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原文直解
乡人有父子讼狱,请诉于先生。侍者欲阻之,先生听之。言不终辞,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
柴鸣治入,问曰:“先生何言,致伊感悔之速?”
先生曰:“我言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是世间大慈的父。”
鸣治愕然,请问。
先生曰:“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只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今何不曾豫悦我?不知自心已为后妻所移了,尚谓自家能慈,所以愈不能慈。舜只思父提孩我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只是我不能尽孝,日思所以不能尽孝处,所以愈能孝。及至瞽瞍底豫时,又不过复得此心原慈的本体。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大孝的子,瞽叟亦做成个慈父。”
【直解】乡里有父子俩来打官司,请先生裁断。侍从想要阻拦他们,先生接待了他们。先生给他们还没讲完,他们父子就相互拥抱恸哭而去。
柴鸣治进来,问:“先生给他们说什么了,使他们这么快就悔悟了?”
先生说:“我给他们讲舜是世间大不孝之子,瞽叟是世间大慈爱之父。”
鸣治惊讶了,请先生详细解释。
先生说:“舜常常自以为自己大不孝,所以才能尽孝;瞽叟常常自以为自己大慈爱,所以不能慈爱。瞽叟只记得舜是他一手抚养大的,如今为何不让我高兴?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被后妻给改变了,尚且说自己能慈爱,所以越不能慈爱。舜只想着父亲在我小时候如何关爱我,今天不爱我,只是因为我不能尽孝,每天思考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尽孝,所以越发孝敬。到瞽叟高兴的时候,又不过是恢复了此心原本慈爱之本体。所以后世称颂舜是个古今大孝之子,瞽叟也就成了一个慈父。”
笔记
父亲都有慈爱之心,子女都有孝敬之心,不过有时候会被利益、情绪所蒙蔽,只要善于激发,他们会恢复心中的善。
舜自认为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自认为是世间大慈的父。人们之间的纠纷往往源于以自我为中心,自认为自己慈爱、友善,只记得自己对别人的好,不记得自己对别人的坏。如果能像舜一样,看自己的不足,感恩他人的付出,就可能成就父慈子孝、夫妇亲爱、朋友有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