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32951/1c256216be39abc8.jpg)
每个人都有想变好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努力改变自己的时候,可大多数人在努力的过程中,都只是自我感动式的机械性重复罢了。
01
“听过了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电影《后会无期》上映之后,里面的这句台词迅速火了起来。
不过,大家压根就没有用这句台词来讨论电影里的情节和片段。很多人说这句话,只是为了给自己碌碌无为的生活,找一个借口罢了。
更可怕的是,这句台词还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读了那么多书,可依旧没什么卵用。
看了那么多文章,生活依旧没有起色。
听了那么多场微课,好像啥也没学到。
咋一看,好像真的是这么一回事。要么是书的内容不好,要么是文章质量不高,要么是微课分享的内容太水。
毕竟我都去努力和实践过了,问题总不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吧?
恩,你说得都对。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难处,其实压根就没有想要解决问题。他们只是想方设法地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难处,从而原谅他们的堕落和一蹶不振。
毕竟,改变真的太累,走出舒适区也很辛苦。还不如假装努力一下,然后把责任都推给社会和命运。
自己过得慵懒,别人还能理解。
一举两得,多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2951/96c79d2e7277077f.jpg)
02
美团的创始人王兴曾说过一句话: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起初我看到这句话是在一篇文章当中,第一次读到时,我愣了一下,然后回想到中学时代的一件事情。
数学课上,老师皱着眉头,手里攥着一打批过的试卷,气冲冲地说道:“那道大题我都讲了N次了,这次考试竟然没有一个人做对!”
然后,老师怒气十足地把试卷往桌子上一甩。
“你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把这到题给我过关,要么我单独出一道类似的题目,你给我做对它,要么就把那道错的题,连同题目和解题步骤,抄20遍!”
你猜怎么着?全班95%的人,还真选择了抄20遍。
真正选择思考去做那一道类似题的,除了两个学霸,还有一个和我们玩的很好的哥们。
这哥们说:“20遍!不知道要抄几个小时,我懒得抄,还是去做题吧。”
其实后来回想起来,觉得这哥们还是很聪明的,他选择在手头的苦力上偷懒,却在大脑上勤奋。这样的人,收获的会比一般人更多。
让我最不能理解的是,那时还有几个学霸,竟然也选择了抄20遍。他们的理由是:20遍总比那1遍印象来的深刻。
两个月过后,大家都渐渐忘记这件事情。可在临近期末的最后一次月考里,又考了类似的题目。说实话,虽然我抄了20遍,但再次见到,只觉得似曾相识,但依旧不会解。
结果大家应该都猜到了,全班错的一塌糊涂。答对并且拿分的,全班也就七八个。但我清楚的记得,两个月前选择去找老师做另一道类似题的那两个学霸,还有那个哥们,就在那七八个当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2951/72d0c035e351f03c.jpg)
03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努力了,都抄了20遍,还做错,那肯定不是自己的问题了。
现在想起来不禁一笑,并感叹当年的天真和无知。之所以没用,是因为我抄那20遍的时候,脑子基本都是放空的。
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宁愿花大量时间去做手头上的苦力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听了那么多道理,看了很多书,读了那么多文章,生活却丝毫没有改变的根本原因。
你只是读懂了一句话,而不是懂得了一个道理;你只是看了几行字,而不是读了一篇文章;你只是翻了几页纸,而不是读了一本书。
我们总是沉溺在机械性的苦力当中,自我感动。
可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希望从机械性的付出当中,收获进步和成长。那对不起,现实可能要让你失望了。
再举个详细的例子吧:坚持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这个人人都知道的对吧?但大多数人都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件事,仅此而已。
这句话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会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去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然后马上行动。
运动的时间,运动前的热身,运动之后的饮食,一段时间之后,根据运动效果的反馈,如何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运动方案,都是需要思考的。
可大多数人都只是一股热血的冲冲冲,跑跑跑,最后受伤了,关节受损了,运动过猛了,然后止步于一两个星期短暂的坚持。
事后,他们摇摇头说:“唉,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好。”
每个人都有想变好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努力改变自己的时候,可大多数人在努力的过程中,都只是自我感动式的机械性重复罢了。
道理你都懂,可你从不思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2951/a29d65c6caae530e.jpg)
04
很多人面临选择时,都喜欢说“随便”。
和朋友去吃饭的时候,有那么几个朋友,每次都说随便,可你真的随便给他点一个吧,他又说不想要这个。
其实“随便”的背后,隐藏着人的思维惰性。大多数人的“随便”不是真的随便,而是他懒得思考。他抛出“随便”,是要你帮他思考和判断,最后选择一个让他接受并且满意的。
你看,人的思维惰性,从生活中的小事就能体现出来。
其实写文章就是一个需要思考,并且极度烧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需要不停地思考文章的逻辑,文章的叙事,还有句子是否通顺,想法是否表达清晰了等等。
一篇文章下来,总会有一种大脑给掏空的感觉。
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思考那么累,你还要写呢?
因为比起大脑的疲惫,深度思考给我带来的好处真的太多了。
带着深度思考去写作,首先会更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还能训练我们的思维逻辑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待生活会从苛刻变得包容,看待问题会从片面变成多面。最后,还能消化自己看过的文章和读过的书。
如果只是写日记,那这些好处可能都没有。因为写日记就像记流水账,不需要太多思考,更谈不上深度了。
“听过了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看到这句话,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
每一个道理都是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总结出来的。
人们要是随便听一听别人的道理,就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世间的道理就会变得廉价又普通。然后道理便不再是道理,而只是别人说过的话。
所以,别在说什么“听过了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了。
不肯思考的人,活该过不好这一生。
- end -
亮儿原创文章,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转载请通过简信联系作者本人获得授权,谢谢你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