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与评论。我们要清楚地观察有哪些所见、所闻和所触,正影响着我们的幸福,而不夹杂任何评论。如果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评论,人们便不那么容易真正听见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反而会听到批评,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回想平时生活中,也许我们言之观察的时候不多,反而评论的时候更多。
可以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今天上午,去做党员志愿者。快到目的地时,一位美女戴着口罩,坐在门前的凳子上,梳头发。呀,这不是我认识的朋友吗?于是,我老远就伸出双手和她打招呼,还跳起了舞蹈。等到走近,发现她没有反应,我才知道我认错人了。等到和朋友见面,我怎么和朋友描述的呢?我说:“我看到一个美女戴着口罩,正在梳头发,头发和你的一样长,正在扎马尾,穿着小白鞋,小腿雪白,状态和姿势和你的一模一样”。朋友哈哈大笑。我突然意识到我前面一段话是观察,而后面一句话是我的评论。正是这个评论让我做出了和他打招呼的举动,导致了自己的尴尬,当然并没有大的影响。
第二个例子:一位学生一早上课,就趴在桌子上。我对他说:“你一来就睡觉,是不是昨天晚上睡得很晚?你看,睡得晚就很影响学习,这样不好。”看我这段话里,观察的就只有一句话,其他的都是评论。这样的评论,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
第三个例子:某天上课时,孩子们很不乖。于是,我开始用“我看见”的句式表达我的感受。我说:“我看见,有两个人没有坐端正;我看见,地上有纸屑却没有人捡;我看见,有同学书都没有拿出来;我看见,有两个孩子准备说悄悄话……”孩子们被我的这种表达逗乐了,有的还加入进来,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这种不带评论的观察,孩子们没有感受到敌意,很快融入到新的轨道。
第四个例子:我将书上的练习的10句话进行了回答——请标出那些只是是描述观察而不带评论的句子。10个句子,我错了一个。哪一个呢?句子是:我的儿子经常不刷牙。因为句子里的“经常”就是一个带有评论的词语。不带评论的观察应该是——本周我的儿子有两次没有在睡觉前刷牙。这样就只是在陈述事实,而不是贴标签。
基于以上的例子,不带评论的观察是可以练习的。因为我们大家都重在描述事实,而不是对人进行评判。评判往往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带有个人喜好,带有个人价值观,并且是固定的语言固定的思维。
遇到学生迟到,你可以说:“本周你迟到了两次,第一次迟到了2分钟,第二次迟到了3分钟。”这样学生知道这是事实,无可抵赖,下意识会提醒自己下次不要迟到。遇见学生不交作业,你可以说:“本周我们一共写了5次作业,你有2次没有提交,一次提交后没有改错。”这样就避免了一开始的——你怎么不写作业,你是不是懒惰之类的评判的伤害人与人感情的语言。
当然,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我们要区分观察与评论。非暴力沟通是一个动态的语言,它不鼓励一成不变、一概而论的陈述。
不带评论的观察后,就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感受。因为感受也是带有评论性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