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一本书,一段音乐,一部电影,一段生活,随性且自由
喝一杯清茶,或喜,或悲,或愁,或烦,全在一杯倾泄!欢迎阅读且惜影。
“义忠王庙”和“梁圣君庙”
电影的开头【钟声敲】三个字入境,梁山伯庙,又称【梁祝庙】、【义忠王庙】和【梁圣君庙】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邵家渡庙根,庙西有【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合葬墓,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
原庙正殿西首有两块石碑,嵌于壁间。一块是明朝万历三十三年鄞县知县魏成忠撰写的《梁圣君庙碑记》:【义忠王庙一名梁圣君庙,县西十六里接待寺西,祀东晋鄮令梁山伯。安帝时,刘裕奏封义忠王,令有司立庙。】如果此记载不错的话,那么东晋时就建有该庙了,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至少至李茂诚《义忠王庙记》时,庙已明白无误存在,即庙在宋大观已经建造。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48ea642b39d2ba9c.png)
传说东晋隆安年间,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奉诏讨贼,梦中得梁山伯魂魄相助,凯旋后他为梁山伯立碑建庙。在中国文化中,梁山伯这个名字从不单独出现。
活血回春膏的原料
“唉,人老皮干,脸都不上粉了。”
上虞祝家众人伺候祝老爷抹粉,脸不上粉,暗示祝家没有那么荣光了。祝夫人说 “用活血回春膏就可以让人容光再现”。随后,祝老爷交给祝夫人一个最新的士族亲系表,他认为让祝家【活血回春】最好的方法就是【攀高枝】,所以马家此时来提亲,让他喜出望外。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在讲【化妆】的故事,而制成活血回春膏的原料是人。
祝夫人认为,不知书不达礼的英台出嫁后会有失体统,她给英台绑上了绊脚绳,教英台如何走路。父母担心英台没了保护会受伤,可她也不愿彻底禁锢英台,尽可能给她最轻松的自由。最后,在祝老爷的应允之下,祝夫人决定让英台像当年的自己那样,女扮男装去读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6dd3d1db4e612390.png)
【崇绮】意义
英台读书的书院名为【崇绮书院】,【崇绮】顾名思义就是崇尚绮丽,镜头里出现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一块墓碑,暗示了创作者对那个虚伪势力奢靡浮华的黑暗时代的唾弃。
两晋时期,世族大家垄断上升通道,压迫底层百姓,穷奢极欲,攀比虚荣的风气达到顶峰。《世说新语 · 汰侈 第三十》 在晋武帝司马炎莅临侍中王济家,王济设宴侍奉,用的全都是琉璃宝器,婢女有一百多人,都穿着绫罗绸缎,用手托举着食物,蒸的小猪又肥嫩又鲜美,跟一般的味道很不一样。武帝觉得很稀奇,就问他“为何这般美味”,王济回答“小猪是用人奶喂养的”,武帝很不高兴,饭都没吃完就走了。这是王恺、石崇都不知道的做法。
到了东晋时期,这些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的世家大族更加的浮靡汰侈穷奢极欲,整个社会风气都是放飞自我,崇尚清谈,华而不实,所以创作者选取【崇绮】二字作为书院名称,很有深意。
命运的齿轮
桃之夭夭,落英缤纷,音乐课上,亭望春上线,一脸痴情看着山伯。此时祝英台是与小灵子、仆人长贵正好经过,所有人都去看漂亮的小林子,只有梁山伯看见了祝英台,两人相视一笑。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7381cb0dada4e449.png)
英台拜访院士夫人时失手打碎了鱼摆件,谈话中,院士夫人却认出了英台的母亲是单玉婷,院士夫人来给英台送院服。英台向院士夫人说出了她对母亲发的三个誓,“第一,不可以向别人透露自己是女生,第二,不可以跟同窗肌肤相亲,第三,不可以饮酒乱性”。
当晚,英台来文库休息,文库是书院禁地,求知若渴的梁山伯经常晚上偷偷跑来文库读书,于是他们都被对方吓了一跳。梁山伯自知理亏,带着书卷离开,英台一个人害怕,让山伯继续在这读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cb5cbc7526a0f47d.png)
文库中,梁山伯读到“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这句是来自屈原《九歌》,这是一对恋人在对话。女的问 “你有什么心事犹豫不前,为了谁把小舟搁浅?” 男的答 “还不是为了你吗,我换乘桂舟来追赶你,见了你我就不想走了”。
从此刻开始,命运的齿轮转动,让梁祝像诗句中的恋人一样无法分离。
梁山伯家境不好需得半工半读,业余就干着书院打铃的杂务,【打铃】这个动作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关系变化中有特殊的意义。在电影开头的梁祝庙中,镜头给到了柱子上的三个大字【钟声敲】,崇绮书院的门前立着一块墓碑,而此时老师对梁山伯说,“太快了,叫人怎么来得及走呢”。把这些线索放在一起,可以大胆联想,这不仅仅是上课的铃声,也是梁山伯为沉闷迂腐的旧礼教敲响的丧钟。后来,打铃成为了两个人《八度空间》里共同的【暗号】。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b19441759fb47613.png)
鱼摆件象征着毁坏与重生
英台打碎陶鱼是在见院士夫人之前,仆人长贵修复陶鱼的镜头是在院士夫人识破英台女儿身的场景中,在这里他把修复的陶鱼又打碎了;长贵将陶鱼归位是在山伯与英台敲钟卖萌之后,英台正式拜师上课之前。
从这些情节,我看到了长贵的机智和对小姐的关心与呵护,但电影浪费那几个画面,不应该仅仅是想表达如此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贵将陶鱼归位时,镜头给了重新黏好的陶鱼一个几秒的特写,并配上较压抑且耐人寻味的背景音乐。这是电影电影正式剧情前半段唯一压抑的背景音乐,再加上重新黏好的陶鱼本身也容易叫人联想浮翩,那么,它一定是想表达什么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cd9322ffdb2216f3.png)
这个情节被安排到英台初到书院之时,应该与她将来的命运相关,假如单纯隐喻她悲惨的未来,应该给破碎的陶鱼以特写,为什却是黏好的陶鱼?
