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的时候,手中捧上了那本我在书架上翻到的巴尔扎克的《贝姨》。红色印花封面里是略略有些发黄的的书页和印刷纸张偏暗陈旧的字迹,书上没有备注购买出处,我自己买书一般都会在书后写下购买时间和地点。看来不是自己买的,看出版时间,青海人民出版社,彭智民译,(青)新登字01号,1995年12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万册,定价16.6元。出版距今已22年,难怪觉得这书有些“历史感”。
全书没有目录,小说也没有章节标题的划分,只有从“一”到“十六”的序号将全书分隔为十六小节。虽然书的内页有些微旧,但封面封底的红色印花封皮仍然艳丽扎眼,配上那张也许是贝姨的黑白镜像,还是很吸引我的。看在是巴君名著的份上,连续几天都捧在手里阅读。
说实话,看外国书,最怕记忆的是人名,出现一个人物就要在脑海里储存,后面阅读时还会翻看前面提到的人物,加上这书的人物众多,外国人名和姓都较长,难得一次记住,开始看的时候速度较慢。
看完此书,觉得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倒没有什么奇异之处,无非是法国旧时代背景下的巴黎贵族腐败堕落的奢靡生活。主角贝姨是一个从乡下农家到巴黎上层社会的人物,是“蹲在网中央的大蜘蛛”。贝姨在城市与乡村、文明与野蛮、贫穷与富裕的两个阶层自由穿梭,使小说复杂性增强。
虽然书名叫《贝姨》,人物主角应该就是贝姨,但看完全书觉得于洛男爵才是书中巴君着墨篇幅颇多的人,几乎所有情节都是由着他的好色败家而演绎发展开来。
01 见识巴君细腻生辣的描写手法
贯穿全书的细腻描写和比喻手法是巴君在此书的明显体现,每个人物出场、每个事件演绎、乃至人物事件所处环境都有细腻的描写和比喻,尤其对人物的描写很多都是大段的内心活动或语言描述,比如老花粉商葛勒维尔的出场,就是因为破坏了美丽贤德的于络夫人(阿德丽娜)女儿娅堂斯的婚事,被于络夫人通知来家里见面的。这段开场,巴君用了大段大段描写丑化老花粉商的暴发户嘴脸,让我觉得巴君的写作手法太过生辣,时代背景下的阶层烙印太深。
及至后面贝姨(李斯贝特)出场,更带有明显的歧视乡下人的描写,比如:写到贝姨长的不美:“十足的孚日乡下姑娘,身材瘦削,头发乌黑,大簇的浓眉毛虬结在一块,胳膊粗大,脚掌肥厚长长的猴子脸上有几颗肉皰:这便是老处女的速写”。书中总是用老姑娘、乡下人这样的词语来体现贝姨固执的一面。
就连贫穷的贝姨从于络家吃饭后悄悄带走水果和甜点给文赛斯那吃的那段描写也带有明显的阶层偏见,“饭后上甜点心的时候,她偷藏起几个水果和一些糖食在手提包里,此刻要拿去给他,跟一个老处女带些好东西给她的狗吃一样。”
还有,巴君的比喻简直不是比喻,而是较长的叙述描写。喻体和被喻体几乎重叠,确切而直接。也许,这就是巴君的风格,也是我觉得太生辣的笔触,全书总体感觉都是那么犀利直入人心,直面社会的现实和丑恶的人心。
02 巴君笔下几位女性人物的各色千秋
——“偏执狂”式的贝姨
不知道巴君为什么用贝姨这个人名做书名,巴君想要表现的是贝姨的野蛮嫉妒、疯狂报复等矛盾综合体的反面人物形象,贝姨这种底层小人物出于妒忌心将全部的心思用来祸害她所嫉妒的人,哪怕这人是她亲近的人,对她照顾有加的人。
巴君描写贝姨的偏执重在她对于络夫人的嫉妒和报复,及至后来拉拢利用玛拉弗夫人(瓦勒丽)对娅堂斯和于络一家的报复,贝姨的一生都纠缠在对阿德丽娜的嫉妒报复中,表面是对阿德丽娜的各种“好”,内心隐藏的嫉妒报复却不断潜滋暗长以致达到偏执的地步。
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贝姨一生的遭遇也反映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境遇,贝姨这个矛盾体也有善良实在的一面,比如她救下自杀的文赛斯那时从容镇定的场景,她要求文赛斯那努力工作时的霸气实在:“美,太不实际了。实际便是我!……与其胡思乱想,还不如实在地工作。”以及她为了让文赛斯那有尊严地生活下去,采用写借条的方式倾尽所有积蓄帮助这个她视为儿子和情人的人,“在巴黎机会多得很,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在这儿活下去”,还用自己的固执想尽一切办法为他找到了工作。可以看出,贝姨是真心无悔地帮助文赛斯那的。
