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母爱似海

作者: 石岩磊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5-10 08:45 被阅读0次

    母爱似海

    文/石岩磊

    点击这里听我的声音

    从古至今,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个重要话题,《三字经》中也多处提及,比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好像父亲与老师是管教孩子的主体,可这两句话在文中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例证,反倒是在“教之道,贵以专”后面紧跟着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引出了“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两个故事,显然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岳母刺字”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除了孟母、岳母之外,位列古代“三大贤母”之一的还有徐母,她是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徐庶的母亲,曾留下“徐母大义”的美名,老人家不仅谆谆教导儿子要清正廉洁,而且在曹操以她为诱饵想逼徐庶为自己效力时,徐母断然自尽以明志,这才导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欧母画荻”讲的则是大文豪欧阳修小时候家贫买不起笔墨纸砚,母亲就用荻草杆当笔、铺沙作纸教儿子认字。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的故事鲜为人知,孔丘3岁时丧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颜氏含辛茹苦扶养儿子的同时,时刻不忘教育孩子要懂礼仪,这对圣人的礼教思想影响深远。

    我常在想,为何单身的妈妈能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子女呢?或许是由于她们决绝的意志吧。父亲本应是家庭的顶梁柱,可一旦他出了意外,母亲便只能毅然决然地走到前台,不仅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历尽艰辛,还要承担起教育儿女的重担,并且她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前途上,因此会毫不犹豫地孤注一掷,所以有了孟母三番五次地搬家,有了听说儿子不好好学习时,不假思索地剪断织机上的布匹来警示孟子,这样的大义凛然怎能不触动孩子奋发图强的斗志呢?其实在正常家庭里,母亲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当苏洵开始专心致志地读书时,教育苏轼、苏辙兄弟的重任自然落到了妻子的肩上,苏东坡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记先夫人不发宿藏》里讲述了母亲教育他不残害生灵、不发意外财的故事。苏母的教子之法更多的是蕴含于身体力行中,似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般滋润着苏轼的心田,将爱的种子与善的缘起根植到了一代文学宗师的成长基因中,待他长大成人时发芽结果。

    而“母之教”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固化了子女的味觉细胞,人人都说最好吃的是“妈妈菜”,母亲正是通过一粥一饭的辛劳在孩子心灵深处烙印下永志难忘的味蕾印记,无论游子浪迹到何处,不管他们是位高权重,还是声名显赫,梦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乡音、乡情和故乡的味道,那是母亲慈祥的目光熬成的小米粥,是母亲忙碌的身形雕刻成的剪影,是母亲将不眠的灯光聚焦成的夏阳。人们便把思乡的情结,浓缩为对母亲的思念,也将亏欠与愧疚深埋在心底,每逢触及都会将酸涩化作不断线的梨花泪。

    如果说父爱如山,那母爱就似海了,它既可和高山共同托举起日月星辰,也能独自载动巨轮航船,更有不言深的博大胸襟。从《三字经》中,我们不难发现,养与教是男主人的职责所在,同时也包含着女主人默默无闻的付出,在她们义无反顾的培育下,稚嫩的禾苗多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多了仁义诚信的品性,多了长成参天大树的根基,可见,不论是“寸草心”还是丈木之心都难以“报得三春晖”呀。

            2020.5.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岩磊/母爱似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yd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