我们现在观察这个鱼摆件,第一幅图左边是之前的,第二幅图是之后的,看看这两幅图片有什么不同。
一,大鱼伤痕累累,没有了尾巴。
二,大鱼身上的两条小鱼不见了。
三,晦暗的光影变得明亮。
这段剧情不是闲笔,导演不可能把这么多时间放在一个装饰品上,鱼摆件的破碎与修复暗示了整个故事结构。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b6d5e193ca5a2d7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86cb22eec0646f0e.png)
在祝英台打碎鱼摆件后,院士夫人与英台的对话就引出了祝母单于婷的故事,这不是巧合。我们可以猜想,这条失去尾巴不能游动的大鱼就是祝母单玉婷,这两条消失的重归自由的小鱼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徐克导演用更加明亮的光影告诉我们,这对大鱼来说是毁坏,而对小鱼来说是重生。
坐、请坐、请上座的现实距离
第一节课,祝英台拜完孔子牌位后,问老师自己坐哪儿,老师的问话颇有“坐、请坐、请上座的”意思。
“我是坐车来的。”
“乘车而至啊,那就在后排择一位子,与同学同席而坐,去吧!”
“是,老师。”
“啊...某同学,君子施必适其量,用必思其器。那你坐的车是牛车呢,还是马车呢?”
“马车。”
“哦,那可以坐前三排。”
“是一匹马拉的车还是两匹马拉的车?”
“是两辆马车三匹马。”
“哦! 那再坐前三排。”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1a0c2058060be41c.png)
三排又三排,祝英台和最后一排的梁山伯隔得越来越远,不仅是他们的座位,还有他们的门第和社会地位。
战乱的年代
夜晚,英台一个人在书院文库百无聊赖之际,她随手画了一对蝴蝶,她发现梁山伯今天没有来文库,于是起身去找他。梁山伯住在祠堂里一个狭小逼仄的地方,镜头里的栅栏已经暗示他俩在阶级身份上是两个世界的人。
屋内传来梁山伯的吟诵声,梁山伯读的诗句“诗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两句诗出自屈原《哀郢》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寓意是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离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这两句楚辞暗示了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人民扶老携南逃的那段历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6e5814f7260f8e91.png)
祠堂昏暗无光,不是读书的地方,于是梁山伯受祝英台的邀请来到文库,梁山伯读书太用功以至于忘了时间,两人决定并足而眠。随即他们讨论起了虚实的问题,梁山伯提到"男人跟男人很虚,而男人跟女人很实,什么都可以做,比如画眉、拉手、亲脸蛋、传宗接代。
隐藏高手仆人长贵
终于接待终于迎来了书院考试,梁山伯掩护祝英台作弊被抓,仆人长贵送礼请求老师再给一次机会,老师让祝英台补考,补考过了不予追究,补考不过,梁山伯走人,祝英台留下。
在这一幕中,监考过程中,老师自己一个人在下棋,在梁山伯的深夜陪读下,祝英台在考场上犹如考神附体,补考顺利通过。而下个镜头里,陪老师下棋的长贵调换棋子,执黑子杀出重围。
“我明明把黑子重重包围,为何会被你杀出重围?”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啊,老师,我们少爷也杀出重围了。”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大家可以想想老师他作为文士他的学识丰厚,看过的书不是说天下皆知,也是出口成章,更能做到教书育人的铁饭碗。没有个三十年,也有二十年的历经风霜,年纪偏大的中老年型,社会阅历丰厚,因为他在社会上行走的多了,然后才可以更好的行走,这样的人已经是很厉害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c3cedddaf63dc21f.png)
而仆人长贵—— 他是祝家的家仆,最多在祝家呆了几十年,无功无名无人脉亲戚,最多学的东西零零散散的拼凑,一个默默无闻的祝家仆人,可这样的仆人居然能在小姐需要帮助时一次次的补错,还反应快,说话中肯让人舒服。
他并非生来聪明才智,也没有丰富的背景和教育,他靠的不是智谋,而是多年来积累的对家族内部纷争的敏锐洞察力。每一次小姐遇到困难,长贵总能不假思索地提供出解决办法,他深知小姐的心思,懂得如何舔舐她的伤口、温暖她的心,长贵用自己平凡的手段,给小姐带来了无尽的宽慰和幸福。
永远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
