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费曼说:“如果不能把一个知识,用简单的话教给别人,说明你没真正懂得这个知识。”
这句话讲透了学习的真谛,再深奥的知识,当你理解透彻时,总能朴素地表达。就像广义相对论,可以朴素地表达为空间变形产生引力,相当于把铅球往蹦蹦床一放,蹦蹦床变形产生了引力,乒乓球就会向铅球滚动。
被公认史上最高效的费曼学习方法,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生成效应。
一、什么是生成效应?
生成效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自己生成信息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单纯阅读所取得的记忆效果。
你绞尽脑汁去为一个词造句,比起费尽心思背这个词,往往造句会让你牢牢记住这个词。这个过程产生了生成效应。造句,让你生成了这个词语的情景知识,让词语扎根于具体应用情景的土壤。
而费曼学习法,将深奥晦涩的知识,切换为朴素通俗的知识,本质上是知识的自我生成。这些知识,不存在于你的既有认知。一旦成功生成,便调遣自如了。
二、如何产生生成效应?
1、切换,生成新知
费曼方法,将深奥切换为朴素,生成新的认知。我们常说“用自己的话复述学习内容”、“向他人讲解知识”,“以教为学”,其实皆是费曼方法。
除此之外,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切换,还可以衍生为文体切换、视角切换、层级切换。
(1)文体切换
比如《戏说高考》,在多种文体的切换中,生成多样化的场景认知。
琼瑶版:
老师,我一直在晕耶!进了考场,我晕,见了监考老师,我还晕,拿到试卷,我更晕了。我真的觉得我好无用,好无能,好脆弱,好对不起大家……
甄嬛版:
小主今日考试倍感乏力,恐是昨夜梦魇扰了心神,都是最近琐事众多烦闷了些,加上早起后,背了点单词,不想那单词难背极了,愈加心烦。若能取消高考,那必是极好的!
鲁迅版:
桌上有两张纸,一张是试卷,另一张也是试卷。初夏已经颇热,脊背上却一层又一层冷汗。题目照例是不会做了,先生的讲义上全然没有见过。责任似乎并不在我,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我耍棍,能行么?
仓央嘉错版:
做与不做,题目都在那里,不多不少。会与不会,题目都在那里,不难不易。让我的眼走进你的试卷里,或者你把小抄递进我的手心里,默然、焦虑,寂静、哭泣。
赵忠祥版:
答题卡上白茫茫一片,像冰雪笼罩着的阿拉斯加。绝望之中,我只好紧紧闭上眼睛,像一头濒死的海豹,坠入无边的冰冷与黑暗。
此外,还可以切换为朱自清版、金庸版、古龙版,甚至诗歌版、小说版、散文版、古文版……不一而足。每一次切换,都是一次换装生成。
(2)视角切换
视角的切换,产生新的发现。比如写天气炎热,老舍在《骆驼祥子》,从植物、动物、人物、马路等视角,把热写得很立体。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当然,你还可以有新的发现。比如视角切换到太阳,骄阳似火;切换到海洋,快蒸干的样子;切换到冰箱,“你说什么,冰箱里信号不好”。
(3)层级切换
一个认知,可以实现“本质层-方法层-现象层”等多种层级的切换。每次切换,会生成新知。
就像费曼学习法,你可以说“大牛就是不一样”(表象描述),可以说“教是最好的学”(朴素的方法论观点),可以说本质是生成效应(认知心理学的本质)。
再如峰终定律。
本质层:这个定律说, 一段经历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这段经历的峰值瞬间 —— 包括最好和最坏的体验 。
方法层:饭前开胃小菜,定调;饭中主菜,打造峰值体验;饭后甜品,留下好印象。
现象层:多数可遗忘,偶尔特漂亮。
2、建立知识关联,生成知识网
记忆的神奇之处,就是记忆像魔术贴,每关联一次,等于增加了勾子,可以增加粘性。生成知识网络,等于增加了多个勾子(提取线索)。
(1)词句关联词句
反义关联:冷-(热)、黑-(白)、远-(近);
近义关联:天冷了,添衫知暖,一夜进入冬天,断崖式降温,呵气吐雾……
(2)理论关联现象
理论关联现象,本质上是理论增加了情景知识,现象增加了理论知识。
