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来,通过对磨西这座小镇的了解咨询和打听考证,就当地民俗风情和人文地理而言,我们虽然说不上如影随形,但差不多也已轻车熟路。
特别是我的内弟,我们此行的总管,弟媳嘴中的“包打听”、“万事通”、“难不住”,在此次西行中确实做到了事无巨细,竭忠尽智。尽职尽责默默无闻地当好车辆驾驶员,旅途安全员,事务联络员,时时叮嘱,处处提醒,事事斟酌,名副其实的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不,昨天晚上看完夜景回到民宿,他在上楼前,通过两三句的闲聊沟通,便从两天来已经和他混得烂熟,不分彼此,对当地民情风俗烂若披掌的热心老板嘴中打听到今天镇上会有一场婚礼。
老板告诉我们,镇上有个不成文的习俗,若是赶上了谁家操办红白喜事,全镇的父老乡亲,住家的左邻右舍,甚至是过往的游客,只要略微表达心意,即可拖家带口,举家赴宴。爽朗大方的主人家要的不是礼金,而是需要门庭若市,热火朝天的大排面,大气场,谁家来的客人越多,越说明主家德高望重,人气爆棚,越说明这家是有头有脸,能世代昌盛的大家族。
今天中午的这场婚宴,是热心老板远房的堂姐为送闺女出阁举办的娘家答谢宴。他作为东道主丈母娘的老表,肯定当仁不让地想热心地为堂姐多拉点人气,捧个人场。于此,一行人在内弟的“怂恿诱导”下,决定按习俗全员参加中午的婚宴。
婚宴设在镇政府的文体中心,中心设有风雨广场、共享厨房、小型舞台及值班室,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平日里,广场主要用于召开全镇大会、组织文体活动,举办各类赛事及居民红白喜事共享共用。
面积约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风雨广场,四面没有围档和墙体,只有头顶的红色彩钢瓦与数根同地面垂直的钢梁在天地间支撑起了一个遮阳挡雨的露天大顶棚。紧贴顶棚下方,错落有致地吊挂着无数个可亮如白昼的碘钨大灯。
热心老板把我们带到他堂姐,也就是今天的丈母娘面前,内弟双手奉上早已装好两张最高面额大票的红包后,我们个个喜笑颜开地向主人表明了游客身份并接连向东家道喜恭贺,然后在主人的热情引导下上坐到了居中且临近舞台的那张桌上。
此刻,广场上,25张色泽各异,带有转盘的大圆桌有条不紊,齐齐整整地摆放在红色顶棚下方,一张张绿色,红色,蓝色,或方形,或圆形的塑料凳子如一头头紧傍中柱的蒜瓣圈围在圆桌周围。百分之九十的桌子边上,已经坐满了兴高采烈,脸露喜气,一边嗑着瓜子,剥着喜糖,抽着喜烟,一边紧贴在对方耳边大声说话聊天,客气寒暄拉家常的男女老少。
一行人落座后,我拿了一瓶矿泉水,边走边喝,边细心的环顾四周,左问右访。
进门右手边,那间平时应为播音房或储物间的小砖房,在进门位置的窗户上,一张写有“记帐处”的红纸显眼醒目的贴在窗框顶上,每一位由此进场的来宾都聪明意会地奔向小屋掏出心意,记上名字。
紧靠窗户的墙上,挨排张贴了三张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毛笔字的红纸,把承办今天婚礼的各个部门的任务,每个人的分工,都极其精细进行了明确和公示。细数公示,一场婚宴,居然细化出了1套班子,15个小组,32个岗位!
绕过“记账处”,一拐弯来到了共享厨房的门前。
此时此刻,厨房里,热菜部、凉菜部、蒸菜部、配菜部等各个部门,接受了明确分工的人们正热火朝天,挥汗如雨地忙个不休。
热菜部,光着膀子,身系围裙,脖子上的毛巾已被汗水浸透的两位大厨,站在热浪袭人的砖石灶台前,双手用力紧握大锹,不停地翻炒着锅内热气腾腾的食材。二位大厨一会儿打开自来水龙头,哗哗哗往锅里加水;一会儿转身走到料台,扬起勺子,一勺一勺地往锅里撒放酱油,料酒,蚝油等各种调料;一会儿又转身向墩子匠(切工)或是堂倌儿(传菜)大声吆喝,索要配菜,招呼上菜。
其他各个部门,也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平行展开。厨房正中间那张大桌子上,层层叠叠,环环相扣的摆满了已经蒸好或者拌好的美味佳肴,满满一桌饕餮大餐,盘盘皆是山珍海味,一层两层三四层,让人顿感饥肠辘辘,忍不住垂涎三尺。
忙碌的堂倌儿,边走边用毛巾擦拭头上、脸庞滴下的汗珠,三步并作两步跑,一轮又一轮的从香气四溢的厨房给广场上就坐的客人们端上冒着热气香味扑鼻的佳肴美味,送上主人的大方热情。
陪餐的热心老板告诉我们,我们现在享用的饕餮大餐,只是今天流水婚宴的第一轮宴席,接下来还会有第二轮,第三轮宾客轮流用餐。用过午餐,还有晚餐、宵夜及明天的早餐。并且,东家还会在今晚,请专业团队为所有宾朋及一对新人奉上一台具有高原藏羌特色的文艺演出。
真是不枉此行,绝对不虚此行!
一行人竟然在异地他乡赶上了一场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婚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今天的婚宴上居然还吃到了磨西镇久负盛名,独具特色的网红美食“九斗碗”。
一场婚宴,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近了高原,了解了高原,进一步融入了藏羌民俗风情,进一步融洽了民族兄弟情谊,进一步打牢加深了此次西行之游根深蒂固的烙印。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藏羌兄弟的淳朴厚道和热忱好客,更让我们看到了藏羌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甜美的新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