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福堂”到“挂甲屯”——有点意思的历史193】

在中南海怀仁堂边有一组院落,当年乾隆皇帝御笔题为“永福堂”。“永福”,一个寄托了多少美好期盼的名字啊!
彭德怀元帅一生赤胆忠心、刚正不阿、性格暴烈,作战勇猛,为中国革命立下战功赫赫,留下一世英名。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写诗赞扬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率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更是声名远播。
1952年7月至1959年,功成名就的彭德怀元帅,开始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搬到了中南海永福堂居住和办公。(彭德怀自1954年9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在1956年9月八大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1958年全国开始“大跃进”,11月,彭德怀在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的陪同下,来到湖南考察。在自己家乡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彭德怀与毛是正宗的湘潭老乡),他看到“大跃进”带来的灾难。他在平江考察时(1928年彭德怀组织参加“平江起义”),一位红军伤残老战士暗中送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后来被广为传播的民歌:“谷撒地,禾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呼!” 彭德怀的眼睛发潮了:这是人民群众无可奈何的沉痛呼声!
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忧国忧民的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对1958年“大跃进”开始的“浮夸风”、“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等提出批评。结果毛泽东“龙颜大怒”,错误地将彭德怀打成“反党集团”,免去职务,停止一切工作。当时有上万名党员受到牵连,但大部在1962年平反。可毛泽东设下了底线:“谁都能平反,唯独彭德怀不能平反。”
1959年9月30日,彭德怀没有带走元帅服,被迫离开居住七年的中南海永福堂,搬到北京西苑中央党校东面的“挂甲屯村”的吴家花园。
这“挂甲屯”,是北宋抗金名将杨延朗(杨六郎)在此挂甲得名。这彭德怀在庐山会议后,被迫“挂甲”,居然就在这“挂甲屯”,过起了读书和自我劳动的并隐居、闲居的生活。
1965年底9月,彭德怀被派往四川成都,担任西南局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文革爆发,12月25日清晨,彭德怀被翻墙而入的北京红卫兵强行绑架到北京,被囚于暗室专案审查、被游街批斗数百场,被红卫兵殴打,扇耳光并打断两根肋骨……1974年11月29日,孑然一身的彭德怀,在痛苦和孤独中含冤去世。

【评点】
我在1983年大三时,读了1981年3月出版的《彭德怀自述》一书,这本书是根据文革时期彭德怀写的回忆和检查,经过编辑而成的。我对彭大将军立下赫赫战功的辉煌一生,有了一些了解。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彭德怀深刻反思自己指挥的两次重大战役的失败,一个是1948年的榆林战役,一个是抗美援朝时期的第五次战役。
朱毛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麾下有两大冲锋陷阵的战将,一是彭德怀,二是林彪,两人最终的命运,皆令后人感慨不已。
“永福堂”紧靠“怀仁堂”,然而……
彭德怀虽曾居住在“永福堂”,却受残酷迫害含冤而死。随后,田家英住进“永福堂”,他深得毛的喜欢和重用,担任毛的秘书长达18年之久。然而文革才刚开始的1966年5月22日,田家英就被宣布停职审查,逐出中南海。第二天凌晨,田家英在永福堂“畏罪自杀”身亡(关于田的死亡,网络上有多种说法)。1980年,田家英被平反。
中国历朝历代都曾上演若干“文死谏、武死战”的悲壮历史。“武死战”相对容易一些,而“文死谏”却更难得多。彭德怀元帅虽曾死战过,却最终死在“文谏”上;而田家英根本算不上“文死谏”,只能是“以死示忠”。
我想起谭嗣同的慷慨就义,想起他的绝命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吾党中如果有更多像彭德怀这样刚正不阿、犯言直谏的人,历史也许会有很大的不同。
时间不会倒转,历史经常重演。历史悲喜剧,总在不断重复上演!
20180606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