文库中两人再次并足而眠,祝英台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让梁山伯帮她解除缠得很紧的裹胸,这时候梁山伯已经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了。祝英台对祝母发过三个誓,现在她已经破了第一条规诫。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35fdfdf2ebc7ac84.png)
古琴课上,老师穿着前卫的吊带服装,背后的屏风上还挂着一层黑色薄纱,这个吊带在当时被称为【裲裆】,亦名【两当】,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记载:裲裆,其一挡胸,其一挡背,因以名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c300a06cd1b6500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f00cde959741bcfb.png)
老师身后挂着的黑色的纱叫做【縠】,是一种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起皱的平纹丝织物。在代孙位的《高逸图》,又称《竹林七贤图》的残卷中,我们可以一睹当时的名士风流,其中作为抱膝而作,身挂白狐的就是弹奏广陵绝唱的嵇康。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99cf48e55ef40996.png)
在这幅《北齐校书图》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吊带和轻纱搭配的穿着。这些吊带的样式,即使放到今天,也不过时。通过这些魏晋名士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其实不难发现当时的社会风气没有那么封建僵化,同时女性也不像宋元明清时期那样也紧紧束缚。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dd5b096189aaf197.png)
葛洪《抱朴子·外篇·疾谬》曰:而今俗妇女,休其蚕织之业,废其玄紞之务,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或宿於他门,或冒夜而反,游戏佛寺,观视渔畋,登高临水,出境庆吊,开车褰帏,周章城邑。杯觞路酌,弦歌行奏,转相高尚,习非成俗。
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女性地位的相对提高,我们可以做出大胆的推断,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所横亘的最大障碍不是所谓的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只是配角,更重要更核心的是那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
旧势力与新青年的三次对决
在室外活动课上,众人在院士夫人的指挥下玩蹴鞠,梁祝合力,祝英台屡屡得分,亭望春也被祝英台的飒爽英姿所倾倒,作为守门员的他接到球后,直接扔进了自家门框,很显然,王春同学这个时候已经移情别恋了。
老师和长贵在一旁下棋,老师居然被长贵指导如何落子,这段剧情使用了双线叙事的手法,我们现在回顾一下,代表沉闷迂腐的旧势力的老师与代表自由纯粹的新青年的梁祝,他们之间的三次对决。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d0f541cc26b503ab.png)
第一次书院考试,梁山伯掩护祝英台作弊被老师抓包,在这一幕中,老师自己在下棋,第一局梁祝惜败,第二次祝英台重考通过,陪老师下棋的长贵偷换棋子,执黑子杀出重围,第二局,梁祝初胜,第三次蹴鞠比赛中,梁祝合力屡屡得分,而一旁的老师棋力不胜,要靠长贵指导下棋,这意味着梁祝一方在这场新与旧争锋的蹴鞠比赛中,已经获得了上风。第三局梁祝完胜。
祝母与若虚
镜头一转,瀑布流下,若虚出场。虚实之间的若虚名字很值得玩味,若虚到底虚不虚?
他们的谈话引出了祝母单玉婷,原来若虚大师和祝母有过一段恋情,山伯问若虚“是不是就为这个躲起来?” 看似放下一切的若虚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这段话堪称全篇的题眼。
“汉人说有几千年文化,老是要感化蛮夷外族,现在湖人霸占了北方,汉人就被迫南渡过江逃难,先过江的霸着大官来做,排挤后过江的,士卒要互相拉拢,所以婚嫁就讲求门当户对,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我没躲起来,只是站在门外看着他们。”
“说的挺潇洒,放得下你不会出家做和尚。”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931d5f0e24a34c25.png)
接着他们谈到州郡考试,梁山伯就要离开书院参加考试了。
“山伯说说你的考试,秋天州郡的科举时期就到了,你也快离开书院了吧!”
“应该!”
“英台!”
“科举!科举!你就知道科举!”
