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之行

作者: 影山_ | 来源:发表于2022-10-04 10:43 被阅读0次

妻子的闺蜜小云结婚了,就在国庆节。正好很久没有全家一起出行了,我们计划第一天参加婚礼,接着在漳浦周边玩两天。

我刚认识妻子的时候,见到她的第一个朋友就是小云。她们是公司的同事,在一家知名茶企做市场策划工作。我记得会面是在她们公司楼下的一家知名餐厅,灯光昏暗。妻子迫不及待的要把我介绍给她最好的闺蜜,也许是想让她来把把关。小云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鹅蛋脸,面庞饱满,皮肤白皙。因为灯光昏暗,看不到全身,我从她脸型感觉身高不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云思想很惊奇,时常有诙谐幽默的对话蹦出,而且特别爱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女生。后来再见面,才发现第一印象并不准确,她的个头竟非常高,脸型比我印象中更加圆润,仍然是一个很漂亮的女生。

听妻子说,小云不仅没有男朋友,而且从来没有谈过恋爱,是个母胎单身。我挺惊讶的,这么漂亮的女生应该不乏追求者,一定是要求太高了吧。

之后见到小云的次数屈指可数,仅有的信息都是从妻子的闲聊中得来。听说一年后,小云辞去了文案的工作,回到家乡漳浦的一所小学当老师。我想这是一个挺适合她的工作,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小城市安逸一些,没有太激烈的市场竞争,适合这样一个娴静无争的女生。

三年前我们全家前往东山岛自驾游,经过漳浦,特地去小云家找她玩。她那时已经在家乡的小学任教好几年了,这几年平稳淡然的过来,她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个皮肤白净,爱笑又有趣的女生。她也仍然没有男朋友,在农村,她这个年龄可以算是大龄青年了。

小云非常热情的接待我们,还特地和朋友送我们到东山岛,并邀请我们乘坐渔船,到她朋友的海上鱼排餐厅里体验最新鲜的海鲜大餐。这鱼排是在远离大陆的海上做养殖的,需要坐船20几分钟。这趟海上之行让我们大开眼界,体会了一把渔民的生活。

东山岛别后,又是数年未见,直到最近突然听说要结婚了。妻子非常兴奋,正好是国庆节,可以安排前去参加。我觉得也挺好,好朋友人生的重要时刻,我们有时间就一定要参与其中。而且参加婚礼还可以顺路在周边玩下,漳州最有名的南靖土楼和东山岛都去过了,漳浦还没有认真玩过呢,也有不少小众的景点。于是欣然定下了这趟漳浦之行。

婚宴就安排在镇上,这个镇就叫旧镇。旧镇以前是繁荣的港口,尤其在清末,旧镇港与厦门、汕头台湾、香港等地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是漳浦一带土产和舶来品的集散地。

参加过很多次闽南本地的婚宴,包括我自己的婚礼也是在岳父村里办的。宴席大多直接摆在路边,只要能寻到一片空旷的场地。这次也是路边的一片空地,高高的红色的大充气拱门,远远的矗立着,绝对不会找错地方。红色的大帐篷,铺着红色塑料桌布的整齐摆放的桌椅,处处透着喜庆的氛围。走到头就是大片的农田,一片翠绿的百香果林,正在夕阳的照射下,准备进入梦乡。一边是沉入黑暗的农田,一边是灯火辉煌的宴席,让人有恍惚之感。

百香果农田

我喜欢这种农村婚礼的氛围,尤其喜欢宴席上丰盛的菜品。闽南宴席以海鲜为主,而且常有难得的珍贵食材。这次的龙虾、帝王蟹、血鳗、野生九节虾、野生大海螺都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这桌好几个小孩,吃了几口就跑下桌去玩了,只剩下几个家长,抚着浑圆的肚子,望着一桌美食兴叹,实在是吃不下了。

婚宴上还有几位许久未见的妻子的朋友,都感觉非常亲切。好朋友就是这样,就算是数年未见,相见时还是熟悉如初,当年的革命情谊并不会因为时间而冲淡,只是增加了许多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很高兴,一个好朋友终究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婚宴现场

晚上我们住在县城的酒店,早上起来头一件事,就是出门寻找本地最著名的美食——漳浦肉圆。

出酒店没几步,就看到街对面有一家店,大大的“肉圆”的招牌。我们点了一碗肉圆面,一碗肉圆扁食,一份煎饺,上来后发现分量很足,不一定能吃得完。

肉圆又大又白,长得很像福州鱼丸,口感也相似,但是鱼丸是有馅的,这个没馅。跟漳州肉丸也不同,漳州肉丸个头小,口感是Q弹脆爽的,里面也有馅,满满的油脂香。而漳浦肉圆口感绵密柔嫩,纯手工捶打的肉圆,有天然的鲜甜滋味。

