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专题社会教育篇炉边夜读读书
《人性的枷锁》-灰飞烟灭后,原来我们也只是要过平凡的生活而已

《人性的枷锁》-灰飞烟灭后,原来我们也只是要过平凡的生活而已

作者: 王茯苓 | 来源:发表于2016-08-23 05:20 被阅读624次

    文/大肚子猫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半自传体代表作,也是一部成长小说。一世纪过去,读来仍觉得震撼。书中对人性的剖析和拷问,放在当今,依然显得深刻而有力。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读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那是文青们追捧的,关于一个天才的人生选择,像烟火般绚烂而短暂。

    也读过他的《面纱》,那细腻的描写和悬念的设置令人拜服。

    而《人性的枷锁》,却是毛姆的故事。细细去读,时不时会感觉到一个尖酸刻薄的老头叼着烟斗冷冷地看着你,像是要看穿你,还随时准备要讽刺你的庸俗和无趣。

    这是一本关于对人生的思考,是毛姆花了“三十多年才能写出的一部”,是一个介于天才和你我等普通人之间的那些人的故事。

    书中的主线是菲利普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事业的追逐。天生跛脚、父母双亡的菲利普,从小不得不投靠伯父一家。他因身体缺陷和自卑,经历了多年的校园霸凌。伯父伯母对其未来的设定是好好学习、考取奖学金去读牛津大学,毕业后当牧师,做个体面人。第一个点拨了他的贵人铂金斯先生,也对他有较高的期待。然而,看穿了牧师生活的本质、想清楚自己不愿意成为牧师后,他冲破重重阻碍,坚持去德国海德堡游学。尽管未来是未知的,他还是想挣脱出去,去外面的世界长长见识。

    这是他挣脱的第一道枷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为了自己而活,不为家人、不为学校,也不为爱他或讨厌他的人,他只想走自己想走的路。

    游学过程中,他进一步的认识到宗教信仰的相互矛盾之处。离开浓厚宗教氛围的伯父家和学校,他得以认识了很多心地善良、洁身自好的异教徒。善良真诚的唯克斯在他重病时给他无私的帮助,使他更加坚定了异教徒也同样有好人这一信念。相对的,他从小也见识过很多自私贪婪的宗教徒。在痛苦地挣扎和思考后,他明确地放弃了他的宗教信仰。从而,“他成了自己的主人。”这对从小在浓厚宗教氛围中长大的菲利普,是个令他非常惶恐的转变,但是,他的确真的“发自内心不再相信上帝了。”

    这是他挣脱的第二道枷锁。他认识到,对美德的认同和遵从比简单信教却又无法遵守美德来得更加有意义。

    游学结束回到英国后,他被安排去会计事务所当学徒,以希望能获得一份谋生的金饭碗。但在忍受了一段枯燥的办公室工作后,他意外地发现了自己对艺术的兴趣,并不惜与伯父闹翻而执意去巴黎学画画。

    巴黎的生活对他的一生影响非常大。在那里,他感觉到自由,也开始接触三教九流的人。

    学画期间,同样自卑的范宁爱上了菲利普,但最终却因为自尊和穷困而饿死。范宁如此刻苦而虔诚,也全心全意地相信着自己的能力,然而她在艺术方面完全没有天赋。范宁的惨死,让菲利普开始剖析自我,去思考自己的艺术天赋。克朗肖是菲利普的第二个贵人,他肯定了菲利普对自己的怀疑:终其一生,他只能成为一个二流的画家。

    在巴黎的生活,不仅让菲利普对死亡有了深刻的感受,让他对自己的天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不愿成为二流画家,菲利普决定放弃艺术家的生涯,转为学医。幸运的是,他发现了自己在医学方面的天份,也真心喜欢成为一名救助他人的医生。

    学医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中途因为投机股票破产,不得不辍学,以做苦力活来谋生。几经浮沉,借着伯父的遗产,他最终完成学业,成为了一名医师。

    除了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事业的追求,书中还花了很多笔墨描述菲利普的感情生活以及对爱的认识。

    菲利普是在德国时,受到西西里小姐的感染,开始对爱情和性开始有所期待的。结束了游学生活后,菲利普与前来小住的威尔金森小姐有了一段莫名其妙的关系。菲利普对威尔金森小姐是没有爱的,但她却算是菲利普在性爱方面的启蒙,也激发了他对巴黎生活的向往。

    然而,这一段不伦不类的关系,最终却没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菲利普在获得情欲方面的体验后,突然间便失去了对她的兴趣,唯恐避之不及。他自己也无法解释情欲的来去无踪。

    最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与米尔德里德的纠缠。米尔德里德是一个虚荣、自私、浮夸、见利忘义、毫无道德底线的女人,但菲利普就是疯狂地爱上了他。

    在遭遇背叛、利用,再背叛、再利用后,菲利普依然无法摆脱对她的痴迷。她无数次将他打到地狱,而他却依然痴迷。爱情就是这样不可理喻,跟善良无关、与道德无关,莫名其妙、无法解释。

