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戒石铭”想起——有点意思的历史248】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在位三十二年,后被北宋宋太祖赵匡胤灭国。孟昶在位前期尚有所作为,鉴于前朝腐败亡国的前车之鉴,于941年创作《官箴》,以期让官员们“历历在目”,“则必能隐惕于其心”: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
托之令长,抚养安绥。
政在三异,道在七丝。
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所得,风俗可移。
毋令侵削,毋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人父母,罔不仁慈。
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这孟昶的《官箴》写的倒是情真意切苦口婆心,苦苦告诫请求地方官要如父母仁慈一样善待下民。只可惜到了后期,这孟昶也是骄奢淫逸不理朝政,早把这自己亲笔撰写的《官箴》抛之脑后。
从“戒石铭”想起——有点意思的历史248到了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他将孟昶的《官箴》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以警戒官员们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
到了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又特请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书写这十六字,称为《御制戒石铭》。
从“戒石铭”想起——有点意思的历史248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明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故又称为“戒石坊”。
从“戒石铭”想起——有点意思的历史248【评点】
自两宋到明清的州府县衙大堂前,皆有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戒石铭”、“戒石亭”或“戒石坊”,成为几朝都认同的官场箴规。据说有些时期州府县令上任时,要在戒石铭下举行祭拜仪式,带领僚属宣读戒石铭内容。
这十六字的官场箴规虽写得好,可在封建集权专制制度下,这“戒石铭”也如朝堂上的“正大光明”、“明镜高悬”、“公正廉明”等等匾额一样,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摆设而已,各种贪赃枉法与暴虐恶行,俱在这冠冕堂皇的戒石与匾额下公开或暗中进行着……
尽管如此,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戒石铭”,依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宋明清几朝的封建帝王们和官员们,都认同和明白这样的道理和常识: 官员们所领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们虽然好欺负,天理却难以容忍。
是啊,苍天之上有天理。这官员们的俸禄,其实都是来自老百姓的血汗。如何能让官员们不辜负百姓的期望,唯有民主法治,这应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基本常识吧!
时间不会倒转,
但历史的悲喜剧
却经常重复上演!
20190313读史有感
从“戒石铭”想起——有点意思的历史248 从“戒石铭”想起——有点意思的历史248 从“戒石铭”想起——有点意思的历史24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