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然后,她像是要用言语提醒似地说道:“人生只有一次。” 接着又说:“就算过得不快乐或悲伤,人生也无法重新来过,是吧?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懂吗?”语毕,峰静静地闭上眼睛,“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还是得继续活下去。” 她说,纵然亲人让她痛不欲生,或是生下来是畸形,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因为,珍贵的人生只有一次。
“我祖母领悟到了。” “领悟到什么?” “接受啊。” 接受这两个字发自她水桶般的身躯,沁入我的心脾,“我祖母似乎意识到,既然只能活一次,只好全盘接受。”
——《奥杜邦的祈祷》
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这几日过得如梦似幻。晨起懒读书,日晚倦倚床,吃了睡睡了吃,整日看电视。
看到自然困,睡。好让自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想,去愁。
我是害怕的。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新的环境,新的同事,新的任务,不知能否适应,是否游刃有余。
我也害怕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因为要开始工作,开始赚钱,开始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开始独立。
我不想那天到来。我不想接受自己马上要工作的现实。这次,不是实习,是来真的了。
将和我一同迈入工作岗位的好友Y:其实我想到以后工作肯定会很繁重,就有点心累,有点玩不动。
我们之前约定,趁这几天休息,虽然来不及出国,国内玩玩也好。毕竟,以后可能没机会了。
可惜,一想到现实,没心情,玩不动。
2.
在所有的拖延之战中,跟现实相对抗的战斗是最不可思议的。我们中有些人就不愿意接受事情的本来面目。我们无法容忍限制;我们无法容忍自己不能控制他人;我们也无法容忍没有人会来拯救我们。有时候人们会臆想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并以此作为生活的依据,他们把这样的臆想看成了现实。有些人就是无法接受自己必须面对的事实,而拖延就是他们跟现实的一场战斗。
——《拖延心理学》
虽然自己还不至于在上班这件大事上拖延,但借电视消愁还是有的。它能让我产生一种不知今夕是何日的错觉。似乎,离上班那天,还远着呢。似乎,现实离自己,也还远着呢。
可是,这些天的我,仍暴躁有余,耐心不足,甚不可爱。
克劳狄:自然界给了每一个人幸福的机会,人们都知道,却不知如何得到它。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整日对着电视哭笑毫无意义,这不是一种能让我幸福的生活方式。借此消愁,同借酒消愁般,于事无补,愁更愁。
与事实的抗争皆无用。
曾有一家伙深夜发来微信:怎么办,我们分手了。心好痛。我说你只能接受,还能怎么办。
像亦舒师太写的那样:她追上来,”丈夫变了心,应该怎么办?” 诺芹没好气,”杀死他,吃掉他的肉,骨头埋在后园里。” 对方怯怯地问:”有无更好方法?” ”有,请他走,再见珍重,不迭不送,然后振作地过生活。”
接受,然后振作地过生活。
3.
当你允许、接受、探究并尝试去管理你情绪的时候,这些情绪就不会再阻碍你采取行动。当你面对一个令人恐慌的任务的时候,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或许你需要有意识地做一个深呼吸,让自己确信,事实上你现在所面对的并不全然是一场灾难和浩劫;这样你就可以重新获得一种内心的平衡,好让自己可以真正地重新思考。
——《拖延心理学》
“反语处理”的研究告诉我们:当我们压抑一种自然现象,那种现象只会加强。
越是逃避现实,便越觉现实面目可憎。怀抱恐惧之心,则万事万物皆可怖。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逃避,你就输了。
哈佛幸福课中提到了非理性想法的三个陷阱来帮助我们正视现实,更正扭曲的想法。
其中一个陷阱是虚构。就是当我们无中生有的时候。
就像我有时候会胡乱猜测自己的新同事会不会不好相处,假设自己会遇到的种种困难。自己吓自己,更加不愿去上班了。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然后我们发现现实不过如此,然后我们才能有所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