这里我想到巴君一再描写的贝姨乡下人的固执。不知道“固执”和“坚持”的度如何区分和把握?是不是一个人的固执如果用对了时间和地方,就是努力的坚持和进取了呢?比如贝姨为了帮文赛斯拉找工作固执地带着他去从来没有人工作过的银器铺子当雕塑的学徒,“这有点古怪的主意”在贝姨的固执坚持下居然把文赛斯拉“安插”了进去。
不过巴君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在贝姨和文赛斯那的关系演绎推进中发挥到极致,尤其在娅堂斯勇敢追求文赛斯拉之后,巴君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贝姨和这个年轻艺术家的关系,这样的描写让人物更加鲜活起来,不像其他地方的描写和比喻明显带有烙印。
看完全书后,我其实并没有觉得贝姨有多么恶劣,似乎贝姨总是在各个阶层或人物纠葛中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每个人都觉得贝姨是为自己好,是在为自己说话办事。就连贝姨一直嫉妒报复的于络夫人,在于络决绝而去的时候,在她和娅堂斯最无助的时候,仍然觉得贝姨还是在帮她们说于络的不是,只有贝姨敢那么直接痛斥于络的荒淫无耻。但她私下里又一直在为于络的好色遮掩和提供帮助包括于络落魄无助时的经济救济,尽管她的目的是为了报复于络夫人。
所以,当于络夫人历经千辛万苦把丈夫接回家,让于络和家人团聚的时候,贝姨看到经她拆散了十几年的家庭,现在又团圆了。她经受不起这种刺激,病倒了。但她咬紧牙关,对自己的报复阴谋始终不泄露一个字。而那个时候唯一知道贝姨报复计划的瓦勒丽也遭到报应被自己的巴西情人亨利毒死,所以于洛一家也始终把她当作“庇护家庭的好天使”。在她死时,全家都进行了沉痛的哀悼。
——温顺贤德的于络夫人
这个人物形象是书中巴君一直讴歌的美丽贤德的贵族夫人形象,她的美、她的忠贞、她的贤德、哪怕她对丈夫盲目崇拜的爱以及对丈夫一错再错的容忍和放纵,在巴君看来都是美丽贤德无比。
于络夫人是一个悲剧的女性角色,年轻时美貌无比的阿德丽娜通过嫁给于络男爵进入了巴黎的上流社会,对于络盲目崇拜和爱,短短几年的新婚甜蜜期后,无论于络几次三番地抛弃她、抛弃家庭,她都没有任何怨言和责备,而且十多年尽力在孩子和他人面前掩饰,后来被老花粉商说破了于络的多次隐情后,也没有半句说于络的不是,最后历尽千辛万苦找回衰老落魄的丈夫后,沉浸在全家团圆幸福中的于络夫人与儿女们把浪子回头的“好爸爸”于络捧到了云端里,巴君说“没有遗忘,人生是过不下去的”。
可是,好景不长,又一夜,于络还是离她而去,当于络夫人听到男爵对阿珈特许诺“可以做男爵夫人”时,淫恶的残酷夺走了天使的耐心,于络夫人终因承受不住打击含泪而去。她一生对丈夫唯一的一句责备就是临死前附在于络耳边说:“朋友,我现在只有一条命可以给你了:一霎眼之间,你就可以获得自由,可以再找一个男爵夫人了”。
不知道该不该弘扬于络夫人的这种“贤德”,但我突发奇想,如果是贝姨的话,估计于络的“好色癖”早被狠狠地治愈了。所以,一定程度上是不是可以说,于络的“好色癖”一而再的故犯与于络夫人的一再纵容和无奈不无关系。可怜可悲的女人。
——敢爱敢恨的娅堂斯
这个敢于抢走姨母“情人”的漂亮女孩其实是我欣赏的书中女性人物,一个敢爱敢恨的漂亮姑娘。倒不是说她真的从贝姨手里抢走了文赛斯那,贝姨只把文赛斯拉当做儿子和私人物件,只有娅堂斯才懂得欣赏文赛斯那的艺术天分,才是真心爱这位年轻的艺术家的。
娅堂斯拉着父亲去铺子里买文赛斯那的雕塑那段,生动有趣地描写了一个姑娘智慧巧妙追爱的过程。她的聪慧、果断让年轻落魄的艺术家文赛斯那转瞬间才气、运气、爱情都有了。她和文赛斯那的一见钟情、闪恋、闪婚,以及婚后对丈夫的全身心爱恋是书中的浪漫精灵。可是,那个让他倾其所有爱的文赛斯那最终也让贝姨利用瓦勒丽的报复夺走了。娅堂斯没有像母亲那样委屈忍让,选择了果断离开勇敢面对。她和哥哥小于络及嫂子赛丽斯蒂构成全书的正面积极力量。
书中还有一位女性约瑟芬,在最后对待于络夫人的那段,让我看到一个风月场中的女人也具有的境界和气度,也许这是巴君笔下作为大剧院歌唱家的约瑟芬和“小家碧玉”的瓦勒丽的不同吧。
03 “你太于络脾气了,于络先生”!
