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文,为了提升自我,报了7、8门在线学习课程,每次聚会时,他都满足地说:“从来没有这样充实过,感觉自己知道了好多东西。”。看起来,小文确实与以前判若两人,每聊一个话题,他都会说:“这个我知道!”他的变化,让我们刮目相看。
然而一段时间后,小文却蔫了,一次聚会上,他沮丧地说:“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虽然知道的东西多了,但觉得对我的生活没什么意义,遇到问题时,还是不知道怎么办,难道真的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吗?”
小文的困惑,其实是很多人的困惑。近两年,学习已经成了一个全民追随的时髦词汇,似乎不报几门课程,不读几本书,就无法证明自己来这个世界的价值。
我也曾是学习大军中的一员,在无数课程和书籍中疲于奔命,恨不得一天过出28小时。但狂热的劲头过去后,才发现,虽然知识数量有了积累,但质量并不明显,很多知识过了一段时间后,根本想不起来,更别谈应用自如了。
直到我看了《思考的要诀》这本书,才发现所有的问题来自“知道”得得太多,思考得太少。
01
与以往我看过的关于认知思维类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没有考究确凿的理论,没有样式繁杂的案例,只有作者从自身出发,关于思考的原创认知。
与大多数日本作家的书一样,《思考的要诀》每一章篇幅都不长,文字清新,不做作,但却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让人在读的同时,不时产生“真的是这样”的感叹。
看完这本书,我对本书作者松浦弥太郎,这个日本文化界的传奇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摆路边摊到卖旧书,一直到成立COWBOOK书店,再到2007年接手日本老牌的《生活手帖》杂志总编辑一职,松浦弥太郎的人生可以用“逆袭”来形容。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强大的思考能力,他认为:在工作上,比起花了多少“时间”或完成多少“量”,更应该追求“质”,也就是“事情应该怎么做”。所以,必须把“思考”,这件比“知道”还要难上数百倍的事情,当作自己新学习的内容。
在《思考的要诀》这本书中,松浦弥太郎分享了他亲身实践总结出来的思考术、想象术、沟通术、时间管理术和超越国界术。
虽然本书受众主要面对职场人士,但我认为,他提供的思考方式,并没有身份局限,加以练习,甚至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改变。
02
全书我最关注的是思考术这一部分。松浦弥太郎对思考的独特理念,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认知。
1、思考是可以准备的流程
思考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必须主动准备的流程。在准备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其次一天最少安排两次思考时间,一次上午,一次下午。上午的思考时间非常重要,必须在放松的空间或状态里进行,以一个小时为限,时间到了绝不拖延,因为专注力的极限是一个小时。
下午,用来思考上午的思考结果的必要事项,但可以不勉强,如果实在没有灵感,可以不做或减少时间。按流程坚持,将会形成自然状态。
2、人拥有紧急时刻的惊人爆发力
无论什么事,在工作上都一定会有期限,一定会有一个时间截止点。要把它当成启动爆发力的开关。问自己“为什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在严格遵守截止期限的前提下,锲而不舍地思考到最后一刻,答案就一定会出现。
3、妨碍思考的,往往是知识
一直以来,我都是“知识就是力量”的虔诚信徒,看到这样的极端言论,一时半会还真不能适应。
但他给出的解释,却让人无法反驳:思考,是自行创造出什么;而知识,则是一股脑儿地搜集他人的产出。
既然不知道的知识,通过网络查询就能解决,干嘛还费心费力地去思考呢?久而久之,人类与生俱来的重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便退化了。
知识有时候是助力,有时候则会成为阻力。虽然“知道”并不容易,但是“思考”更加费力,更加困难,但也更加不可或缺。
4、一个人一生中能创造多少纯粹的点子,将会左右他的人生
信息是自己的亲身经验,而不是由检索获得的东西,自己经历过的事,才称得上是信息。
优秀的点子,只是在搜集知识后对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并不算原创想法。而一个不是依据道理,而是用我们的身体与心感觉到的好答案,才是属于自己独有的纯粹的点子。
既然思考可以准备出来,那么适当的方法和流程就非常重要了。
1、将脑海中的景色投影在纸上
这一部分与《零秒思考》有点相似,但不同的是,这里运用的是A3纸,对时间也没有限制,他们的共同思路就是思考的结果一定要写在纸上。
盯着白纸在脑海中确定主题,然后将单字、文字、关键词等写在纸上。将有关联的进行联结,再根据强弱进行筛选,最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创意。
2、突破“思考之墙”
在思考的过程中,挖掘出A、B两个偶然出现的方案。再以这两个方案为基础,思考出C方案,这才是原创的点子。
但在A和B方案出现的阶段,会出现无法思考下去的情况,也称“思考之墙”这时必须坚持,撞上思考之墙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进入“思考”。
3、5W1H,让初生的点子生存下去
点子出来了,必须拿出与人分享,以确保可行性。与他人谈论创意之前,必须以WHO、WHAT、WHEN、WHERE、WHY、HOW(谁、是什么、何时、在哪里、如何做、用多少经费来做)来检验点子是否符合拿出去与人讨论的标准。
非常离奇古怪,或只有一部分人能理解的,并不算真正的创意。纯粹、原创,却又是一般的,能与任何人分享的,这才是杰出的创意。
4、对付灵感枯竭的方法
与跑步相比,走路是一种负荷很小,就算无意识也能进行的行为,是非常好的放空大脑方法。最好随身带笔和本子,以便随时记录。
观察山、川、大海、森林或是草原,甚至单纯的看看花草树木,仰望天空也可以,自然地置身其中,获取客观而广大的视野,答案早晚会浮现。
03
在松浦弥太郎看来,“不知道”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应该不断地舍弃,而不要过度积累知识。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南隐是日本的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特地来向他问禅,名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只是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着急地说:“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这个故事与松浦弥太郎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心空了,便达到了“不知道”的状态,而不知道,正是带着犹如儿童般的好奇和谦卑去探索、思考和创造人生的原动力。
松浦弥太郎“逆潮流”的成功,来自于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虽然他的成功不可复制,但他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的态度,让他的理念深具说服力。因为,作为一个可以写出身边100件物品细节及故事的作家,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首吟颂幸福的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