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学哲学,用哲学,然后呢?

作者: 冯小欢 | 来源:发表于2017-11-17 23:16 被阅读198次

印象中,哲学是冷门中偏僻的学问,从来只属于少数“怪异”的人群。这群人的群相是不甚入时,不通世故,沉默中暗藏着别人不易懂的“智慧”。哲学家们也往往高不可及,总是透着一股神秘。而这不是我要谈的哲学,我们要谈的是孔子的哲学,假如你承认他的学问是哲学的话。

关于哲学的定义,无须再言。有人说,孔子的学问仅仅是一个世故老者的经验之谈,充其量只是人生哲学的一部分罢了。相比于西方哲学,孔子的哲学确有缺点,不仅孔子,老子的学问也不免有些缺乏逻辑性,有失缜密。如果用西方哲学的标准来要求,中国哲学也许算不上哲学;可是,要是西方哲学的标准,没那么公平呢?

我深信西方和中国哲学是平等的哲学,这个问题在这里掰扯不开,干脆只说宗教式的“深信”吧。二者既然是平等的不同类的哲学,那么用一方的标准来看对方,自然都有失公允,而且很可能完全失掉这一方哲学的真精神。

其实,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真精神,恰恰不同。浅举一例,前苏格拉底哲学,关注的是万物本原,是偏智的,更追求真,意图在多样性中求其永恒不变的统一;这么说有些没有要点,我归结起来,西方哲学的总的精神就是是者精神。是者,是一个对象,一个是其所是的东西。它的意涵不好说的清楚,但是提出一个与之相对的概念,即可弄得明白。这个概念,即在场。在场指的是一种体验,是是者在场之时,和是者的必然关系及其体验。在场,依赖于是者,又超脱于是者,并指向对方是者,并完成己方是者的“使命”。

前孔子时期,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在场即中国哲学的总的真精神。所谓“道”,并不是自然规律,也不是人的规律,这样的说法极容易和西方哲学混淆。基本上,“知识”才是指的自然的规律,而“道”并不是自然规律。道是自然在场于自然的“规律”,人道是人在场于人的“规律”。知识,仅仅是那个自然作为是者本身的规律而已。这其中的区别是很大的,窃以为不可忽略。

因此,中西哲学的内容差别,就可以很容易被解释。为何同样是说自然,西方的自然偏于自然的规律,而中国的自然,却老子的道之所法。为何西方哲人说,万物是水,而中国哲人总是在求人的正道,以及国家政治的治道?至此,可以说很明白了。

中国哲人自孔子以前,乃至孔子以后,直到明清儒家,所作的万千经典,只是一个“治”字。“治”,是人在场于人的问题,而不是人本身作为是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规律。以前古人们好说,修齐治平,其实这四个字,只是个“治”字。修身是自治,齐家是治家,平天下即治天下。中国的圣学,除了治道,再没有别的学问。

而西方不同,西方一开始便求一个“是”字。万物是水,到万物是原子,直到近代万物是由原子、分子构成,发现元素等等,始终是一个“是”字。必通过在场,来领会这个治;也必通过是者,来理解西方哲学。

人在场于人,当如何?孔子云:仁、礼,如此而已。老子曰:自然。“仁”之一字,用是者的精神来看,便很肤浅,甚至可以沦为人作为社会动物发展出来的一点维护群体关系和种族延续的进化来的选择罢了,实在并没有多少知识方面的意涵。而中国人几千年来讲仁、修仁、做人,时时处处都有仁的影子,今天依然不例外。“仁”的意涵,只能由在场的精神来领会,而这是须躬身施行的。

这也是我谈人人须学哲学,用哲学的原因。现在看来,以儒家哲学的标准看,若不用,则根本不存在什么哲学。哲学就是用的,仁就是用的,再没有别的可以思辨和空想的仁。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并非某个领域的知识,也并非关于全体的知识,它并非知识,而是做人应该如此,不应该如彼的义理。人的存在、延续,只需要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和条件,义理也沦为一种需求和策略了;但是义理之为义理,乃是因为人在场于人的必然要求,义理并非需求更非策略,而是和需求同等层次而不同路向的东西。你不能把义理看做是某种需求来理解,你也不能把需求看做是义理的阻碍而予以否认。义理本身即是目的。人一在场,必有其义理。人一是者,则必有需求。这是路向的分别,并没有先后,谁来决定谁。

西方的哲学虽然伟大,我有兴趣了解它,但没兴趣思考它。中国哲学自有她的伟大精神,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迂腐、无用。近日关于刘鑫的报道已经刷屏,对于刘鑫,用儒家哲学的角度看,即不仁、不智、不勇、不义而已。何须那多话,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用百姓的话,“不厚道”三个字足矣。

非惟中国哲学所蒙的误解曲解甚深的缘故,我谈及这个观点。更因为,人类社会的变化,君臣父子之彼此在场,早已变为自由、平等的人之间的在场了。此前,人们盼望的是一代仁君、一代贤臣,而如今我们盼望的是千万普通工人、农民、官员、商人的仁。这些真的是遥远的事情吗?是高不可及的事情吗?也许是淘宝卖家的信诺、诚实,也许是被踩脚的一声道歉和谅解,也许是公务人员的用心履职罢了。仁之为学,仁之为物,哪里遥远呢?

所以,真正推动中国哲学的动作,未必是对程、朱、陆、王们的研究,而是一个普通人上班或接孩子路上的感恩和善良罢了。读经,何必一定要去做学问,能多一些善良和感恩,对工作更添忠心和热爱,即是读经的大功劳。积小成大,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文明的社会氛围——爱国、仁义。

相关文章

  • 人人都可以学哲学,用哲学,然后呢?

    印象中,哲学是冷门中偏僻的学问,从来只属于少数“怪异”的人群。这群人的群相是不甚入时,不通世故,沉默中暗藏着别人不...

  • 学哲学用哲学

    对于吃公家饭的同志,参加工作时可能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工作上思想上的困境和疑惑,如果不懂得如何正确的去解决,就会走向...

  • 学哲学,用哲学

    说起哲学,好多人第一感觉是比较虚,认为哲学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离现实生活很远。其实,这门学问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只是...

  • 学哲学用哲学

    主要予盾 合作社当前一个时期要解决主要予盾是红薯好看的问题 全面看问题 次小薯的销售现在有点困难,头一次的小薯销售...

  • 学哲学用哲学

    主要予盾 合作社当前一个时期要解决主要予盾是红薯好看的问题 全面看问题 次小薯的销售现在有点困难,头一次的小薯销售...

  • 阅读挑战第一阶段书单

    1. 学哲学用哲学(上) 2. 学哲学用哲学(下) 3. 家 4. 童年 5. 朝花夕拾 6. 子夜 7. 假如给...

  • 人的生命就是一部不朽史

    最近研究哲学,还没研究透彻,仅仅可以做为了解吧,我在想,如果把哲学这门课程推广的更为广泛,人人都学哲学,讲哲学,是...

  • 哲学思维小工具(一)

    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哲学源自生活,人人都可以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我们可以把哲学能力想象成一种工具,一种帮助我们思考...

  • 哲学思维小工具(二)

    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哲学源自生活,人人都可以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我们可以把哲学能力想象成一种工具,一种帮助我们思考...

  • 读《学哲学,用哲学》有感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唯物辩证主义中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一个循环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人都可以学哲学,用哲学,然后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ms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