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要务。孔子也说食色性也,且把吃饭排在了前面。吃饭重要,这很好理解。倒退四十年,大部分人家里都不富裕,就觉得吃饱肚皮已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那时,孩子一回到家,第一句话就叫妈;如果先看到了父亲,第一句话不是问候父亲,而是问“我妈呢”。这或许是因为妈妈能给孩子做好吃的。因为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妈妈负责烧菜做饭。
自从幼儿园教育普及到县乡以后,孩子的吃饭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那种半托或全托的幼儿园,可以保证孩子一周吃饭不重样。很少有人家能做到这样。大概从那个时候起,妈妈就不再是做饭最好吃的那个人了。
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兴起以后,在家里怎么也做不出好吃的饭来。虽然有疫情的助力,人们宅在家里苦练厨艺,但饭店里的美味仍然时常唤醒人们肚里的馋虫。我估计若干年后,人们的居住装修习惯会发生改变——有人会不要厨房。
人们对吃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即从吃得饱变成吃得好。普通的工薪家庭,如果父母都要工作,那么厨艺的进步就不会太快,很难适应孩子们对吃的高要求。我有个同事,有一天她八九岁的儿子给他的小伙伴炫耀说,“我妈妈做的最好吃的饭是煮方便面”,她听了以后心里很难过,因为她两口子忙于上班,基本上不会给孩子做什么可口的饭菜,至少不比她小时候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甜美的回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但是,社会繁荣的背后或许暗藏着某些危机,比如在吃的方面。我从这前所未有的繁荣里读到了人类的疯狂,似乎看到了不堪的末日。《道德经》里说,“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现在吃的方面的繁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或许也带来了灾难。看看现在吸引年轻人、下一代的各种食品,哪一个不是高糖高盐高油的重口味?
饮食习惯的改变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从前都是四五十岁的人才得的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现在前移到几岁十几岁二十多岁的人身上。这就不仅仅是“口爽”的问题,而且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这一问题的出现归结于商家只追求经济利益上面去。
荤素搭配,清淡饮食,营养均衡,科学饮食,这是常识,也是共识。我想问的是,那些国际大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在制作食品时遵照这些常识共识了吗?遑论遍布大城小镇的各等各类的大小饭店了。
板子打在别人身上似乎不合适,还有食客吃货自己呢。制售食品的厂家商家在制作的时候有自己的标准和方案,但到了食客手里,则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被味蕾绑架,胡吃海塞,最终吃出毛病,那是必然。
大家能发现,无论风云如何变换,饭店的家常菜都特别受欢迎,但家常菜毕竟不是家常。吃饭,什么时候能回归到家常?这当然不包括煮方便面!这不是个简单的事,也不是大人物的一句号召或命令就能彻底办妥,或许与人性的自省有关。而且,“妈妈做的饭里有童年的味道,烧的菜里有乡愁”,当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的年龄就会这样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