漳浦肉圆

早餐吃的很饱很满足,收拾行李前往今天的第一站:锦江楼。

锦江楼从形制来看,与南靖和永定土楼几乎是一样的,没想到在漳浦也有一座土楼。我们到达锦江楼将近中午时分,虽然已是金秋十月,但是太阳实在强烈,照的身上火辣辣,世界一片白茫茫。顶着烈日,在锦江楼门口详细看了介绍,还真是离海最近的土楼。

锦江楼

锦江楼分为内、中、外三圈,我们直接进到内圈的中庭。内圈足有四层,绕圈平均分隔成12间,我依次看了下,只有进门靠右第一圈有人居住。沿着陡峭的木板楼梯上到第二层,也是12间房,每间大小、风格都一模一样,都已无人居住。再上到第三层,是一整圈的大通廊,没有分隔,铺着整齐的木地板,走上去还有些战战兢兢,看来应是储物储粮之用。第四层只有一小间,过去是瞭望塔,如今供奉着锦江楼建造人林升泽及夫人的牌位。

内圈四层

中圈直径就大多了,分隔成24间隔间,每间房都有隔层,形成复式楼中楼的结构。门前左右两侧还加建有两个小间,做厨房或储物用,看起来很像闽南的传统民居形式了。从中圈门楼上到三楼,有左右两扇门开着,外面就是中圈的楼顶。楼顶有一米多宽的过道,朝外的一面有一米来高的垛墙,垛墙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瞭望孔,防御外敌的时候可以做观察或射箭之用。沿着楼顶绕一圈到另外一个门,发现门被锁住了,赶紧喊楼主来开门。

中圈楼顶

楼主林振德老先生,是创建人林升泽的后人,目前就住在内圈进门那一间,这间也是他当年成婚的房子,一直住到现在。林升泽是乾隆年间的商人,这座锦江楼距今也有两百多年了。我观察一楼外墙是由花岗岩条石筑成,内墙承重的柱子也是方石柱,上面再承接木柱。这与闽南一带传统建筑类似,而与南靖永定一带土楼不同。林振德老先生解释道,锦江楼因地取材,花岗岩是本地的传统建筑材料。海边的建筑常用石料,离海近是有可能被海水淹没的,过去曾经有涨潮淹到房屋七八米高的情况。

我猜想锦江楼有可能借鉴了南靖永定一带土楼的形制,只是山区的土楼防的是土匪,而锦江楼防的是海盗。清乾嘉年间,福建漳泉沿海海盗纵横肆虐,这些海盗多是本地的贫苦农民,生活艰难被逼为盗。建造者为保障家族的安全,便仿造土楼的形制修建了这座锦江楼。

锦江楼石匾

看过百年锦江楼,我们前往下一站,六鳌。我们计划先入住酒店休息,避过中午毒辣的太阳,傍晚前往六鳌古城,最后在六鳌美丽的沙滩上结束一天的行程。

六鳌古城位于镇中心一座山的山腰,地势开阔,站在古城上可以俯瞰六鳌镇。古城城墙用长条石砌筑,依山势绕城而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从整座城的形势看,在古代一定是一座海防之城,与我之前去过的永宁古城、崇武古城类似。查查资料,果然在明代叫陆鳌守御千户所,所内居住者均为军籍,在抵御倭寇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康熙时期为打击郑成功,在闽南一带实施“迁界”,村民内迁。收复台湾后又“复界”,许多村民没有回居陆鳌,直到数十年以后此地人口才慢慢多起来。

古城墙

如今古城中留存着大量的废弃民居,从民居保存的状况看,被废弃的时间应该没有很久,也许就是最近二三十年。民房的墙壁是用卵石、瓦片与黏土混合而成,经过数十年风吹雨打,墙面早已斑驳剥落,露出里面的大块卵石与片片红瓦。古城内遍布着巨大的榕树,看树形都有数百年历史了,巨榕已成林。

废弃民居

城内有一座天后宫,供奉着天上圣母娘娘。宫殿是近年新建,整个石雕装饰还很簇新。宫前左右站立着两尊肃煞的石雕像,仔细一看是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也许是类似妈祖的海边民间崇拜。早年人们都靠出海打渔为生,海上变幻莫测危险重重,人们需要千里眼和顺风耳,去探听亲人的消息,需要天上圣母娘娘保佑亲人安全归来。

离天后宫不远的城墙外,还有一座关帝庙。这座关帝庙规模较小,但是建筑明显更加古老。看介绍果然是八十年代重建的,始建于明代。整座关帝庙只有小小的两进和一个更小的侧殿。虽然狭小,但是香火很旺,有好几户人家在拜拜,殿内也是烟气缭绕,香烛辉映。细看庙墙是由条石筑成,屋顶是传统的卯榫木构,结构非常精巧,还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木雕装饰。

