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战役正式开始。
陈友谅、朱元璋双方在湖上布阵。真得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陈友谅的战船长十五丈,高三丈,士兵可骑马来回巡视,首尾不相望。朱元璋的战船太小,在陈友谅的巨舰面前简直就像玩具。朱元璋战船是由龙湾之战中缴获的陈友谅的船只+若干渔船组成的,他的士兵们站在自己的战船上只能仰视敌船。
这个场景给朱元璋的震撼太大了,以致于以后明朝的船只制造一直都以巨舰为目标,及至郑和最大的“宝船”居然有127米长,似乎在向几十年前的陈友谅示威,报一“舰”之仇。
力量如此悬殊,这仗怎么打?
先攻!徐达的猛攻!
徐达第一个站出来:“我做先锋!”
徐达并非逞匹夫之勇。他仔细分析了敌船的弱点,与常遇春、廖永忠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给陈友谅当头一棒。
徐达身先士卒,带领前军前进,靠近陈友谅部队的时候,突然袭击了陈友谅的前军。措手不及的陈友谅派舰船迎击,此时,徐达的舰队又突然分成十一队,全方位围攻,并乘势攀上一巨舰斩敌千人,俘获该舰,陈友谅前军被打败。
陈友谅很快发现了徐达进攻的特点,立即集中几十艘巨舰群攻。徐达急忙后撤,陈友谅顺势追击。正在此时,风向突然转为逆风,在中军舰队里等候多时的俞通海集中炮火猛轰,陈友谅前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二十余条战舰被毁。
陈友谅毕竟是陈友谅,在初期失败后,及时整顿舰队,发挥自己巨舰的优势,利用船上的火炮对徐达军发动猛攻,徐达战舰被击中,几十条战船被击沉,伤亡惨重。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第一猛将张定边的冲锋
元末名将辈出,以朱元璋手下将领为最强且各有专长:徐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 常遇春善突击、 冯胜善侧击、朱文正善防守。
但若论勇猛,天下无出张定边之右!
张定边出身渔家,是陈友谅的发小,也是他的结拜兄弟,陈友谅一生多疑,唯对此人信任有加。
战事进入僵持状态后第二天,张定边决定私下行动。他率自己的旗舰和两艘副舰驶出水军阵营,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力,直冲朱元璋旗舰!张定边勇不可当,以孤军之力将于百万军中取朱元璋首级!直至张定边冲到中军,目瞪口呆的将领们才反应过来,纷纷去阻挡,围住张定边的战舰。在他们看来,张定边的表演应该到此结束了,但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事情还在后面。
张定边简直浑身是胆,虽然身陷重围,却是越战越勇,亲自仗剑船头鼓舞士气,先后斩杀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大将,杀出一条血路,把朱元璋的水军冲成两半,直奔朱元璋。此时朱元璋的战舰却因为转舵太急,竟然搁浅。此时已无战船前来相救,束手无策的朱元璋眼看就要当俘虏。
这一场有如神助的突袭表演,究竟会是怎样一个传奇的结局呢?
射击冠军常遇春
在众人望朱兴叹,无计可施的时候,常遇春的战船就在离朱元璋不远处,他沉稳镇定地问身边军士“哪个是张定边?”军士指向前方战舰舰首一人。常遇春二话不说,张弓搭箭,一箭正中张定边!
张定边受伤后,无力指挥战斗,就此退出朱元璋水军,竟无人敢挡。
是夜,陈友谅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要发挥自己战船的长处,就必须保证集群突击,为了保证船只统一的前进速度,就要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据说陈友谅和施耐庵关系很好,应该也认识罗贯中吧,可能罗贯中忘了送他一本《三国演义》,否则,怎会挑战当年曹操用过的昏招?实在是不应该啊!
第三天。朱元璋先攻。他亲自吹响进攻号角,连续派出三支舰队轮番进攻,结果都被打败。朱元璋亲自仗剑站在船头,以旗舰为底线,退后者斩!但他连杀十几名后退的千户后,也难挡败势,眼看要全军将要崩溃,此刻他的军中也出了一个类似张定边的猛将——丁普郎。
丁普郎,是赵普胜的结拜兄弟,也是当年徐寿辉军四大金刚之一,在陈友谅杀害赵普胜后,他不得已投靠朱元璋。丁普郎是个很重兄弟义气的人,他要杀了陈友谅为赵普胜偿命!他在自己的船头树起七尺白布,上书“旁人不问,唯诛九四”,(陈友谅小名陈九四)。丁普郎率战舰冲向敌阵,勇猛杀敌,可惜他的续集不太好看,与张定边不同,他是哪人多就往哪冲,勇则勇矣,可惜只是匹夫之勇,效果甚微,自己身上还十多处受伤,但是他的攻击带动了士气,为朱元璋撑到决战赢得了时间。
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
如何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以关羽斩杀颜良为例。首先,颜良站在阵前,并不知道关羽要来杀他;其次,关羽有快速的交通工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将过来,颜良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没了脑袋。
要想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简单说就是:找个空子、趁其不备、给其一刀。具体来说一是要具备突然性,二是要看得准,三是要速度快。所以说这种军事行动是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的。张定边深知兵法,能掌握时机,可以给朱元璋沉重打击。而丁普郎只是匹夫之勇,左冲右杀,不仅无法接近陈友谅,最后自己也性命不保。《明史》记载,他身受重伤,头已经掉了,人还拿着兵器稳稳站立,被陈友谅的士兵惊为天神下凡。
无论如何,丁普郎也算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
大风!大风!