这部戏至少包含三个重要内容。
一,衣冠南渡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他亲手分封的同姓藩王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争夺中央政权发动了一系列叛乱。从元康元年始至光熙元年至,这场持续了16年的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在这场动乱中,各个藩王引入少数民族军队来增强自己的势力。以羯、氐、羌、匈奴、鲜卑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势力,借八王之乱的东风,开始在中原地区发展壮大。
永嘉五年,前赵皇帝刘聪派遣大将石勒在苦县歼灭晋军主力。
“晋军将士及平民十余万,践如山倒,相登如山,无一免者。”
六月,呼延宴攻陷洛阳,纵容部下在城内烧杀抢掠,赵军挖掘陵墓,焚毁宫殿,晋怀帝司马炽被俘,太子司马迁被杀,西晋宗室,官员,士兵以及百姓数万人皆被屠戮,史称永嘉之乱。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a2a9e2198f943c18.png)
太兴元年,南逃的晋元帝司马睿定都建康,建立东晋,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在这场【衣冠南渡】
的血泪迁徙中,有一个叫祖逖的壮士,他率领亲族数百家南下避乱,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轻财重义,成年后博览群书,涉猎古今,他也是成语闻鸡起舞的主角。西晋灭亡后,祖逖常怀北伐之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十》载: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 三千匹布,不供给武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的私家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兵器,又招募了两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北伐,收复失地,成为祖逖余生最大的志向。
建武元年,祖逖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河南大片领土,使得后赵石勒不敢南侵。祖逖是【流民帅】所谓【流民帅】,是指安抚,收拢流民而自给自足的军事统领,换句话说,他的军队是私家军队。所以,即使祖逖满腔热血,一心为国,东晋朝廷也对他毫不信任。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d03c3b5211066e28.png)
处处被掣肘的祖逖,又目睹大臣王敦和司马皇族的内斗,失望万分,在壮志难酬中忧愤而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史学界,【衣冠南渡】不仅仅指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还有一例就是北宋末年的【衣冠南渡】。想必北宋名臣司马光在写下祖逖北伐世界的时候,绝对想不到,仅仅在他死后四十年,北宋会把西晋的历史再来一遍。靖康之变中,汴梁城的惨状比当年永嘉之乱时,洛阳城的惨状有过之而无不及。
和祖逖一样,文武双全,被称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也是满怀壮志,一心想要北伐收复失地。但是还是和祖逖一样,辛弃疾在朝中处处被掣肘,一身才华不得施展,在忧愤中,他挥毫写下【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刘寄奴是东晋一朝功勋最为卓著的大将,也是后来的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灭南燕,大后秦,代北魏,征巴汉,数次北伐,收长安,赴洛阳,名震天下。刘裕战功卓著,收复北方大片故土,祖逖英灵有知,也许可以宽慰。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aff30056f0400baf.png)
闻鸡起舞的祖逖,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词中之龙辛弃疾,在大气磅礴的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他们留给后人的历史和文化瑰宝,成为中华文化史上千古不绝的回响。
如果你记性足够好,应该还记得我们开头的那个故事,已故鄮城县令梁山伯托梦帮助太尉刘裕讨贼平乱,刘裕就是奏请晋安帝为梁山伯立庙的那个人。
二,东晋时期的官员
东晋门阀政治是指公元四世纪初至五世纪初的百余年间,江左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体制。东晋门阀政治是东晋时期独有的贵族政治制度,不见于曹魏和西晋,不建于北魏和刘宋,也不同于皇权和官僚集团的政治拉锯,本质上是一种由于君弱臣强而形成的皇权政治的变异形态。
这个皇权政治的变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当某个执掌朝纲的世家门阀势力过大,想要取司马家而代之的时候,其他世家就会群起而攻之。当这个执掌朝纲的世家门阀势力变弱,无法控制局面的时候,其他的世家门阀就想要取代他,从而获得政治实权。
总而言之,中国人是善于折衷的,大家都知道司马氏皇权不行,但是别的世家如果想要取而代之,必然会做得更大,从而损害到自己的利益,那就更不行了。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这些世家门阀轮番上阵,互相掣肘,在东晋一朝达到了中国政治史上贵族政治的巅峰。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392e8cac6f6b9b1a.png)
田玉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对这段历史有着极为精妙的论述,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拜读。世家门阀互相拉拢,一种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联姻,郗鉴,东晋重臣,书法家,他出身高平郗氏,但是家道中落,少时孤贫,和祖逖一样,他以流民帅起家,最终手握兵权,官拜太尉。郗鉴想协调当权朱门阀之间的关系,琅琊王氏也想要拉拢郗鉴,于是两家决定通婚。
