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清人》
郑国有一个大将叫高克,据说此人嚣张跋扈,贪图金钱,以至于不管不顾君主。郑文公呢,很讨厌他,一直想把他批发出去,没有机会,没有理由。终于在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郑国和卫国是邻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于是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高克带着这支强壮的军队,刚开始,在黄河边上,每天积极的操练,在过去,驻边的部队在边境是有期限的,到了期限就应该招回,可偏偏郑文公把高克的这一支部队给忘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这支部队因为没有了归期,时间长了,将士们渐渐地懈怠了,每日士兵们无所事事,整天游逛。高克呢,带着士兵望着黄河大眼瞪小眼,时间久了,士兵也收不到回去的调令受不了了,心生懈怠。偏偏这时,敌人入侵了,甚至攻入卫国,高克带着部队,早已没有战斗力,更没有防守的意思,将士们一听敌人来了,四下溃散不战而逃,而主将高克也无脸回国,只好逃到陈国去了。
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在诗人的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威武雄壮;战车插矛,配制精良。可将士兵却在河边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装样子;敌人来了,就望风而逃。此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斥责的是昏庸的郑文公。全诗三章,结构和用词变化不大,作者采用反复咏叹及反衬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首章,“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清指的是一座城市,清人指的是清这个地方的人。高克带的军队的士兵都是清这个地方的人,彭是地名,指的是高克驻守的地方。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铠甲。旁旁:通“騯”指马匹非常强壮有力的样子。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的长矛。重英:指矛杆上雕刻的纹饰再涂上红色的颜料,以朱羽为矛饰迎风飘扬。二矛竖在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英,矛上的缨饰。诗人的目光从铠甲到兵器,从这时我们看到高克的这支军队,士兵与马都配制铠甲,非常的强壮,配制精良,雄壮威武。好像看起来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精锐军队,可最后一句却说“河上乎翱翔”。翱翔:朱熹的意思是说游戏之貌。也就是说,虽然配制精良,因为没有战争,没有归期,没有一个好的将领指挥,这支军队变得阵营懒散,军心涣散,只知道在黄河边上游玩嬉戏。
二章:“清人在消,驷介镳镳。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二章和第一章的意思差不多。只是换了个别的字。消也是指高克军队驻守的地方, 镳镳:英勇威武的样子。逍遥:闲散无事,驾着战车游逛。一支配制非常精良的部队,只知道在黄河边上游玩。
三章:“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三章和前两章意思差不多,轴:是郑国在黄河边的驻地,陶陶:马驱驰的样子。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将领挥舞旋转令旗指挥军队。抽,拔刀。中军:古三军为上军、中军、下军,中军之将为主帅。作好:指装装样子,只做表面功夫,不是真要抗拒敌人。高克率领的这支军队在黄河边戍守,时间久了,无所事事,也没有归期,军心涣散,士兵成天在一起游戏玩乐,这样的军队当然最后会不战而溃,这是必然的结果。全诗共三章,通过描写郑国高克率领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表现。看看他们的披甲战马的强壮,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壮盛;军中的武士,主帅,他们武艺高强。而每章的最后一句却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反衬讽刺他们只知道在河上闲散游逛。这种反衬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
从另一种角度讲:作为国君,如果臣子的罪名很明显,完全可以按法处置;如果罪名不明显,也可以找个理由罢去他的官职;或者即使不喜欢他,念在他是人才的份上,以礼相待。也是一种处理的办法。可郑文公却偏偏给了高克兵权部队,派他到遥远的边境镇守边关,又不让士兵如期归家,导致这么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最后溃败离散,所以孔子在《春秋》里就说:“郑弃其师”,郑文公放弃了这支军队。这样的结果郑文公作为统治者和决策者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