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雮尘珠”,自商周时代,就被认为可以通过雮尘珠修炼成仙,但是需要在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时间使用,才能挥出它的作用,周文王曾经把使用方法记录在了天书之中。
到后来这些机密始终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所有的君主都梦想能够长生不死,修炼成仙 ,万年江山,都在竭尽全力去破解“雮尘珠”的秘密。秦末这件神物流落到了滇南,献王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件宝贝所以才离国而去,到山里找个风水宝地,准备修炼成仙。然而到死都没有成功,只能把墓穴选在一处风水术士眼中的神仙洞府,乞求死后能升天。雮尘珠也随着献王的死而不知所踪,后世的帝王都在竭力寻找,奈何雮尘珠始终不见踪影。
说起这个玉杯,盗墓贼估计肠子都要悔青了,这是考古学家在一个被盗墓贼扫荡干净的陵墓现场发现的,当时这个玉杯浑身沾满了泥巴,赶时间的盗墓贼估计懒得细看,把它当不值钱的东西扔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一五计划”,洛阳矿山机器厂被建立起来。就在这个工厂建立的过程中,建筑工人们在这个厂址意外发现了一个古墓。建筑队马上上报给了当地文物局,由于墓葬已经遭到破坏,当地文物局马上派专家过来对其进行保护性发掘。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当考古专家准备对这个古墓发掘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古墓已经被洗劫一空了。甚至就连墓主人的身份,都难以确定。最终专家们只在一个帐架上边,找到了“正始八年”字样的铭文。说到“正始八年”,这是三国时期魏国国君曹芳所使用的年号,因此专家们也就将这个陵墓命名为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我们知道,汉朝时期非常流行厚葬的风俗,因此很多汉朝时期发掘出的古墓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陪葬品。
但是在曹魏统治时期,由于曹操的倡导薄葬,薄葬之风也逐渐兴起,曹魏时期的很多陵墓前,甚至都没有墓碑,当时的后人如果想要对墓主人祭祀的话,就只是在墓室前进行简单的设帐摆酒。由此可见,相比于其他朝代的陵墓来说,曹魏时期的墓葬是非常简约的。不仅如此,这个正始八年墓还曾经被盗墓贼光顾过,因此自然也就不会留下什么重要的文物。但是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对一个陵墓的发掘,绝不仅仅是为了其中的文物那么简单,他们还要通过陵墓内部的一些构造,去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与历史背景。
就在这些考古学家准备深入陵墓进行研究之时,有人在墓室的一个角落中,发现了一个沾满泥土的杯状物。而当考古学家对这个满身是泥的物件进行清洗之后,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个制作工艺非常精美的酒杯。虽然说这个酒杯在外观上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和曹魏年代时期的大多数酒杯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使用和田玉制作而成的酒杯,经过相关专家鉴定过后发现,这种上等质地的白玉,能够在正常光线环境下,所显现出的青白色光泽。这一特殊的质地,更是凸显了这个酒杯独特的神秘感。
不仅如此,在这个酒杯上,我们也能充分感受到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毕竟在整个杯身上,没有一点纹饰的出现,这就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朴素的风潮。对于盗墓贼而言,第一眼看见这个杯子,肯定会被它的外表所迷惑,认为这只是一个没什么价值的杯子。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巧合的出现,最终,这个价值不菲的酒杯才会被考古学家所发现。
对于这个玉杯而言,正是因为它的表面没有什么复杂的装饰,才会显得更加古朴。而且专家们发现,这个玉杯的表面要比一般的玉器更为光滑,应该是被当时的主人反复把玩,已经形成了包浆。由此可见,这个玉杯的主人一定是非常爱惜这个玉杯的。清洗后的玉杯,温润明亮,一经报道便惊艳了世人,随即被认定为是国宝级别的文物,禁止出国展出。如果当时那些盗墓贼知道了,估计要悔青了肠子吧。也幸好有国家机构的细心保护,这样一个宝物才能重见天日,被大家欣赏。
2015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考古人员在希腊南部小镇皮洛斯发现一座3500年前的古墓。在这座古墓里,工作人员出土1400多件文物,包括黄金、白银、玛瑙、水晶、青铜器等等各种器物。这些文物里,最让人震惊的,当属一件玛瑙制品——皮洛斯的战斗玛瑙。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是因为它的发现地是皮洛斯,而玛瑙上雕塑了一副战斗画面。
皮洛斯的战斗玛瑙长这个样子
这枚玛瑙长36mm,宽24mm,玛瑙上雕刻了三个人物:两名持剑勇士在战斗,其中一名战士将利刃刺入另一名战士的咽喉,而地上还躺着一位战死的战士。三位勇士体格强壮,肌肉圆润,雕刻者以高超的手法,将其流畅地展示出来。
战争玛瑙被放大百倍后,勇士雕塑的细节部分,也被展示出来。
被刺死的战士,身体因为痛苦而扭曲,手中的青铜剑被遗弃在一旁,身上穿着的织麻裙子可以看出,他与另一位正在被刺杀的战士是战友。不过很快,他们就能在另一个世界碰面了。
那位手持利刃正在刺杀的勇士,则目光犀利,胳膊上的肌肉高高隆起,似乎正在发力。通过战争玛瑙的草图,很多不易被发现的细节,都被表现出来。比如说被刺杀战士的长矛和护盾、头盔上长缨、起伏的地面;刺杀战士全身上下,除了一条短裤之外,还穿了一双鞋袜等等。
这么一块儿拇指大的玛瑙上,竟然清晰地表现出如此繁多的内容!
