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乡下过年8
在我的老家,除夕中午的团年饭,若不蒸“蒸菜”,没有圆圆的蒸格子,这个团年饭定是不完美的。
团年团年,全家团圆。有了蒸格子,就有了团年饭的仪式感!
圆圆的蒸格端上桌,象征着全家团团圆圆;蒸格子里的“蒸菜”多、蒸的肉类丰富多样,寓意着富足和充裕。
有了这吉祥的寓意和象征,哪家团年会少了这个蒸格子?!
蒸格的底层,是垫底的“踏泥颗白菜”;上面是一层肥瘦匀称的五花肉,一块压一块,摆成圆环形,也有团圆、圆满的意味;蒸格的中心和边缘,摆的是排骨、纯瘦肉等。
每年除夕的前一天,母亲会从园田里采摘一大篮“踏泥颗白菜”回来,洗净切小块,并放在筲箕里晾干水分,以备除夕蒸“蒸菜”用。
这种“踏泥颗白菜”,是老家特有的一种白菜。它不像卷心白菜那样“卷”起菜叶成长,而是敞开菜叶四散而开成长,如踏着泥土一样,所以方言里便有了“踏泥颗白菜”的俗称。
这种菜茎叶翠绿,从菜根的第一片菜叶,到菜心里的刚冒出的细小嫩叶,都是仰面而长。每一片菜叶,都经历了风霜雪雨、白露寒冰、晴日阴雾,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华。
这种菜味道甜津,口味独特,深受老家人的喜爱。
蒸格里的五花肉、排骨、纯瘦肉等,母亲都会挑选腌缸里的上好品。
五花肉切成厚薄均匀的小块,用白面、葱姜、调味品等拌匀,摆放在事先铺好的菜叶上面。
在铺菜叶时,母亲会将一些白面撒匀在菜叶中,以确保菜蒸熟后和面泥融合成糊状,增加蒸菜的滑腻感。
在我的心中,摆好菜品的蒸格子,就是一个艺术品。那是母亲的精心“作品”,倾注着母亲的期许和良愿。
我们家的除夕蒸格子,一般要蒸两格。一格是除夕中午团年,全家人食用;一格是留着为来拜年的亲戚们准备的“蒸肉”。
我记得,在蒸格子摆在锅里开始蒸时,母亲还会在嘴里念叨一句:这是团年的蒸格子啊,请祖宗们今天都回来团年吃蒸格子。
我曾问过母亲为何要念叨这句话。
母亲说,念叨这句话,是让祖宗们知道,这是团年的蒸格子,怕过年对祖宗们有不敬的地方,请祖宗们不要见怪生气,不要让蒸格子“塌气”蒸不熟。
我听了感觉好笑。可母亲说,平时是有人家遇到过这种情况,得罪了先人,就是蒸不熟蒸格子。
母亲这样信奉,我们也不去多予追究,只是一笑而过。
经过灶膛大火的烧烤,蒸笼上冒出一阵阵热气,弥漫了整个厨房。热气中沁着菜香肉香,让人闻了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团年饭桌上,蒸格子冒着热气,格檐上沁着油水珠,蒸格里的蒸肉色泽诱人。全家人围坐一桌,享受着这满格的蒸肉蒸菜,享受着这团年的幸福时光......
家人们吃了几块蒸肉后,还会挑选蒸肉下面的蒸菜吃。这时候的白菜已熟乱如泥。用筷子搅动、揉拌成一筷喂到嘴里,滑腻润津,大快朵颐,确有酣畅之感!
母亲说,多吃团年的蒸菜,来年不打嗑睡。
我从小时候记事起,就听到母亲说这句话,鼓励我多吃蒸菜。到现在我都快半百了,与母亲在一起团年吃蒸菜,母亲还是这样说。
吃了团年的蒸菜,来年会不会打嗑睡?我没有细究过,也没有求证过。
总之,我记住了这句话,也记住了母亲忙碌蒸“蒸菜”的身影和情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