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看见》中看见

作者: hellokey | 来源:发表于2016-05-19 17:11 被阅读234次

    其实很早就知道柴静,但就如她在书中说的,知道不等于感受到,就像熟悉一段旋律却不去体会它的意境和情感,苍白无力地与噪音无异。而《看见》里的柴静,仿佛从遥远的镜头前走下来,宅宅的房间矮矮木椅子上,用低低的嗓音讲述她的看见。

    如果说“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还多少带点文艺范的说教和贩卖成功学,那么从非典开始,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存在感和附赠的阴森恐惧就变得那么的真实,把人性把事件一点点撕扯开来,也许仅仅一小部分,但我们还是一点点的靠近了本质。我们会讶异于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世界,原来我们没有办法去指责一个非典时不给病人输液的医生,原来大山里六年级的小学生集体自杀就起因于一个情感事件,原来虐猫的人是救死扶伤的护士拍虐猫视频的人曾经抢救过车祸重伤的人,原来很多吸毒的女人不愿意去戒毒所是因为会被卖给卖淫场所,原来其实一直都没有好人坏人之分,只是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站在所谓正义的一方指指点点,却忘了我们甚至连事件本身都不了解。

    作为记者,本身的职责并不是去讴歌去诋毁什么,而是将事件的本身揭露出来,真实并且客观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作判断。换句话说,记者要做的不是褒贬是探寻。很喜欢书里的定义,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但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偏见的互殴。

    印象很深的是,柴静采访完虐猫女的时候被采访者哭了,她说,从来没有一个记者听我讲完过。虽然我们中很多不是记者,但在这个全民皆媒体的时代,恐怕没有谁有权利歇斯底里地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偏见。前不久微博上有个外国小伙儿在北京扶老奶奶被讹的新闻,于是毫无意外又是铺天盖地讨论该不该在马路上扶起老人铺天盖地的转发怒骂说中国人丢脸,鲜有人发现被淹没在角落的反映事实的微博,其实那个老奶奶真的被撞了,悲哀也是必然。跳出记者,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或者说读者的我们,更常常地自我地去评判事件。

    “马路上扶不扶老人“之所以那么热,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某个个案多么寒人心,而是许多的人在为自己的迟疑犹豫找借口,你看,人家扶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不是我不想扶,是我怕我也被讹……于是,许多的人都有了冷漠的理由许多的人都找到了黑暗的共鸣,甚至潜意识希望再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你看,幸好我没扶吧……

    真相死于涕泪交加之中,死于情绪的有色眼镜。作为一个接受过教育的成年人,该用理智去战胜满腔的情感,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黑白分明,冷静地分析思考,就算有时候沉默,至少就有了自己的底线,这是第一个看见。

        “地方电视台在摆拍,我们不想拍,所以什么都没拍就回来了。“

        “那你们为什么不拍他们在摆拍?“

          佩服陈虻,从白岩松到柴静,书里出现得最多的就是他。永远要求“第二落脚点“——和别人不一样,不,比别人高一个档次。忘了哪位名人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强是因为我走每一步都已经想好下一步。我非常崇拜有预见性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有敏锐的洞察力过人的分析力,当然还要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比如福尔摩斯。常常说应试教育让谁谁谁失掉了创造力失去了主见,那么谁又能保证他不接受应试教育还有动力去学到和现在一样的水平。决定你能走多远爬多高的永远只有你自己,何必怨爹娘骂老师恨体制。大环境影响一个人,但不会塑造一个人。摆拍的风气盛行以为这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但还是有人选择不摆拍。你选择不摆拍以为自己境界高了,但永远有人比你还高一个档次,这就是大环境。

            如何在大环境去提升自己的档次?尝试。家暴那期同性恋那期甚至正龙拍虎那期的选题都不被看好,但柴静试了,她成功了。没错,有更多不成功的例子她没有提,但是,不试就绝对不成功。不要让自己哪怕一瞬间的想法胎死腹中,不要轻易就说不可能。

          谁的人生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地打破蒙昧成长起来。不再跟风不再抱怨,自己想要的东西竭尽全力去拼去闯,自然会有你想要的高度。只是,陈虻还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把它理解为,勿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第二个看见。

          书里一个细节很触动我,美国CNN的记者安德森·库伯,职业报道灾难战争,于是他前往不同的地方看到杀戮死亡残忍和水深火热,然而,“回到家里,等待我的是一叠叠的账单和空荡荡的冰箱,去超市买东西,我会完全迷失……一群女孩一边喝着水果颜色的饮料,一边谈着化妆品和电影,我看见她们的嘴唇在动,看见她们灿烂的笑容和挑染的头发,我不知说些什么,我会低头看着自己的靴子,然后看到上面的血迹。”不知道为什么,我能够理解那种从一个世界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感觉。

          我很害怕自己是那群懵懂的女孩,我总是觉得自己经历得太少太少。回首有记忆以来的生活,太过于狭窄而正轨,以至于我想如果我快要死去,要写一本自传,有什么可以值得我骄傲的和别人不一样。其实渴望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比如在原始热带雨林,比如在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比如去一趟非洲。甚至于,想在地震的时候当志愿者,想去抗洪一线看看,然后再领悟,原来平平淡淡才是真。

          也许经历和年龄有关,但我应该更加主动地去经历不同,看见更多,也更丰富,或许这就是我喜欢和老人们聊天的原因之一。我希望我会一直马不停蹄地与不期而遇的新身份相撞,然后我会忘记所有大道理只是去努力适应不同的身份工作和环境,而某天,当我打开Word,面对一整页的空白,突然发现我有很多的经历想写,值得写,这样,才是活出了人生吧,这是第三个看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热忱x:我也挺喜欢柴静的《看见》里面有小小的提到繁峙,就是我这里
        热忱x: @hellokey 嗯呢
        hellokey: @热忱x 哇 你都翻到这么古早的文章啦 感谢🙈很喜欢看见!
      • f2932c4a1b22:同感
        hellokey: @南宫俊 感谢支持~
      • ac802ae68ce0:写得很好哦。比如去一趟非洲,我现在就在这里,
        ac802ae68ce0:@hellokey 可以阿。来吧,每天这里的天空非常蓝!
        hellokey: @斌斌0 啊啊啊啊 以后我也一定要去一趟
      • 乔宁Joeny:正在看,总是会看到眼泪长流。因为事件真实,情感真挚,人性的闪光点与弱点,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那么逼近我们的自身生活,一不小心就会被感动,一不小心就会被刺伤。
        hellokey: @乔宁Joeny 最喜欢书里的一句话:真相死于涕泪交加。
      • 杏林园中一颗草:不错
        hellokey:@杏林园中一颗草 蟹蟹~

      本文标题:于《看见》中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sg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