《世说新语·雅量》载:太傅郗鉴让门生给丞相王导送信,要丞相给推荐一个王家女婿。丞相见了信,说你到东厢房去看看,随便挑,门生归来后告诉郗太傅,“王丞相家每个门生都很优秀,听说郗家要选女婿,个个都矜持有礼,只有一个少年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呼呼大睡,好像根本不知道有选婿这回事”。郗太傅说“就是这样才好啊”。
于是郗太傅亲自走访,发现原来这个露着肚皮睡大觉的就是书圣王羲之,后面就把女儿嫁给他了,这就是典故【东床快婿】。当然,王羲之睡个觉都不知道自己被未来岳父看上,行散后喝了大酒依旧睡过去了。
由此可见,即便是放浪形骸,潇洒俊逸的书圣王羲之,也难逃政治联姻的印象。家道中落,一文不名的梁山伯又怎么可能被追名逐利,门楣显赫的上虞祝家正眼看待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03d2a7dc58c14981.png)
三,东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事实上,电影中提到的科举考试出现在隋朝,东晋时期所施行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由魏文帝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而设置。
曹魏想要取代东汉,需要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于是就把政治权力中很重要的一项权利 —— 官员选拔权,交到了世家大族手中。大小中正官对人才进行考察评议,然后确定品级。这其中有两条参考标准,【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
本来确定品级依据的是个人的品德才华,家庭背景只做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才能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哪怕是个废物也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总而言之,九品中正制就是拼爹制。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fb5bcb8d230858bd.png)
电影中,寒门出身的梁山伯仅凭一场考试就能获得职位是不可能的,即便他当上了县令,也很难升官,再给他十年也不可能和官高势大的马家相提并论。而电影中这样处理完全是一种艺术加工手法,我们不必吹毛求疵。
历史无大晋朝
英台在打铃,打铃是梁山伯勤工俭学的工作之一,英台和山伯一起参加劳动,已经表明他在努力跨越阶级的鸿沟,先跨出这一步去拥抱山伯。吃饭时,英台把鲍鱼海参往山伯的碗里夹,山伯把自己碗里的【丙餐】倒进英台的碗里,完成这场公平的交换,这个公平不加引号,是最真实的公平。
亭望春看到相处甚欢的梁祝随之气愤离去,望春实在惨,他暗恋梁山伯的时候,梁山伯被祝英台收了魂,他暗恋祝英台的时候,祝英台又被梁山伯收了魂。
中秋佳节又是一年,在中秋聚会上,一对男学生聚在一起化妆,背景吟诗。【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这两句诗出自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这首诗讲的是阮籍自叹年少时只知道嬉戏游乐,以至于岁月蹉跎,志向难酬。阮籍的志向难酬,并不完全是他沉溺声色所致,当时政局十分险恶,他不愿在政治上与他人同流合污,只好放浪形骸,狂饮避世。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328d086455c18c2e.png)
而到了东晋时期,朝廷统治的腐朽黑暗,百年战乱对生产的摧毁以及门阀林立对寒门和庶人的摧残更加严重了。东西两晋南北朝,尤其是五胡乱华时期, 三百年的动乱与纷争,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几乎没有之一。
即使在人印象中孱弱的宋,由于其出色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也会有人将其称为大宗,但是无论在正点明书还是在稗官野史中,都没有人愿意在晋面前加一个【大】字。两晋的疆域比曹魏大得多,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即便如此,你能听到大魏的称呼就是从没听过大晋的。
如果不信,现在就用输入法试试,你可以打出大汉,大唐,大明或者大辽,大金,甚至连大燕的词组都能打出来,就是打不出大金。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是公正的,进一步了解东晋的黑暗腐朽,才能意识到梁祝的真挚爱情是何等珍贵的,是那黑夜中的莹莹微光,散发着令人向往的爱情篇章。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8eb9d79ab882fb27.png)
打破三条规诫
在中秋聚会上,英台看到同学们在化妆,她说“自己不喜欢化妆,而他爹就整天化妆”,但此刻,山伯拉着英台就要给她描绘。在文库的时候,他们曾经探讨过男女感情上的虚实,山伯说“男人和女人就很实,男人可以给女人描眉”。山伯为英台描眉化妆,进一步坐实了两人的关系。
“一定要回来找我。”
......
“我也喝。”
英台突然抢过山伯碗中的酒喝下去,至此,父母告诫英台的三条不能做的事,英台已经破了两条。一是不能让人知道自己是女儿身,而山伯在文库早已经知道了,二是不能饮酒乱性,虽然并未乱性,但她已经饮酒,依然是为山伯破了戒,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条,不可以跟人有肌肤之亲。
祝家来信要求英台提前回家,而山伯正在准备考试,英台就坐等了山伯两个时辰,正要离去时她听到了山伯的呼唤,山伯步行相送,让仆人十八里亭等待。两人隐没在众人的视线里,他们来到一处山坡上,终于拥抱在一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67794c612f354492.png)
天空突然开始下雨,两人躲进一个山洞,山伯内心很乱,外出躲雨,英台也跟了出去。山伯怕英台被雨淋,又把她拉回山洞,在来回地拉扯着,两人的情愫像被摇晃的水缸中的水,汹涌澎湃,然后他们决定乱下去。一阵缠绵后,才看到这里是一座观音洞,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一句唱词“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在原先的语境中,这句唱词的主要含义是梁山伯对祝英台揶揄后的自我约束,但这句话在当下的电影语境中,则出现了更加美妙的审美之趣。
“看什么?”
“英台不是女儿身, 因何耳上有环痕?”
