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学员留言说:“学长,我很苦恼,对象老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我吵架。
比如前几天,我们一起出去旅游,我没有帮她拿包,她一个人拎着行李。当时她什么也没说,但是旅游完了之后她回家就和我大吵了一架,我们现在正在冷战。”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每次都是当时她有需要,但是没讲出来,然后在某一次爆发的时候翻旧账。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的时候确实没注意那么多,我是个男人,可能会比较粗心,但我不明白,她为什么明明在当时很需要我,却不和我明说呢?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
其实,很多人在感情中都希望自己被对象24小时关注着,被爱护体贴着。
但是,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
那么,换个角度来说,很多感情出现裂痕的学员来找我,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很渴望对方的爱,但是我从来不说,我只希望被对方察觉,是我出了问题吗?
学长今天就来解答你们的疑问。
疏离型痴迷
依恋模式是我们在幼年时期,在与父母互动中形成的一种情感上、心理上的联结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成年之后,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与伴侣的互动。
小时候形成的依恋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甚至可以说,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互动模式事实上是人们对早年与照料者(主要是父母)之间互动模式的一种“投射”。
而疏离型痴迷就是内在绝对痴迷,内心极度渴望24小时和伴侣黏在一起,彼此融合,彼此信任,但是外在表现却是高冷疏离的,表现出我不需要你,我不需要爱的样子。
疏离型痴迷者对于自己的痴迷对象,以及亲密关系本身,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极高的要求。
比如,他们期望这个对象能够读懂自己的一言一行,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而且也乐意让自己占据TA的生活。而对于关系本身,他们要求的是极度的身心融合。
因此,当他们爱上了一个人的时候,会给对方一系列“测试”,来测验对方是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痴迷对象。他们非常渴望对方能够通过测试,和自己达到绝对的亲密。
但是,一旦对方没有通过这些测试,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愤怒,并因此做出一系列反应性的情绪行动——比如说马上变得冷淡,竭力表现出对对方没兴趣,甚至在内心也不断说服自己,这个人也不过如此。
认知失调
这样的爱情相处模式,还要从原生家庭的养育模式说起。
从不主动要求爱的人,是因为在小的时候要求没有被满足。
当你要求一个非常想要的东西,或者要求父母的陪伴的时候,你的父母没有满足你,一次两次,这样的次数累加起来,你就会发现自己即便是说了,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认知失调”,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也就是说,当你想要一样的东西并且做出行为的之后,结果却不如你所想象的那样,你得到了它,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矛盾,你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比如说,我们为了考试努力了很久,却仍然考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感觉非常痛苦,因为这个结果,和努力的预期不相符。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这个结果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说,是因为这次考试太难了,或者是因为我的努力还不够等等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放在这件事来说,认知失调出现在当我说了我想要你的爱,你却没有满足我的时候,我就要为这个结果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那就是:其实我不想要。因为得不到,或者说是从来没有得到过,那么索性我就不要了。
因为说不要,可以降低一个人的预期值,这个时候突然得到了,反而会比较惊喜和幸福。
但是,不说,或者让自己相信自己不想要别人的爱,并不是真的不想要。
比如说之前的这位学员,她在期待着,自己的对象可以观察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在合适的时间送给自己。
或者是她从来不说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就希望对方能给她。
我从来不说,但是我很想要,我需要你主动给我。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情况,其实学长建议你学会表达自己,表达需要。
虽然我知道很难,但是如果这个人是值得信任的,你可以确认对方是不会伤害你的,那么学长建议你还是可以走出这一步的。
祝所有“爱在心头口难开”的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可以突破自己,收获自己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