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习俗,有些地方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过年了,有些地方在除夕之夜才吃年夜饭,而我的家乡则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团年”。
团年,是一个家庭过年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这一天中午,一大家人按长幼顺序或方桌、或圆桌围坐一起,桌子中间放置一个大大的、圆圆的象征“大团圆”的猪肉蒸笼。
自我知事起,每年大年三十中午开席前,祖母或父母都要在堂屋的“神桌”上放置四套酒杯、碗筷(祭拜祖宗),在方桌的上方放上一或两套餐具(敬已故的父母),每个杯子里斟上一点酒,每只碗里盛一点点米饭和菜肴,然后祖母或父母则面朝中堂微微弯腰,点上香烛,恭敬地默默祈祷,然后则在“神桌”下面香灰盆里烧上一沓纸钱,而其他人则分立桌子除上方外的三面,大人则一律静默并要管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孩子们。不管孩子们如何戏闹,必须等这个庄重的“上供”仪式结束后,大人小孩一家人才能依次入席落座就餐。
年幼时只是觉得这些仪式挺好玩,大一点了问祖母,才知道这个仪式的涵义:一是一年到头了,要请祖先们回家和后人一起过年。我理解就是一个祭祖仪式,向后人传达逢年过节必须祭奠先人、不忘祖宗的信息。二是祈求逝去的先人保佑子孙平安,祈求一家人幸福安康。三是对所有家庭成员进行一次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必须敬畏先人、孝敬老人、知恩图报。
现在,城市里的大小酒店都推出了团年宴,很多家庭也在酒店订宴团年。对此,我问过一些在酒店团年的人,众口一词的说法就是:简单、轻松。其实,除减少了劳累外,潜意识里还有一种“土豪”心态。
别人怎么想、怎样消费,那是各人的自由选择,无可厚非。但仔细想来,酒店里吃团年宴,固然轻松,但没有了那种庄严的仪式感,缺少了那种弥漫着亲情的家的感觉,关键是失去了对后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一次绝佳机会。这样过年,好像就是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喝玩乐的狂欢。
日月变换,季节转换。不管是过去在老家过年,还是现在把年迈的父母接到县城过年,虽然弟弟妹妹、侄儿侄女们一大家人,在家团年时大人坐着小孩站着、甚至是里三层外三层,但我还是坚持每年在家中“团年”。
这一天,择菜的择菜,摆餐具的摆餐具,端菜的端莱……弟弟、弟媳、妹妹们,大家见缝插针,一边忙碌、一边说笑,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其情浓浓。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乡愁、永远要坚守的乡愁!
经常听到人们抱怨,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年俗只剩下俗了。我认为,年味依然浓浓,只是有些变味了,好像多了一些铜臭味,比如人人都在抢微信“红包”、谈论谁收的“压岁钱”多、低头刷“朋友圈”……等等,而把年迈的父母凉在一边。没有父母开心的年,其境肯定凄寂,其味必然寡淡。
其实,究竟在大年三十要不要到酒店团年,同居县城的弟弟妹妹们也有过动议,他们考虑到大家一年到头都在忙,想让我们过年也轻松几天,但他们的好意被我拒绝了。我想,父母健在,作为兄长,就有责任把大家凝聚在“家”里,让父母重温、享受一个完整的家的温暖,让步入暮年的双亲找回壮年时代那份当家长的感觉。因为,在父母心里,子女们永远都是孩子,子女们聚集在一起,他们才是这一家的家长,而不是"客"!
忙,并快乐着;累,并快乐着!这就是弥漫着浓浓亲情的年味,这就是难于忘怀、不忍舍弃的乡愁!我想,只有你坚守,我坚守,大家一起坚守儿时的那份纯真、那份渴望、那份亲情,年味才会更浓,亲情才会更醇,明天才会更灿烂,生活才会更精彩!(图片选自网络。致谢拍摄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