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
法国大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主人公福赖代芮克•毛漏出身于法国外省家庭,在去巴黎上大学途中与画商阿尔鲁夫妇结识,对阿尔鲁夫人一见倾心。
到巴黎后,他想方设法接近阿尔鲁夫人,但对方隐忍矜持,得到她的爱并非易事。
渴望与失望之余,福赖代芮克又纠缠于交际花罗莎乃特、大投机家党布罗斯的夫人、家乡女子路易丝等几个不同类型女人的怀抱。
情事以外,时局动荡,福赖代芮克与各种政治倾向的人物交往,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的浪潮在小说中得到了直接的反映。
如译者李健吾先生所言,毛漏的情感教育在本质上即是福氏的情感教育。
但是毛漏不就是福氏。
这是一个天性不纯,禀赋不厚,然而一往情深的习见的青年,良弱,缺少毅力。
了解毛漏这样的青年,等于了解中产阶级。
自私,然而却不就是自私。
毛漏一向慷慨,一向热衷。
许多人慷慨而又热衷,具有经验以及从经验体会出来的处世哲理,并非毫无区别地兼善。
毛漏不然,这是一块软面,随心所欲,由人揉搓。
他没有鲜明的人格;他的人格富有弹性,像一张琴,人人可以弹出自己所需要的共鸣,然而不是毛漏自鸣。
他会将别人的拨弄看做自主,天赋独厚的音籁。
不认识自己,他以为认识;他把一时的习染误做天才的流露,因而自负过高。
他逗留在事物的表皮,永久吸入现象,永久默默无闻,富有流动的接受性,没有比他易与的人,仿佛河床的污泥,一波一波流过,依然故我,在河床沉淀、淤积。
他在急湍之中回旋,以为是自己波动:他或许有动的意识,他当然有,而且很多,然而从来没有形成一种意志,一种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