关帝庙

这座古老的六鳌古城,历经数百年历史,见证了抗击倭寇、沿海内迁等数次风云变幻。曾经宏伟的古城墙,只剩下残垣断壁。曾经居住其内的各类军民,也早已消逝在历史中。只剩下被人们寄予无限期望的宫庙,矗立并延续着香火。还有那巨大的榕树,穿越时空,依然遮荫着这片土地。

古城大榕树

走出古城,已近黄昏,赶紧带俩娃前往沙滩。看了一天的古建筑,也该满足她们玩沙滩的心愿了。

这一天的行程,就结束在这美丽的霞光沙滩上。

霞光沙滩

漳浦之行的最后一天,我们将前往两座古堡:赵家堡与诒安堡。赵家堡早就闻名,听说是宋朝皇族后裔隐居在漳浦一带所建,一直没有去过,心向往之。诒安堡倒是没听说过,看地图二者离得很近,可以一起参观了。酒店用过早餐,我们直奔第一站——赵家堡。

宋亡之后,当时封地在福州的闽冲郡王赵若和,南逃途中流落到漳浦,改姓为黄,终世隐居。一百多年后,明洪武十八年,赵若和孙子被举报同姓通婚,于是献出族谱,御史奏报朝廷后,下旨准予恢复赵姓。又二百年,赵若和第十世孙赵范以进士致仕,家道中兴。衣锦还乡后,于万历二十年率族迁居到现在的赵家堡,后逐步建造完璧楼、内城墙等。后其子赵公瑞又考察开封、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扩建外城,增加了不少仿宋的府第、园林等,逐渐形成如今的规模。

我们从东门进,横匾刻“东方钜障”四字,寓意城堡有如铜墙铁壁一般坚固。赵家堡始建于万历年间,当时闽南沿海一带倭寇猖獗,因此“东方钜障”也表明了城堡抵御来自东方的倭寇的目的。

东方钜障门

进了城堡,就有好几位导游上前招揽生意,价格也很便宜。但是我个人不爱跟导游,不是他们讲的不好,而是我喜欢慢悠悠的观察、研究、感受。导游带着总是急哄哄的,讲完一个景点就着急要赶往下一个,毕竟他们的收入完全依靠接待游客的团次。我还是自己慢慢转悠吧,如今也不用担心不了解文物的历史,网络资讯这么发达,耐心花点时间,自然能研究个十之八九。

进东门直走,来到诒燕堂,看到整个堂前广场上分布着一大群中学生在写生。询问是漳州市青少年宫的画室组织来此写生。三三两两的少年们各自分散,观察着自己眼中所见,手中的蜡笔在稿纸上起落横移。老师们正在学生身边悉心指导,讲完一位再赶到下一位,像极了辛勤采蜜的小蜜蜂。

写生的少年

诒燕堂旁就是赵家堡最核心的建筑——“完璧楼”。为何叫“完璧楼”呢?我想大家都能猜到,乃隐寓“完璧归赵”之意,表达对先祖“慎终追远”之思。完璧楼呈正方形,共三层。一层以花岗岩条石纵横交错砌筑,牢固异常。进室内观察,每间房全无窗户,只开一个小小的长方孔供观察防御。二、三两层以三合土夯筑,第三层不分间,为四合大通廊,可驻扎官兵在内。楼下有一米多深的天井,右角边有地道可通城外。整幢楼坚固雄踞,庄严凝重。是闽南一带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一幢土楼。

昨天参观的锦江楼是圆形,今天的完璧楼为方形,两者相距近两百年,但在建筑上有相似的风格和形式,可看出闽南一带土楼的传承和发展。

完璧楼

完璧楼西面是大片废弃的民居。从残垣断壁中还能观察到修建的年代,土墙比石墙建筑的年代早。赵家堡内还有不少村民居住,我们走到一栋石屋前,一位父亲正在给菜地浇水,一个小男孩正在石屋前的草地上独自玩耍。与这位父亲攀谈起来,原来也是住在城里,国庆放假带着儿子回来看望老母亲。堡内居住的都是赵姓族人,如今年轻人大都搬到外面,只剩下一些老人。这也是很多历史景点的现状,房屋老旧,也不能够修建新式楼房,老宅子生活体验差,慢慢就只剩下老人了。再过十数年,也许整个赵家堡里面就无人居住了。有本地人居住的景区才是有灵魂的,如果没有了炊烟袅袅,没有了鸡鸣狗吠,只剩下整齐划一的建筑和商铺。那这个传承四百年的农耕古堡,哪里还有什么意趣。

