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是萨提亚小组最后一次上课学习。回到家已是晚上十点半多了。课堂上的探索让我失去睡意。
在萨提亚的学习中,我认识了五种人际交往模式: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一致型。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的模式是前四种类型为主。只有极少数高情商的人才会做到一致型。
自从觉察到自己是讨好型人际模式,我就一直好奇这么多年自己是怎么形成这种模式来生活的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发现这种模式给我带来了保护自我的好处也带来了伤害自我,关系崩裂的害处。
我发现外在和内在的自己是分裂的。在别人的眼里我一直是个随和,热情,善解人意的人。可在自己眼里我却是经常跟自己计较的人。比如,我跟别人的关系觉得没那么好,别人家有事我要不要花钱?花多少钱合适?最后往往为了给人留个好印象,决定要花、要多花。如果没花就会觉得愧对了人家,自己破坏了交情。再比如,别人有事请自己帮忙,自己感觉无力,却无法拒绝,只好答应试一试。这一试有时却很难为自己,焦虑不安,办不成还觉得是自己对不住人家。
自己是家中老大,对待父母弟妹,一直觉得自己很无私,总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幸福,即使不被理解也从不放弃。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受累不讨好,好像自己欠了所有人的。别人都需要自己去关心,唯独自己不被关心和理解。当自己表达自己也需要支持和理解的时候却没有人应声。夫妻开始争吵,孩子开始疏离自己,父母弟妹开始指责自己,朋友开始害怕自己......自己的世界崩塌了,只剩委屈的泪水,暗夜里常常不开口,泪已流出。难以控制的哀伤、抑郁和愤怒的情绪像洪水般决堤,被世界抛弃的感觉淹没了自己,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上帝会把每一个愿意求助的人领向他需要的地方。此时的机缘巧合,让我走进了心理学。在心理学里觉察和探究自己。慢慢懂得要先去学会做自己,爱自己才不会耗竭自己,才会有足够的能量去帮别人,爱别人。
在学习中,我认识了自己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界限的人。我们不是救世主,救不了别人。为别人负责,听起来高大,其实是自大。我们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别人的人生我们无法负责,即使是你的父母和孩子。其实有时所谓的负责其实是以“为你好”的名誉,满足自己控制别人的欲望,满足自己被依赖的需要。这世界上没有谁喜欢被控制,喜欢放弃自己,去依赖别人。
在学习中,我看到了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在父母的冲突关系中,我看到了那个害怕冲突的自己,那个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自己。那个总渴望被别人认可的自己。
在学习中,我学习觉察自己和别人,学习看见自己和别人,学习理解自己和别人,学习接纳自己和别人,学习改变自己和别人。
昨天晚上,在一个奇妙的体验中,我再一次探索了自己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根源。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小的时候在家里的屋子里的情景,之后写下六个给予自己的形容词。闭上眼睛一个穿着背带开档棉裤的两三岁的小孩在一团漆黑的屋子里东瞧瞧西看看,却怎么也走不出来,周围也没有任何人,我甚至奇怪爸爸妈妈去哪里了呢?这个画面持续了很久。我不由又想起这两年爸爸常说起的我小时候的事。在我刚刚会走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了生活不得不去生产队里干活,刚学会走路的我就被锁在家里一个人玩儿,有时担心我磕着碰着就把我绑在凳子上,每次回来都看到我哭得满脸泪痕。爸爸说时轻松的一笑,而我也只是笑笑。但独自一人时,那个被锁在屋里的孤独的满脸泪痕的小女孩却常常出现在我面前,而自己早已是无法控制的哀伤合着泪水流出。我知道,大脑虽然忘记了,但身体是有记忆情绪的能力的。那些你不记得的都已经记在你的身体里,某个适当的时机是会被以情绪的方式唤醒的。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不是没有缘由的。我在眼泪下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的孤独和恐惧。
再看看自己写下的六个形容词,第一个却是乖巧。我不由哑然失笑,我是一个乖巧的人吗?似乎这个词无论如何也贴不到我身上啊。可是童年时那个不敢缠惹妈妈,不敢反抗,只是一个人到处默默的去玩儿的孩子又是谁呢?留恋在外的贪玩儿胜于妈妈的呼唤。手里有一分钱也要攒起来,攒多了交给妈妈,从没有像弟妹一样,手里有一分钱也要去买一块糖吃。即使这样,做错了事也要挨打。这么说,童年的自己的确是乖巧的,凭着这份乖巧保护着自己少受伤害的生存。后来,我的乖巧变成了听话,变成了勤劳,变成了机灵,变成了善良,长大后在纷繁的社会中变成了讨好。有一句话说,你所有的遇见都是你成长的资源。讨好的人格让我获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了我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也伤害了那个内在的“自我小孩”。感恩那份童年的乖巧成就了现在那个会自我保护的自己。当我看到那份自我伤害的时候,我想到了“一致性”人格,这将是我修行的新方向。更多的爱那个内在的自己,才会真正的去爱别人。善待自己才会真正善待别人。
在昨晚那场奇妙的体验里,小组内的每个人似乎都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童年的连接。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那场一直不愿面对的苦难,成就了今天逍遥洒脱的自己;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那次与父母长久的离开,养成了不羁的性情,学会了保护自己,却又生长出一颗敏感的心左右着自己对别人情绪的在意;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孤独成就了一个追求完美,一个敢于坚持的美好自己;也许正是童年时的那份坚持成就了自己今天的责任和担当;也许......
每个人都有一个或者很多个也许,从童年到少年,见证着自己成长成今天的样子。”也许”,只是一段曾经的结束,也是一段当下和未来的开启。
成长永远在路上,未来是一场值得期待的”不知”的旅行,唯有当下,是我们真实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