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记忆(15)——分班教学点

作者: 轩文斋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17:58 被阅读24次

         

    少年记忆(15)——分班教学点

            下村岗上,阳民小学分班教学点,我和很多小伙伴启蒙读书、学习认字的地方,一个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地方。

            杨柳陂,没有杨柳,但有陂头和陂塘,按阳民河烫马角陂头自北往南,杨柳陂分为上陂、中陂和下陂三个生产队。下村岗上是中陂与下陂之间的一个小山岗。这个位于山塘大坝右侧的小小山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阳民小学杨柳陂分班教学点设置在这里而闻名乡里。

            整个六十年代,熬过了三年困难时期的杨柳陂,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生育高峰。这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一日三餐依靠咸菜为主菜的各家各户,基本上都是隔两年或三年就生育一个孩子,到了七十年代,每家每户都有四、五个,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小孩。适龄儿童的读书识字就成了村子里的大问题。

            杨柳陂因阳民河而与大队部隔开,当年阳民河河面宽阔且水流湍急,基本上不能徒陟过河,在那个时代,与全国很多地方一样,一座三根木头拼起来的木桥不高不矮架在宽阔的河面上。这种木桥,不要说小孩,就是成年人都经常望而却步,提心吊胆。因此,杨柳陂适龄儿童去设在大队部的阳民小学读书,过桥的安全问题就成为各家各户的心病,也是我家大姐、二姐及大哥年少掇学的原因之一。所以,阳民小学在下村岗上设立分班教学点,成为当年杨柳玻三个小村庄的一件盛事。

            我和杨柳陂二十几个适龄儿童一起,是分班教学点的第一批学生,而中陂村的优秀青年钟红秀,成为分班教学点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正如简书《我的老师(2)——钟红秀老师》中所叙述,红秀老师一个人,要负责分班一、二年级的所有教学工作。在同一间教室里,红秀老师按照“先一后二”的原则,语文和算术都是先教一年级一会儿,再教二年级一会,而早读课和写字课就同时进行;体育课则到山岗上自由活动。

            就是在这个一间教室,一块黑板,几十张简陋课桌上,我们学会拼音,学会了认字,学会了乘法口诀表,知道了共产党和毛主席,知道了北京和上海,知道了一加一等于二;学会了写字,学会了做加减乘除法,还学会做广播体操。红秀老师年轻漂亮,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稍带军家话口音的普通话极其标准和好听,教学工作由浅入深,善于把课本知识与农村生活实践相结合,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一、二年级知识基础,更为我们后来进入阳民小学大队本部继续读三、四、五年级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下村岗上教学点和红秀老师就令人尊敬和功不可没。

         

    少年记忆(15)——分班教学点

            下村岗上旁边就是村子里最大的山塘,而爱水、戏水似乎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我们二十几个八九岁的小孩子,从小生活在阳民河边,几乎没有人不会游泳。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记得红秀老师公布了很严厉的规矩,任何人都不准去山塘边戏水,更不准下山塘游泳。要知道,在山区农村,特别是有河的农村,家长都会鼓励自家小孩学会游泳,以保证自己在河里的安全。于是,红秀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在水里如何注意安全,并讲清楚不能去山塘戏水的原因,因为山塘水冷,塘底有塘泥,与阳民河的河底是沙子不一样。正是因为红秀老师的谆谆教导,印象中,我们基本上没有在山塘游过水,更没有人在山塘里落水遇险。

          下村岗上分班教学点存在的历史不长,但其历史作用却是令人刮目相看,到了一九八二年分班教学点撤销时,从这个分班教学点走出来的、包括我在内的十几个山区青年考取了大学和中专。去年国庆节,阳民村组织外出工作的子弟回村里聚会,晚餐地点就设在当年分班教学点的下村岗上。我们的启蒙老师——钟红秀老师亲自在家里做了几十斤米的灰水粄子,送到下村岗上给我们这些学生分享。席间,我们都缠着红秀老师,回忆当年在分班教学点的往事和趣事,那个场面和情景,无比的温馨和热烈。

            如今的下村岗上,那栋分班教学点的泥墙小房子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漂亮精致的杨柳陂文化活动中心。而下村岗上,因其依傍山塘,风景秀丽,成为了美丽乡村的主要景点。

            这是少年记忆中最美好的地方,在这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学分班点,我开启了自己求知人生的旅程。怀念家乡,怀念下村岗上,更怀念下村岗上的分班教学点和我和很多小伙伴的启蒙老师——钟红秀老师。

    少年记忆(15)——分班教学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记忆(15)——分班教学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wy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