“耳环痕有原因, 梁兄何必起疑云, 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 梁兄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cb7a024b705da7f2.png)
此时英台把祝母的三条规戒全部破除,此刻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了梁祝。英台告诉山伯“你一定要来我家提亲,不然我会恨你一辈子”。从这句话开始,英台结束了主动,她也无法再主动,只能等待。而也是因为这句话,让山伯虽九死其犹未悔。
冲破封建禁锢的思想
山伯考试高中成为县令,为自己去给英台提亲,路上碰见了也在给祝家提亲的马家,而他只能避让。一阵风吹过,掀开了马家礼盒上的红色绸缎,黄沙漫起,礼品仿佛变成了贡品。祝母与梁山伯谈话,想让他知难而退,她看到生活的热情和诚恳,有些怅然若失。
梁祝终于在祝家后花园的楼台相会,两人都不再是学生模样,居然有一丝羞涩,更怕对方已经不是曾经的对方。直到他们再次做起了打铃的动作,再一次对上暗号,然后才相视一笑。英台告诉三伯,每一天都会想起那首曲子《梁祝》,不约而同地哼唱起,却被马家提亲的礼乐声粗暴的打断。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0602e3a0428db3e1.png)
英台应付了马家,和山伯约定私奔,山伯在后门等待,而英台正被父母考核。雷声阵阵,英台心神不宁,但还是默写了诗文。祝父、祝母、祝英台,这三个人,一个是父威,一个是母权,一个是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灵魂。
“是《诗经·陈风·月出篇》,虽然过于严谨,不过女人家会这些也就够了。所以呢,叫她早点回来是对的。”
“英台,不见半年你进步了很多,你爹很满意你的表现,你知道吗?”
“嗯。”
“不知道。”
“你不觉得自己已经不同了吗?”
“我知道。”
“没点主见,自己是什么你都不知道。”
“我知道。”
“那你说!”
“说出来啊。”
“我不嫁!”
“不嫁?你究竟读了哪本圣贤书?教你忤逆父母的?”
“为什么非要逼我嫁给马家?”
“无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儿女婚嫁一定是由父母做主,不由你嫁还是不嫁,这是个常理,书院难道没教你吗?”
“如果我已经跟人家定了亲,那照常理我怎么可以有两个丈夫。”
“定亲?没礼没聘、没查家底、没对门第、自己定亲!”
“小林子,带小姐回房!”
“是。”
“长福!”
“夫人。”
“守着小姐房门,不准小姐离开房门半步”
“是。”
“长贵!”
“啊,夫人?”
“我要知道你是怎么给小姐读书的,家法,给我打他三十棒!”
“夫人,夫人...”
“打完之后,好好交代清楚。”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6e92f16c33c6cffb.png)
以爱为名变态式的施虐
祝母单玉婷,或者她已经失去了这个名字,成为了祝夫人,这个曾经的封建礼教与门第之间的受害者,如今正在成为赤裸裸的加害者。
在后门等待着的山伯被打成重伤,英台也被关进房间里,一丝阳光不留给她。祝母步步紧逼,以爱为名,让山伯写下绝交书。此时的祝夫人已经不仅是要拆散两人了,她正在施虐,这种变态式的施虐,不仅是在虐待山伯与英台,更是在虐待她自己。
这种虐待里面有着一种久久不能释怀的潮湿的恨,这种恨已经由当年的痛彻心扉、山呼海啸,被时间摧残成了一颗又一颗藏在鞋里,却永远也倒不出来的沙砾,每走一步,脚都会痛,她就这样走了十几年。祝夫人知道鞋里的沙粒有多痛,多难受,所以她宁愿为祝英台系上绊脚绳。
而现在,面前这个叫梁山伯的年轻人所表现出的执着,让她开始回忆起往事,让那些在时间封藏下永远不能风干的潮湿的恨,重新回溯为十几年前的痛彻心扉与山呼海啸。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637a546c4bb0202f.png)
“你以为愤怒就可以改变跟英台的命运?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力。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够了!你不是在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
她的痛恨被梁祝唤醒,她痛恨这个时代,痛恨自己的妥协,痛恨那个旧情人,但她就是无能为力,就是无处反抗,就是无法释怀。所以她去攻击两个孩子,她去攻击她自己,她表现出的决绝,她流露出的残忍,她的自怨自艾,她面无表情下被梁祝的真挚,击溃了千疮百孔的心。正应了那句名言,【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还记得电影开头的对话吗?祝老爷说“自己人老皮干,抹不了粉”,而祝母则给朱老爷推荐【活血回春膏】,让他能够抹得上粉。【抹粉】在这部电影作品中一直代表着遮掩、虚伪、浮华,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创作者就暗示我们祝母,这个失去自己名字的祝夫人,是这场没有用刀却杀人见血的谋杀案的重要罪犯,当然她也是事实上的主犯。
而比这个事实主犯更隐蔽,更残忍的背后的始作俑者,他们甚至连面都没露,即使露面也是威风八面、口若悬河,仿佛真理在握,不容置疑。他们罪行累累,但双手干干净净,他们吃人骨头都不吐,却口口声声必称君子,他们饮血嘴巴都不擦,却振振有词,必称圣贤。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e151b8f2c376fd76.png)