    这段多年的痴迷带给菲利普的,是毁灭性的破坏。在最终摆脱了对爱欲的痴迷后,菲利普变得更加强大。以至于后来想要继续诱惑他的米尔德里德也对他无计可施。

    尽管这个女人几乎毁了他,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宽恕和原谅。由此,他挣脱了最大的一个枷锁,即对情欲的贪欲。在能理性而冷静地处理与米尔德里德的感情后,他变得前所未有地强大而自信。

    对生活和人生依然感恩的态度,最终给他带来了好的结果。在学医的那几年,他遇上了普通人家的好姑娘莎莉。莎莉是那么美丽而美好,像个大地之母一般地包容而慈爱。她让菲利普感觉到了安定。

    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菲利普曾质问过生命的意义。虽然他最终悟到生命本无意义,但依然平静地接受了生老病死乃人间所常。在小说最后,他放弃对所谓“梦想”的追逐,选择了好姑娘莎莉为妻,去为贫困的人民行医,过平实的生活。他对幸福孜孜不倦地追求,最终让他获得了安定而幸福的生活。

    从而,他挣脱了最后一道枷锁,他不再害怕死亡,也平静地接受了人生而无意义的现实。

    菲利普每一个对未来生活的决定,都代表着对某一枷锁的挣脱。每一次挣脱,他都变得更加成熟而自信。他一一挣脱了一系列阻碍精神自由的枷锁。每一次对枷锁的挣脱,都让他更加成熟、坚定而自信从容。

    除了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书中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等的思考。这是一本深刻地涵盖了人生方方面面的书。

    纵观全书,菲利普的成长,离不开他童年的痛苦经历、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同情、自小对阅读的热爱、对人性的观察以及自省的习惯。这是一本成长小说,却充满了哲学意味。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仍在寻找自我的人去细细研读。

    这本书,若能结合作者毛姆的生平来一起看,会更加有趣。

    毛姆是个矮小而略微发福的男人,还带点口吃,映射了书中跛脚的缺陷。因为这些小缺陷,他小时候没少受到校园霸凌。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却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他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后来被送到英国叔叔家抚养。他到英国后一系列曲折的生活经历为后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先是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后来进入圣托马斯医院学医。

    中产的背景带给了他骄傲,但自幼开始的寄养生活以及后来的波折,让他对生活很敏感,也更能体会社会底层人民的酸甜苦辣。《人性的枷锁》,即是毛姆对人生的种种体味和思考。

    有趣的是,这本书在最初写成时,被多家出版社拒绝。十四年后,这本书让毛姆坐立不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回忆变成了负担,摆脱重担的唯一方式就是将这一点一滴全部倾泻在纸上。” 于是,三十七岁时,他放弃如日中天的剧作家事业,埋头重写。写完后,“这本书,如所期待地哪般安抚了我地心灵。待它与世人见面时,我才发现自己已经从长久的苦痛和这么重挣扎出来。”

    这本书,令人出乎意料的,大获成功。

    当人们问起“你为什么不再写一部《人性的枷锁》这样的小说呢?”

    毛姆回答到:“因为我的生命只有一次。搜集这个故事的材料花了我三十年。”这是一本用生命来写的小说,原名「史蒂芬·凯利的艺术人生」,首次出版于1915年;曾被数次改编为电影和话剧。

    这本书与毛姆的其它三部作品一起,奠定了他“故事圣手”的基础以及在文学史的独特地位。

    尽管是狄更斯之后最畅销的作家,但评价起自己,他也同样刻薄:我只是一个“杰出的二流作家。” 在散文集《作家笔记》里,他对自己有着冷静的剖析:“我绝对算不得天赋异禀,但胜在个性鲜明,好歹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大多数人什么都看不见,我起码能把眼前的东西看个清楚。一流作家可以看透砖墙,可我还远没有那么犀利。”

    虽然不是天才,但毫无疑问,毛姆的故事非常好看,他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的好看不在于他的“好”,而更多的来自他的“坏”。他的“坏”,来自于一双敏锐的眼睛、一支洞穿人性的笔和嘲讽起来毫不留情的嘴。

    嘲讽和冷眼观察间,灰飞烟灭。什么是成长?什么是人性?答案带着笑和泪,在风中飘荡。尽管曾经热血沸腾,终其一生,原来我们要过的,只是平凡人的生活而已。不同的是,挣脱了枷锁、获得了精神自由的人生,离幸福原本的面貌,要更加接近得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方洁琼:菲利普对米尔特里德的爱真是令我搞不懂,我都看不下去,跳过去了。:+1::+1:
      • 麦子a爱吃小干鱼:写得很充实
      • 啊嘻:正在看呢 棒
      • 依然成长:很棒啊!书单上又多了一本要看的书,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必须承认,抱怨里带着些许期待的幸福。
        依然成长:好书很多,时间有限啊!
        王茯苓:@依然成长 书很好看啊
      • 小昭11:写的真好
        王茯苓:@小昭11 谢谢你。这本书看了多遍。这两天,又拿出来看了两遍。迟迟不敢写:sweat:

      本文标题:《人性的枷锁》-灰飞烟灭后,原来我们也只是要过平凡的生活而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cb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