考框架,将问题想清楚,形象化表达是把想清楚的问题清晰表达出来的有效方式,因为它包含了大量的、便于记忆的信息。
作者在书中是以制作PPT为载体,详细介绍结构化思考的形象化表达。
关于制作PPT的相关技巧,也不做深入讲解,感兴趣的可以查阅相关PPT制作书籍。
接下来介绍一下,制作PPT时应该遵循的金字塔结构的原则有哪些。
1.每一页PPT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每一页PPT都符合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
论:结论先行,每页PPT的标题都是具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证:每页PPT的主题,都是下面要点的概括;
类:每页PPT的要点要符合MECE原则;
比:每页PPT的要点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并将要点包装,便于记忆。
2.运用图像进行形象化演示
运用数据图,让数据会说话。与数据对应的图称为数据图表,例如饼状图,条状图,柱形图、折线等。
简单介绍一下使用方法:
A.基于现有数据,决定要表达的信息;
B.确定对应关系,时间、项目、频率、成分等;
C.选择合适的图形表。
是不是简单清晰?
运用概念图,让表达更直观。不可量化的信息传达可以采用概念图,例如,相互关系、流程、进程等。
使用方法:A.确定主题,明确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B.确定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相互独立,交叉,影响、相斥等;
C.选择合适的概念图进行表达。
有没有发现共同点?与结构化思考的构建过程是一样一样的,所以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有了框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万变不离其宗。
4.总结
到目前为止,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来总结一下书中的主要内容:
1.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以更广阔的的视角审视问题或事物,理清思路,做到思考全面清晰,表达有力。
2.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要点:论-结论先行、证-以上统下、类-归纳分组、比-逻辑递进。
3.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二步,找出对应关系并画出结构图,不做人云亦云的菜鸟;第三步,一句话概括主题句,迅速变身职业达人。
4.确定目标:确定目标之前,设定场景,且目标符合ABCD目标法。
5.设定主题:主题是来源于目标,且服务于目标的结论;对主题也要做卖点包装,保证吸引力;主题内容符合简单、迅速、利益三点要求。
6.设计序言:通过序言引出结论/中心思想,可以使用故事思维:SCQA要素,四要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顺序。
7.纵向结构分层次: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和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分别对应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8.自上而下,是以受众者的需求设计问题和回答,构建纵向结构的过程。
9.自下而上,是以现有混乱复杂的资料、数据、思想等信息作出分组归类,最后概括总结出结论或中心思想的过程。
10.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过程可以同时使用,但要符合两点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
11.横向结构选顺序:两种方法,演绎和归纳。
12.演绎更有说服力,分为标准三段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及常见式:现象、原因和解决方案。
13.归纳要点更清晰,针对解决方案时使用,它的结构顺序可以用现有的,例如时间、结构、重要性等顺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合适的结构顺序。
14.归纳方法的结构顺序中的思想必须符合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15.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都要符合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要求。
16.形象表达做演示:结构化思考是形象化表达的基础,形象化表达是结构化思考的完美呈现。需要对卖点进行包装,运用受众思维使其符合思维习惯、容易记忆且简单明了;
17.卖点包装的方法:类比、引用、整合等。
18.以PPT为例,怎样让演示更有效,PPT的每一页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好了,关于原书的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着重对书中的方法做了介绍和解释,原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国内企业的实际示例解释了方法的运用,感兴趣的同学可购买原书研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