马家、祝家或者是富甲天下的石家,或者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家,他们不过是寄生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寄生虫。他们用锦缎铺路,用蜡烛煮饭,他们争豪斗富不可一世。他们得意洋洋地笑着,像一只绿头苍蝇,沉湎于自己高贵的莹绿色,可他们笑得再得意,也不过只是泣血蝇虫笑苍天。
为了教英台走淑女步伐,祝母给英台绑上了绊脚绳。当时她说“路该怎么走你自己选”。那时的祝母知道英台天性爱自由,所以不愿意彻底禁锢她,但这时的祝母,已经完全不顾女儿的天性了,只要英台听话就行,哪怕是池中鱼,哪怕是笼中雀,哪怕是行尸走肉。
祝老爷认为攀附权附贵步步高升、光耀门楣、天经地义,祝夫人认为自己身为人母,为英台规划人生,保护她不受伤害也是天经地义。
所有人都是天经地义,有错吗?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间之所以成为地狱,是因为人们总想把它变成自己的天堂。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da4ec53259c45f61.png)
当世界只剩下一种价值评价,只剩下一种所谓的天经地义时,社会就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人也会成为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社会环境、思想领域、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像漏斗一样把人装进名为幸福的瓶子里,软硬兼施的让所有人都臣服于那个虚假的天堂幻想。如果这个世界只剩下一种声音,那一定是地狱里的哀嚎。
重伤与忧愤之中,梁山伯离世了,而祝英台被迫出嫁。电影色调已经很阴沉了,水粉抹不上去,英台在梳妆时已经哭出了血泪,祝英台求祝母,她想经过梁山伯的坟墓,她戴上凤冠,此时却更像是鬼新娘。
“山伯!”
“娘答应你,把你葬在鄮城的路口,那祝家的花轿经过,你就可以看到英台。”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cc84881f93c5568c.png)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配角角色分析
第一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被梁祝感人的爱情所打动,但是这一遍我发现推动影片的最重要的居然是配角,下面我将逐一分析:
单玉婷
祝母在电影里并没有着重描写,但她确是一个很饱满的形象,电影中诸多暗示才让我推出了开篇的故事。也许大家都注意到了电影采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前半段所有人都是可爱的,甚至连【扑粉】的祝父也是喜感满满,配乐也是欢快、舒畅的。但是故事后半段电影的风格变得压抑,乐曲伤感、沉闷,人物变得无情、冷血,这其中就包括祝母单玉婷。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fbb1ca14480f22fe.png)
单玉婷实际上就是另一个祝英台,他和那位僧人的恋爱故事想必同梁祝无异,最大的不同应该是最后祝英台选择了坚守,祝母选择了放弃。祝母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配角,她实际影射的是那个时代的掌权者,原因如下:
(1) 从电影开头就可以看出,徐克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单玉婷,府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单玉婷在打理。她利用“活血回春膏”操控了祝父的情绪,甚至可以直接决定将祝英台送去读书,这实际上为后来祝母的专断做了一个铺垫,映衬着结局,显得不那么突兀。
(2) 单玉婷对于自己的感情是充满遗憾和不甘的,但是没想到这回她却成为了自己女儿爱情的摧毁者。祝母是时代的受害者,但是她经受了诸多之后变成了掌权者、施暴者,说明她还有复仇情结。
(3) 但是单玉婷是更多的应该是害怕面对,但同时又很羡慕自己的女儿。她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但是更羡慕她的勇敢。这种勇敢让她很煎熬,她不敢接受自己当年的妥协的事实,所以极力阻止这段感情以宽慰自己恐惧的内心,甚至让梁山伯亲自写绝笔书。最终梁山伯之死触动了祝母,她终于拾回了往日的自己,于是在英台出嫁的那天含泪哀求祝父同意让英台经过梁山伯之墓,这算是她的救赎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39ea189e9623b6a2.png)
僧人(即单玉婷的恋人)
僧人是本片中最有智慧的人,第一次出场的一席话是影片即将发生转折的预兆:
“汉人枉称有几千年文化,总是希望感化蛮夷外族。结果现在北方被胡人霸占了,汉人被迫南渡过江。先过江的就霸者大官来做,排挤迟来的人。士族要互相拉拢,所以婚嫁讲究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我没有躲起来,我是站在门外观看他们而已。”
这短短一席话真的是极具分量,我的故事背景就是以此为依据建立的。我觉得他是最早发现梁山伯与祝英台关系的人,梁山伯为他介绍祝英台的时候,他便敏锐的察觉到了她的姓氏,又得知她来自上虞,基本上已经知道了祝英台的身份。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37f494c012806a62.png)