不断的溃败令朱元璋一筹莫展。部将郭兴建议:敌人船只太大,只能火攻!朱元璋深以为然,立即着手布置,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并把稻草人穿上盔甲,摆出动作,组织敢死队操纵船只,并派人接应。
一切就绪后,朱元璋面临和周瑜一样的问题——没风。
只有等,等风来,等天意,等奇迹发生。
下午三点,奇迹出现了,东北风起!朱元璋一声令下,火船乘风飞入陈友谅的军中,顿时一片火海。此时,已是黄昏时刻,天上残阳如血,地上血流成河,壮阔的鄱阳湖变成了血湖。陈友谅的数十条战船全部被焚毁,船只火光冲天,被烧死和被杀死士兵的惨叫声让人闻之胆寒。鄱阳湖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陈友谅无力回天,一败涂地。
陈友谅的最后一击!白色旗舰
陈友谅收拾残军,准备这场豪赌中的最后一把。
陈友谅笃定地告诉他的将士们:“虽然我们今天战败,但胜利仍然属于我们!根据情报,朱元璋的旗舰是白色的,只要我们集中所有兵力攻打白色战舰,杀了朱元璋,就能获胜!”陈友谅的话鼓舞了手下的将士,他们期待着最后的剧情反转。
与此同时,朱元璋和他的将领们已经准备弹冠相庆了。冷静的徐达提醒朱元璋,要提防陈友谅狗急跳墙。朱元璋却是狡黠一笑说:“我知道。”
第四天。当陈友谅兴冲冲到达战场,顿时目瞪口呆。一夜之间,朱元璋军队的很多战舰都被刷成了白色,乱舰迷人眼,再也分不出哪个是朱元璋的旗舰。智力上的又一次斗败令陈友谅错愕失神。朱元璋军被前两天的战果鼓舞,勇猛异常,大量使用分船战术,利用陈友谅巨舰运动不灵活的缺点,连续击沉陈友谅多艘战舰,陈友谅军队不支,全面退却。
鄱阳湖大战第一阶段结束。陈友谅惨败,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
陈友谅的失败
陷入绝望的陈友谅不明白:为什么看上去不堪一击的洪都能坚守三个月?为什么看上去柔弱不堪的张子明居然不怕死?为什么看上去玩具一般的船队竟然能打败自己的无敌舰队?
陈友谅感到茫然和绝望。但除了暴力,他没有其他的底牌。
雪上加霜的是,这时候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带着自己的军队投降了朱元璋,这更让他怒不可遏。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军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与之相反,朱元璋下令:凡是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这两道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
陈友谅在鄱阳湖西岸的渚溪等待了很久,也没等到任何反扑的机会。八月二十六日,大战三十余天后,陈友谅决定逃跑。他选择的突破口是湖口。但今日不同往日,他很艰难地打通了湖口通道。本想松口气,朱元璋却不给他这个机会,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亲自率十余万大军追来。陈友谅被迫迎战,站在船头指挥作战,就在此时,一支冷箭射来,穿透了他的头颅。
一切就这样干脆利落地结束了。陈友谅到死也没有找到他失败的答案。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起,他的将领们就了解了他的准则: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仁义、道德、诚信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的军队就演变成了千万个狠毒陈友谅的集合体,就像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没有人会忠于他,而是狠狠踩上一脚,落井下石。
张学良曾对日本的年轻人说: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这应该是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
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结束,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载入史册。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亲自赶往武昌——陈友谅的最后地盘,因为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在那里。斩草固然重要,顺带除根也很必要。主帅张定边眼看形势不妙,主动带着陈理来投降了。但他拒绝了朱元璋的任用,而是出家当了和尚,还一口气活到永乐十五年,活了一百岁,比朱元璋多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给陈友谅报了仇。
毫无疑问,陈友谅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他最大的错误在于过分迷信暴力,不讲基本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但陈友谅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坏事做尽,敢作敢当,极具军事政治才能,自始至终反抗元朝,从未妥协,从这个角度说,他也是条好汉。
可惜,在这个乱世里,他只是个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地主是怎样炼成的
战胜陈友谅,朱元璋摇身一变,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封建社会的地主是怎样炼成的呢?这牵涉到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问题。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存在其他的选择,不是做农民就是做地主。一般农民领袖召集军队起义后占据了地盘,军队必须要解决的一件事情,就是吃饭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去地主家抢,但抢光吃完后,手里就只剩下土地了。所以要把土地分给农民,然后收租,于是农民领袖就变成了地主。朱元璋就是如此。
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
延伸阅读
朱元璋的秘密武器“没奈何”:为了对付陈友谅的巨舰,朱元璋军队开发了一种新式火器,用芦席做一个大圆筒,里面装上火药,挂在桅杆上。当两船接近时,军士点捻,奋力仍到对方船上,如果中招就会爆炸,然后真就是“没奈何”了。
“江西老表”的由来:传说,当年朱元璋被陈友谅包围,身受重伤,是江西老乡帮他杀出重围。朱元璋为表感激和他们约定,如果将来发了迹,只要说“江西老表”便一定会得到款待。朱元璋当皇帝不久,江西水旱接踵,有人想起朱元璋说的话,当真去应天找皇帝,朱元璋不但接见了江西老表,还拨出大批银两物资赈灾,从此,“江西老表”越叫越响。
“义门陈”:陈友谅出身江州义门(江西九江德安)的大族“义门陈”。“义门陈”始于唐代,家风严谨,是著名的忠孝样板和家族典范,屡受帝王旌表,宋真宗甚至允许“义门陈”铸造家币。“义门陈”鼎盛时,人口达3900多人,且不分家,有几千人一起吃饭的天下奇观。陈友谅兵败朱元璋后,朱元璋为了报复,派兵洗劫“义门陈”,斩抄族人,摧毁故址,一些宗亲纷纷逃往海外,后裔遍布天下。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