要知道,玛瑙的硬度为6.5-7,比小刀的硬度还要高。要想在玛瑙上进行雕刻,只有用比它硬度更高的工具才行。这块儿玛瑙发现的年代为3500年前,那会儿还是商朝,中国的先民还在拿着石头在刻甲骨呢。
希腊地区,出现同样精雕细琢的文物,则要到1000年以后了。
正是这种雕刻工具与雕刻材料的不匹配,才是这件文物的逆天之处!试想一下,用笔在一张36mm*24mm的纸上画出这三个人物,能画的如此流畅清晰吗?
参加考古的辛辛那提大学的戴维斯教授说:
“其他文物和它相比,就像是小孩子的涂鸦和米开朗琪罗的画作之间的差别。”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质疑这件玛瑙作品,说它并非3500年前的古物,而是希腊人作假。质疑越多,越说明它的逆天!历史上文物很多,但是要说逆天的文物那倒是少见了!何为逆天,我认为就是它的含义不同,具有很逆天的代表性!
这个骷髅头出土于大汶口文化遗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骷髅头,因为它的后脑有一个直径3㎝的颅骨缺损,边缘有三条有愈合痕迹的骨折线。研究表明,颅骨主人生前接受过开颅手术,此法与现代开颅手术相仿,医学上称为“舌样衔接愈合”。嗯,大汶口文化距今大约5000年。
洛阳东周王城粮仓遗址出土的青铜齿轮,古代没有机床,古人是怎么加工出来的?看起来好像还是制动器一类的零件。
素纱襌衣
西汉直裾素纱襌[dān]衣,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衣服折叠可以放入火柴盒中,人的一呼一吸都能使衣服飘起来,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其高超的制作技艺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说其逆天是因为以目前的纺织技术仍然不能仿制,总是达不到其重量,无论如何改进,仿制的成品重量都要超出这件襌衣的一倍。最后专家另辟蹊跷,饿上蚕宝宝几天让其被动吐丝结茧,这样吐出的丝会特别细。可即使这样,仿制出的襌衣也在50g以上,古人的纺织水平令人惊叹。
战国水晶杯
战国水晶杯为战国晚期水晶器皿,于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现藏于杭州博物馆,为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禁止出国展览。
这是一件网红文物,之所以引起人们好奇主要有两点。
一是它的制作。
水晶杯是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后期经过了极其细致的抛光。
我们知道水晶属于硬度较高的矿石,几乎没有柔韧性和延展性。世上能够打磨抛光水晶的只有金刚砂类物质,而且打磨过程中极易损坏。这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制造难度可想而知。即使目前不使用现代工具的话,要制成这样一件工艺品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二是水晶杯的造型引起人们好奇。
如果将这杯子放在任何一个公众场所,大家都会对其无视,以为也就是地摊上售卖的普通玻璃杯,因为它的造型和我们今天喝水的杯子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证明它来自两千多年前。
曾侯乙建鼓底座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曾经惊艳了世界,其实和编钟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稀世珍宝——建鼓底座。建鼓底座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缠绕的小龙构成,龙身互相缠绕,无数条首尾纠缠的小龙盘在一起,向上攀爬。底座整体镂空并镶嵌绿松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数清上面到底有多少条小龙。有人说上面是108条龙,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比曾侯乙编钟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建鼓底座目前仍不能复制,其制作工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尤其上面这些龙的制作。
国内外很多冶金专家认为,这一青铜铸造工艺的主要铸造方法是失蜡铸造法。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上使用过这种失蜡法,现代则称之为熔模精密铸造法,在精密铸造也时常使用。可是按照此法制作出来的复制品和原物比起来差距巨大,不可同日而语。
九龙杯
这是一件被神话的文物,而且神龙见首不见尾,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江湖之中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传说中九龙杯有两种造型。
一种九龙杯,整个杯体由九条龙装饰,一条龙头部伸到杯底,另外八条龙分布于杯体外部。当杯体内装满酒时,通过杯体内的倒U形管,由八条龙口中喷出,杯内则空空如也。
传说朱元璋宴请大臣使用的此九龙杯。朱元璋命令一些大臣将酒斟满,结果倒满了的酒顺着杯底全部流走了,一滴不剩。那没有倒满的,酒反而留下了。朱元璋以此告诫某些人“知足者酒存,贪心者酒尽”,并赐名“九龙公道杯”。
传说中九龙杯还有另外一种器形。这种杯玉器雕成,四角各有双龙戏珠,把手也是一条龙,共有九条龙。这件九龙玉杯,如果盛满酒,杯内立即可见有九条翻腾的蛟龙,其实是因为白玉是半透明之状而显现,使九条龙活灵活现。
清东陵康熙景陵陪葬有一套此种九龙杯,后来被盗墓者盗得,不知所踪。
上面都是传说,为什么我还要写呢?因为现代有仿制品,但是是否和历史上的九龙杯一致,无法得到验证。即使和原物一样,但是也不得不叹服古人关于虹吸原理和光学原理的运用之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