比如“大脑喜欢视觉化信息”,这个理论,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喜欢说一石二鸟,而不是一个动作实现两个目标。
这个解释,是一次知识关联。“大脑喜欢视觉化信息”增加了成语界的案例,原来,成语也有视觉化,长了知识;“一石二鸟”被传播了几千年,是因为视觉化,增加了理论。一个关联动作,生成2种知识。
3、改写,生成情景知识
情景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强化记忆唤起。人们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下调用知识的。情景知识越丰富,知识调用的几率越大。改写,可以生成新情景,区别于原生情景。
(1)改写诗句
原句:润物细无声
改句:润心细无声
原生情景是写春雨,新生情景可以写言行举止、谆谆教诲。
原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句:山穷水尽苦思索,柳暗花明师解惑。
原生情景是迷路时突然眼前一亮,发现新境地。新情景是论文得到了老师的解惑,豁然开朗。当年论文的总结可能因为这句加了不少分。
原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月思》
改诗:
天上的白云好像会飞的棉花糖,
我抬头看着白云,
低头想起去年暑假,
外婆带我去吃的那碗刨冰。
——案例引自《写作教练在你家》
原生情景借月光写乡愁,二年级小朋友仿《静月思》,借白云、刨冰写对去年暑假的想念,产生了新的情景。
有了新情景,就会打开新视野,产生更多裂变。
电线上的麻雀,
好像会飞的音符。
我抬头看着天上的小鸟,
低头想起弹吉他给我听的舅舅。
(2)改写句子
春天来了,
我去小溪边砸冰,
春天被我砸得头破血流,
直淌眼泪。
我在看《孩子们的诗》,被惊艳到了。“头破血流”居然还可以这么用。它的原生情景是人物受伤。你会在写战斗时想到这个词。“战士们即使头破血流,也义无反顾。”,“头可破,血可流,投降?做不到!”……
但很难在写砸冰时,想到“头破血流”,情景不同了,难以唤起。
这意味着头破血流的应用,还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改写,触发生成效应。
水果受伤,可以“头破血流”:眼前是个美味的大草莓,我先摘了它的帽子,再吃掉草莓的尖尖角,然后是肚肚,可怜的草莓,被吃得头破血流,残缺不全。
环境受伤,可以“头破血流”:坏蛋为了赚钱,把祖国大好河山开采得头破血流。
一番改写,生成了“头破血流”的多种应用情景,自此,头破血流这词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4、做一遍,生成隐性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至今日,陆游的诗对激活生成效应,仍有启示。纸上的知识,都是显性知识,只是知识冰山的一角,大量的隐性知识在“躬行”时才会浮现。
写景有一技法,叫作移步换景。看似走到哪,看到哪,写到哪。真正动手时,会发现,移步换景不只是观察顺序。选景不仅主次有别,还有实虚之分,并且需要与主题挂勾,不能大乱炖。
这些都是隐性知识,动手时才会发现。
5、无导航求解,生成答案
网友请象棋娘娘残局解密。
象棋娘娘的回答,触及了生成效应。她说:“娘娘小时候做题都没有答案的,全靠自己想,但是会了以后就一直会了。”
答案更大的作用,是用来反馈对错,产生启发。一开始就看答案,容易产生“熟练度错觉”,感觉很简单,好像懂了。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还是生涩。
通过无导航求解,生成答案,会印象深刻,一通则通,一会则会。正如认路最好的方式,是不用导航,“盲开”一两趟,直接记住了。
总结
费曼学习法的本质是生成效应。
生成效应可以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完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化)
通过切换、改写、建立关联、做一遍、无导航求解可以产生生成效应,实现高效学习。
当你想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知识点,比较好的方式不是背诵,而是激活生成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