石制民居

走过依然宏伟的三堂和府第,经过清幽雅静的辑卿小院,爬上高拱的汴派桥,探过神秘古老的武庙,我们来到北门。走出北门,发现这是一座瓮城。外大门进来是一个数十平方的城瓮,内有巨大石碑一座,年代古老,字迹模糊。再经过内门才到城内。以这座城门的规模看,当年这里应该是主城门。城门边有石台阶,可登上城墙。城墙内外由花岗岩条石错落砌成,中间填上沙土。城墙上外侧有三合土夯筑的墙垛,每隔数米开一个垛口,内侧可供人行走防卫。古老的城墙保存完好,绵延数里,守卫着这历经沧桑的古老家族。

古老的城墙

我正沿着城墙朝前观望,突然一位黝黑的驼背阿婆拦住了我,问我要不要尝尝她们家的农家菜。在景区用餐一般都会很小心,但我看这阿婆面相还算善良,便问她有什么可吃的。阿婆带我到路边一座石屋,是自住兼营的简易餐厅,冰柜里躺着鱼和一些蔬菜。阿婆建议可以试试自家养的小母鸡,在我刚点头之际,阿婆已经一个箭步走到城墙边的鸡舍中,一手薅住一只黑色小母鸡,转身就拎了过来,看起来足有三四斤重。我有点担心吃不完,阿婆大手一挥“吃不完可以打包”。好吧,那就试试这只农家小母鸡。

厨师就是阿婆的媳妇,她利索的除光鸡毛,建议我们一鸡两吃,做个炒鸡,再炖个鸡汤。二十分钟后就上菜了,味道出乎我们意料的好。炒鸡嫩而不柴,焦香扑鼻,完全没有腥味。鸡汤更棒,加了虎尾轮,汤味鲜甜,小朋友也连喝了好几碗。我们一家竟然把整只鸡都吃光光了。

吃饱喝足,我端着一张塑料椅坐到门口的龙眼树下休息。两个小朋友和阿婆的孙子已经玩成一片,围绕着龙眼树玩起了过家家。看到我困意袭来,阿婆又从屋内搬出一张躺椅,示意我这张更舒服。这让我实在感激,甚至愧疚在刚遇到她时还心存戒心。我舒服的躺下,树荫蔽日,微风习习,心中暗自庆幸遇到了好人。

杀鸡

避过最热的中午时间,我们不得不跟阿婆一家告别,要前往漳浦之行的最后一站——诒安堡。

诒安堡距离赵家堡只有十几分钟路程,据说诒安堡的始建者黄性震,就是当年闽冲郡王赵若和的侍臣。黄性震是清初佐助朝廷收复台湾的一品功臣,“诒”即有言台之意,“安”寓示着族人永远平安,这也是一座典型的防御性城堡。

诒安堡

随导航而行,远远就望见古老高耸的城墙。到了门口,发现一辆车都没有,看来此地的人气比赵家堡差多了。进了城门,门后即有楼梯可以登上城墙。我们站在城墙上俯瞰整座诒安堡,只见大片整齐的闽南传统石质民居,整齐排列,纵横有序,颇似古代的营盘。

全城最壮观的还是这一圈城墙,城墙内外也是用花岗岩条石筑成,中间填上沙土,墙面上用条石筑成两米多宽的马道,马道外侧建有2米高的女墙,每隔数米开一个垛口,据说全城共有365个垛口。这城墙比赵家堡的更加高大雄壮,保存的非常完好。

下了城墙,正遇上一群黑山羊从城里窜出。大小宝的注意力立即被山羊吸引走了,要追着去看。此时正是下午两点多,阳光毒辣,于是就让她们在门口树荫下看羊,我自己进堡参观。

在堡内快速的转了一圈,明白了此处为何没有赵家堡的名气。这里面积也很大,没有皇家的故事,没有完璧楼这样精美的建筑,也没有仿古的园林布局。城内只有形式相同的石质民居,间或几处祠堂和村庙,就是一座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许多老宅还有人居住,但是人烟稀少,我如同走在一座空城迷宫中一般。

传统民居

但是村中几处建筑名称引起了我的注意,受气堂、挽救轩、树德堂、私塾、家庙等,生动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内部管理的形式。一个家族聚族而居,共同生活劳作。在私塾中学习,在家庙中祭拜,年轻人要能受得了委屈,犯错了也有族规和族老的敦敦教诲。这样一个城堡,或一个村落自成体系,自给自足,传承百年。这种勤耕雨读的生活方式,仍然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家庙

离开诒安堡,彻底结束了三天的漳浦之行。很庆幸这里仍然保存着锦江楼、赵家堡、诒安堡这样的历史文物建筑,我们能够透过它们,窥见数百年来社会的变迁,历史的递进。还有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无论来自何方,共同创造了如此瑰丽的文化和历史。

皇族早已淹没在人海中,但历史和故事不会被遗忘,我们探索历史的脚步也还将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漳浦之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ee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