电影后半段僧人找到了单玉婷劝她放手这一点可以得知僧人实际上一直都在关注单玉婷,但是他仍然问了祝英台单玉婷的近况,实际上是为了确定祝英台的身份。后来僧人询问梁山伯的考试日期,此时祝英台得知了两人即将分开,于是气愤的离开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留下了僧人皱眉的镜头。这个镜头实际上是告诉观众,他猜出了祝英台的性别,得知了两人的关系,因为他当年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所以他对于这种微妙的关系非常的敏感。
僧人之后的出场在于他劝祝母放手,不要当年的情形再一次发生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僧人是第一段感情的亲身参与者,又是第二段感情的见证者,他珍惜单纯善良的两个人、珍惜纯洁美好的爱情,又希望单玉婷能够放下当年的遗憾和悔恨。电影最后两人在僧人手中化为两只蝴蝶,他既是两个人爱情的发现者,又是两个人爱情的守护者,最后成为了两个人爱情的圆满者。
长贵和小灵子
电影中,长贵和小灵子是祝英台最值得托付的人,他们为两人的爱贡献了自己全部。我猜测长贵也是单玉婷读书时所带的书童,他也见证了单玉婷的爱情悲剧,所以长贵无比珍惜祝英台的爱情,即使被打了几十大板也毫无怨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fce7009163322751.png)
小灵子一出场就惊艳到了我,但是大家可不要被她清纯的外表所“欺骗”,她实际上是一个死士。我单讲一个情节,最后祝英台的轿子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的时候,小灵子打开了彩礼箱,里面居然是纸钱。即使祝父极力阻止轿子经过梁墓,但是小灵子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为小姐准备丧服、纸钱,这就是她的使命。
院仕夫人
那么为什么她不能也是女扮男装来读书的呢?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因为她后来也当上了院仕夫人,能在全是男生的书院读书并且长大之后当上了新任夫人,基本上可以排除女扮男装的可能性。再加上后来看出祝英台真实身份之后说:“你也想学你娘女扮男装?”这说明她只是一个知情者,所以很自然的就接纳了祝英台,就像当初接纳单玉婷那样。
当长贵说出“我们来自上虞祝家”的时候,院士夫人感叹道:“她到底还是嫁了上虞祝家。”这段简单的对话可以体现出,自单玉婷被家里从书院接走之后就和这里断了联系,所以在单玉婷的印象中,那里一直都是只有十几人的破败书院。我推测院仕夫人在听到这句话之后突然恍然大悟了,她知道了所有的结局。很感慨的是祝母和夫人应该说是“闺蜜”,并且也是单玉婷感情的见证者,但是之后单玉婷再也没有联系过她,说明单玉婷内心还是有点愧疚。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a8e24d95d56f3243.png)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一个情节,中秋佳节的时候,先生喝着酒、吟着年年相同的诗,而院仕夫人则躺坐着赏月,本是月圆之夜、团圆之时,她的思却无处寄托,怀念着本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月是旧月、诗是旧诗,人却早不是旧人。
上虞祝家
这部电影中,徐克最大胆的就是将马文才一角删除,让他只存在于祝父口中。我觉的这一点无可厚非,即使马文才没有出场,我们还是能从祝父的形象中窥出他的影子。没有了三角恋,说明情爱不是徐克真正想讲述的主题,他真正想表达的是所有人都逃不出那个时代的陷阱。
时代不会因为梁祝的勇敢而发生什么变化,南渡的人不能接受失败,于是饮酒作乐、逃避政治,相互拉拢以保护自己残存的文人傲气。梁祝想要冲破牢笼却流尽了血,但是并没有因此开启新的大门,以后的日子里,爱情依旧是门第的牺牲品,人也还是权力的附庸。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e0c0bcf90219a1f0.png)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会触动他们麻木的心,也许门外的僧人越来越多,也许勇敢奔爱的人前赴后继,但他们终会殊途同归,变成时代的悲剧。也许只有将其完全摧毁,才能改变时代的走向,一直想要感化蛮夷外族的他们,最终会含泪明白他们身上其实只是中看不中用的傲气。
总结
其实英台在没有遇到山伯之前也一样快乐,假如她从未遇见过山伯,按部就班嫁入马家,也不见得就会过得多么不好,顶多就是日子无聊点,因为一场意外爱上山伯之后却酿成了悲剧,从祝母的角度,又或者从知道结局的我们的角度来说,可能梁祝相忘于江湖反而是对两个人都好的事。然而他们毕竟相爱了,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如果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情,我们也能好好活着,可是得到了再失去,我们就也活不了了。
又哪怕以今时今日的社会风气看,英台和山伯也是典型的白富美和凤凰男的结合,放在哪个网络论坛上都是要被劝分的,就算他们真如愿结婚了,不同的家庭背景、亲戚关系等等世俗的方方面面也会折磨他们的婚姻……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0804/ed65dc58af52935a.png)
今时今日有多少人以给别人自以为是的幸福而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呢?又有多少披荆斩棘修成正果、被世人艳羡的璧人在婚后洋相百出呢?所以我甚至很羡慕英台和山伯,能在最好的年纪收获最热烈的爱情,然后在一切走下坡路之前化蝶绝尘而去,摆脱了一切被柴米油盐庸俗化的可能,永远十八岁,永远留给世人最美、最酷的一面。
正在看我的文章的朋友们,你的想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