于络男爵其实才是此书消费笔墨最多的人物,所以,有一个错觉就是全书其实都写的是于络男爵如何不顾家庭拼命借钱、贪污挪用公款去勾搭各色女人。
当小职员玛拉弗利用老婆引诱于络男爵后,要挟于络为他提升职务,而于络当时四面受困自身难保,面对玛拉弗限时限刻的步步紧逼,男爵喷怒地站起来,指着门叫他出去:“你太玛那弗脾气了,玛那弗!”
当天晚上,于络男爵接到瓦勒丽的信后又去找瓦勒丽时,被玛那弗拦住门,跟早上男爵指着办公室的门一模一样地对于络说:“你太于络脾气了,于络先生!”男爵还想往里走,玛那弗掏出一支手枪,把子弹上了膛。
男爵送给玛那弗的那句经典语言应该是男爵自己一生的写照。巴君的书写于1838年左右,19世纪的巴黎贵族,有点私情也是当时大环境的寻常事。然而于洛男爵的好色,达到了一个非凡的高度。于洛男爵为了维持一个又一个情妇,完全不顾家人的生活、不顾女儿的陪嫁,把自己所有的积蓄以及能够许诺的未来几年的薪俸、退休金都抵押了出去,倾尽所有之后就贪污挪用公款。由此所付出的代价除了他个人的名誉和前途一败涂地,还祸及一直保护他的哥哥和叔叔的生命及两人的全部家业。一生清廉正直的于络元帅(男爵哥哥)为了保全于络家的颜面不得不羞愧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于洛元帅之死很让人震撼,一个人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肯让它受到一点毁伤。
于络也曾多次内疚忏悔过,但每一次他被情妇抛弃、被血淋淋的良心债逼迫着准备浪子回头的时候,又总是对遇到的某个女人着迷并自甘堕落地重新沉湎进温柔乡里,抛开所有责任,忘记一切教训,继续借债继续好色继续败家。
于络是那样服从他的本能,简直到了不知廉耻的地步。当小于络维克托兰千辛万苦终于重振家业,全家人不计前嫌把他从落魄潦倒中接回来让这个浪子安享晚年之后,他仍以76岁高龄迷上了阿珈特那个丑婆娘,并最终因此害死了他圣母一般美丽贞德的阿德丽娜。
这种飞蛾扑火的执着不堪救药。全书结尾最让我无语:于络夫人下葬仅仅三天后,于络就离开了巴黎。11个月后,小于络间接知道了父亲早在1846年2月1日(按书中时间推测离于络夫人去世不足月余)就和那个阿珈特结了婚。小于络最后回答前任商务大臣的儿子说:“长辈可以干涉儿女的婚姻,儿女们却只能眼巴巴瞪着返老还童的长辈荒唐。”
好你个于络先生,你他妈的也太于络脾气了……
04 我最喜欢的经典语句(按书中顺序选摘)
“巴黎看门人的眼力是高明的”。
“人生不就是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地把我们拴着吗”?
“基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你便是回来的孩子中的一个。”
“伟大的人物都走过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荣的高峰。”“在冷酷无情的环境鞭策下,个个可以成为大人物”。
“一个男人不懂得把妻子化作情妇,便是他的愚弩的证据。”“恒久才是爱情的灵魂”。
“人生是一件衣衫:脏了洗洗,破了补补,可是你好歹得穿上衣裳!”
“对根深蒂固的嗜好,我决不多嘴,正如医生碰上根深蒂固的疾病决不下药”(警察局长面对于络的好色癖如是言)。
“没有遗忘,人生是过不下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