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9日的演讲,用时4小时。开场,他问了一个问题。
最近我们发布了微信7.0版本,当然又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我们怎样做产品,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吗?看懂的举一下手让我看一下。
如果我座在台下,作为观众,这个问题在脑海里一闪而过。我极力想听到更干的干货,想知道微信公众号怎么帮自己迎接下一个粉丝,如何更多实现读者的赞赏。我表现出实用主义最底层的心理状态。
基于此,这个问题并没有在头脑停留,继续跟随讲者的演讲主线一路下去。
结束后,返回头来,仿佛自己知道很多,悟到很多。但是,其实并无头绪。昨天的我,和今天的自己,没有分别。原本,因为微信这样一个全民级,神一样的存在,它的创造者思考的理念,一定能给我带来许多启发。可是,没有,或者说很少。这不是演讲者说的少,他毫无保留,像一位老友,和你聊了4个小时,是我,还读不懂他。
当我反复琢磨他在说什么的时候,突然想到演讲开场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压根没有真正思考过,琢磨过,推敲过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
揪住这点不放,想搞清楚这句话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一个开关,还是一句警示,还是另有深意。
4个小时的演讲,张小龙并没有对这句话做出解释,但4个小时又完全是对这句话的微信版解读。
“因为看见,所在存在。”源起阳明心学,至少有一个维度可以用心学解释,等同于“心外无物”。
王阳明讲“心外无物”时,他的一个朋友质问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荒唐,心外无物不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你闭上眼睛,世界就不存在,你睁开眼睛,世界再次出现;你心里没有车,车就不存在,那车要是撞到你呢?”
如此说来,“心外无物”的确很反常识。但很多时候,往往听着特别荒唐的事情,恰恰不是因为这句话荒唐,那件事荒唐,可能是自己认知水平没有达到,存在认识上的落差。
这位朋友继续质问他说:“在山里岩石间长着一棵开满鲜花的树,你没看到它之前,这棵树存在吗?按你的哲学,如果你没看到它,那这棵树就不存在。”
于是,王阳明说了一段引发后世无数争论的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意思是,当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花什么事都不能干,你就也什么事都不能干,如同不存在;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花的颜色才被显现出来。你看到的世界的状态,只反映你心的状态。
再回到开场问题,“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就好理解了。你对微信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与创造者的初衷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创造者设计微信的初心,用张小龙原话说——原动力,只有两个,一是设计出一款生活方式的工具,二是为创造者体现价值。微信是一个社交工具,可以有效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一点已经充分体现,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我们就像一座孤岛,仿佛被世界远远的抛离。微信已经和手机一起成为身体的一部分,须臾不能分离。
依照设计者的初心,朋友圈的动态更应该是照片,体现每个人的生活状态。现在则成为广告发布的平台,即便是这样,每个人还会不断的刷屏,下拉,浏览,批阅。朋友圈的动态,成为观察一个人,认识一个人最好的窗口。刷新朋友的朋友圈,快速获取信息,大致了解他的工作状态、喜好与价值取向。当你看到的是“三天可见”,或空空如也,你会觉着,这位新朋友要么是国家公务人员,涉密单位,要么是内心强大与孤傲,不愿与你有太多交集。总之,你会产生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其实,TA与你想的完全不同。
你看见的世界,也许不是真实世界的样子。正如你看到的朋友圈,也不是你认为的朋友圈。
同样一句话,同样一款产品,在不同用户手里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部队服役期间,一个黄脸盆可以用来洗脸洗脚,洗菜和面,盛满石灰,甚至用来装满羊粪。脸盆像一个变形金刚,成为战士们顺手使用最便捷的工具。
一旦一款产品投放市场,就不再是创造者最初希望呈现的状态和样子。如果想知道张小龙关于微信到底说了什么,可搜索《张小龙微信公开课超时演讲,总结微信8年》链接查看。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有无数个版本解读。你看到的世界是你心里呈现的样子,你的心看到什么,你就捕捉到了什么。你对世界的看法并不一定是世界的状态,它只反映你的状态。
生活在这个世界,要改变境遇,改变生活,有效的方法是改造你的一颗心。他们都是你生产出来的一款产品。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一万个人会给出一万个答案。微信的很多创新都来自两个最原始的动力,微信有它自己最初的使命,在这个使命的牵引下,这个工具被我们运用的千变万化,已经远远不再是最初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