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以来,法兰克王国一直有个魔咒,这个魔咒就是诸子均分制。每一任国王死后,诸子均分其领地。在这样的制度下,不管国家疆域有多大,都会越分越小。
于是国家陷入了这样的循环:
有作为的君主努力统一国家,开疆拓土;
君王死后,诸子均分其地,国家陷入分裂和内战;
下一任有作为的君主出现,努力重新统一;
君王死后国家重新分裂……
查理帝国疆域之广泛盖过了诸日耳曼王国,但是它也逃脱不了被诸子均分的命运。公元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而这个时候,距离查理大帝去世,还不到30年(查理大帝去世的年份是公元814年)。
我们来看看查理帝国分裂的简略过程。
查理大帝死后,由他的儿子路易继承了皇位。查理大帝在死之前,于公元806年曾立下遗嘱,规定帝国由子孙分割。但是继位的路易不想帝国分裂,于是违背查理大帝的遗愿,于公元817年颁布法令,禁止帝国分裂。这个法令得到了教会的支持。但是,本来可以裂土称王的路易的儿子们,对这个法令心怀怨恨。一方面是想要维持帝国统一的父皇,一方面是觊觎帝国遗产的诸子。为了权力,为了利益,父子反目成仇。从829年开始,皇帝路易就不断与自己的儿子们发生武装冲突。
公元840年,皇帝路易逝世,他的儿子洛泰尔根据路易生前颁布的法令,继位成为唯一的统治者。但是路易的其他儿子,也就是洛泰尔的兄弟们,对此并不服气。他们联合起来反对皇帝洛泰尔。之前是父子相争,现在是兄弟相争。没完没了的争斗,削弱了国家,查理帝国陷入了严重的内乱。
皇帝洛泰尔的兄弟当中,比较有实力的有两位,他们是秃头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这两个人结成了反对洛泰尔的同盟。公元841年,洛泰尔被两个兄弟的联军击败,被迫求和。于是,三方于公元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正式将帝国一分为三。其中规定洛泰尔占有中法兰克王国,仍然维持皇帝称号,秃头查理占有西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路易获得东法兰克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管辖的地域,主要位于莱茵河以东,主要的民族是日耳曼人。这个王国后来逐渐发展成德意志。
西法兰克王国管辖的地域,主要位于原来的高卢地区,主要的民族是高卢人与日耳曼人的混合。这个王国后来发展成法兰西。
中法兰克王国管辖的地域,从北海沿岸沿着莱茵河往南,经过罗讷河流域,一直到北意大利。中法兰克王国的国土主要包括三部分:北部的洛林,中部的勃艮第和南部的意大利北部。生活的中法兰克王国的民族极为复杂,日耳曼人、高卢人、罗马人都为数不少。
中法兰克王国的国土过于狭长,民族成分又过于复杂,为这个王国的进一步分裂埋下了隐患。洛泰尔死后,公元855年,中法兰克王国进一步一分为三,即北部的洛林公国,中部的勃艮第王国和南部的意大利王国(只包括意大利北部)。
分裂后的中法兰克王国,引来了它的两个邻居,也就是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的觊觎。加洛林王朝的各个支系,继续为着瓜分中法兰克王国而发生激烈内战。最终,东法兰克王国占据了暂时的上风,勃艮第和北意大利,都相继成为东法兰克王国及其继任者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但是西法兰克及其继任者法兰西王国,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围绕着洛林、勃艮第和北意大利这一线,德法两大势力发生了激烈的千年博弈。
我们来看看这种博弈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博弈会持续如此之久,会如此激烈?
在欧洲的北部和南部之间,横亘着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这条山脉阻挡了南北两地人民的交流。虽然人类不懈地在山脉当中开辟了若干条穿行路线,但毕竟过于艰险。如果有更为平坦的大道,当然会首先成为人们的选择。那么从欧洲北部到南部,有没有可以绕过阿尔卑斯山脉的道路呢?我们会发现,上帝为人关上了一扇门,却也为人们开了一扇窗。这条连接南北欧洲的平坦大道,由两条河谷组成,那就是莱茵河与罗讷河。
从北海沿岸出发,溯莱茵河而上,在莱茵河上游地区,越过一些不太高的丘陵地带,就进入罗讷河流域,再沿罗讷河而下,可以直达地中海。
这样一条相对平坦的路线,是欧洲南北之间最为重要的贸易线。中法兰克王国的重要性,正是在于这条贸易线。北部的洛林,占据着贸易线的北端入口,即莱茵河下游的关键地带;中部的勃艮第,则占据着贸易线的南端入口,即罗讷河流域。
法德两大势力,对于莱茵河至罗讷河一线的激烈争夺,正是对欧洲最重要南北贸易线的争夺。围绕这种争夺,将会诞生许多精彩的故事,我们以后会慢慢讲到。
回到我们刚刚讲述的那个时代。查理帝国分裂后,加洛林王朝的各个支系继续统治着分裂出来的国家。也许是上帝对这些加洛林王朝的不肖子孙太过不满,想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些小王朝从此不断面临着绝嗣的悲惨局面。随着加洛林王朝一个个绝嗣,大权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旁落。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地方诸侯的强势崛起。
在东法兰克王国,有四股地方势力渐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将会成为这块土地上上的主宰。这四股势力都有哪些呢?我们将会在下一章进行讲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