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事甲终于敢于承认自己的问题了。
她开始尝试音乐网站评论里说出自己的情况,但发完之后又忍不住删了。
然后是微博,微信。
保持时间最长的是朋友圈,她没有立刻的后悔。
但是发完之后。仍然久久没有丝毫回复。
但是从身边的反馈来说,她发现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对于抑郁或者焦虑这件事情本身都有着很强烈的误解。
好像绝大多数的人对于承认和面对这件事情本身都比焦虑来得更加焦虑。
但是故事甲知道这绝不是单纯的问题积压或者简单的自己容易走极端而已。
但是面对这样完全突如其来影响她正常生活的东西。
她想要停止哭泣,或者自责,因为这样只会让她的情况变得更糟。
所以她知道如果要停止不停地埋怨她自己。
她需要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
即这样的东西和她想要的东西本身,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并且这样突然爆发的心理或者生理的问题,绝不是像感冒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而已。
她知道有一些东西在她不能言说的地方长期而深刻的折磨着她。
只是她终于想弄清这个东西的时候,她却突然发现。原来就连承认都这么费力。
故事甲在尝试发出一点微弱的信号之后,得到了几种截然不同的反馈。
首先的问题来自于家里,父母几乎一瞬间崩溃。
故事甲很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强忍着。
或者自己偷偷的改变。
但是她知道家庭是她必须要迈过去的一道坎,她并没有想要责怪任何人的意思。
只是她不想任由自己的情况继续下去。然后和家人的相处模式越来越糟。
或者换句说,她希望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挽留她日益分崩离析的家庭。
想通过她自己的改变,改变家人相互之间的处事关系。
或者说她并不应该有这么强的控制欲。但她希望自己的情绪能够得到积极的引导。
而这样的引导绝不是说我想要高兴,或者“你应该要高兴”,就突然可以立马不顾一切地高兴。
她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但她知道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
所以她情愿自己被认为很“自私”,她也不畏惧承认,这完全是自己出了问题。
而既然出了问题,就要知道问题出来哪里。
然后去承认它,再去解决它,直到战胜它。
所以故事甲突然莫名自信家人和自己有能够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然后,故事甲遇到的第二种反馈,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反馈是沉默
当故事甲尝试发了一条朋友圈,却没有任何的反馈。但是故事甲知道事实这完全就像“沉默的螺旋”
每个人对自己的沉默都有着自己认为正确而且合理的解释。或者当她们想说点什么的时候,又会思考会不会故事甲造成刺激,或者如果说得很自以为是别人会怎么看我,或者她们都没有反馈我还是不要反馈了。
甚至,这孩子怎么每天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她脑子怕是有病才会幻想自己成天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或者“呵,自己懒惰还要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
反正故事甲知道所有人因为这样各种各样的的可能性,所以就无休无止的沉默了下去。
但是故事甲想做这样一个打破沉默的人。虽然这样的行为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很幼稚。甚至会有人觉得故事甲没事找事。因为故事甲口口声声说着自己焦虑了,抑郁了。可是她看起来和任何正常人并没有任何的区别。
但故事甲想说真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这里,就像故事甲想起林奕含在婚礼演讲里所说的:当她因为自己的不舒服想要尝试给所有教授发讯息说自己不想参加期末考试因为感觉自己好像生病了。
可是当她说出来自己生了什么病之后教导主任怎么可能!你去哪里开的假证明!
而教导主任斩钉截铁地理由是因为他认为当时的林奕含看起来和普通人完全无异。
所以当林奕含在婚礼演讲上说那时候她突然想问:难道这个社会对于抑郁症或者焦虑症的认知就是神经病吗?
或者说只有她们衣衫褴褛口齿不清的现在众人面前才符合世人对于抑郁症或者焦虑症的预期吗?
只是故事甲不想科普关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东西。
她只是想说抑郁也可以分为焦虑伴抑郁,或者抑郁伴焦虑。
故事甲第一次测试报告上说,抑郁易感人群
包括压力大的白领、单身群体、女性……
它不等于抑郁情绪或者玻璃心。
因为不管你想不想,它就突然出现在哪里。
所以故事甲不想却强迫自己感知来自外部世界或者自我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给自己造成的压力。
她干脆屏蔽了能让她产生压力的事实。
只是她仍然忍不住想要发声,虽然感觉就像很多人为了“米兔”而发生的虚弱和无力。
但是她想要更多愿意了解的人去了解这样一个事实。
同时她也感受自己收到的第三种反馈。平等尊重的支持和信任。
她感谢自己能够交到一群这样的积极而可爱的朋友。
能和自己一起去应对或者毫不避讳。
所以故事甲才能够有勇气承认这些东西。
只是她暂时仍然没有办法突破自己。
还是怕自己真的会抑郁。或者说她连见医生这件事情本身都充满了畏惧。
但是她仍然没有回避自己的问题。因为问诊医生给出的建议。
她去CCBT选择了‘焦虑’“抑郁”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因为她的问诊结果显示“重度焦虑”还有差一分到达“重度抑郁”的“中度抑郁”。
故事甲知道这样的一分源自哪里,因为她一直在不停地剖析自己。或者说,连她这一几乎不能停止的行为,也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但她就是完全没有办法停下来。
所以她找来了CBT疗法的相关书籍。
并且尝试开始第一步制订自己的目标并且制订详细的施行计划。
因为她知道她的能够努力时间不多了,她必须自己采取更为积极而主动的方式。主动尝试去改变。
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和考研毫不冲突。
她同样也需要按照清单完成计划,进行必要的有氧运动。克服自己的完全不自律,并且尝试自己一直不好尝试的东西。
只是在她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她必须要学会高效,和掌握自己的节奏和保持自己的步调。
她只有立刻强制自己行动起来才能平衡她目前的学习和生活。
只是故事甲希望自己不要对结果过于看中,但有能够完成不可能任务的决心,并付出对等的行动。
因为选择考研也是她给自己制订的康复计划的一种。
就像如果能因为自己的异常或者不同能满满的读懂心理,了解焦虑。
这也能算一种很是不错的收获。
所以她列下了,自己想要改变的东西。虽然尝试行动很困难,改变思维更困难。但她不想留这样继续下去。
她想做点超出她预期和突破她给自己圈定的稳固的牢笼的东西。
只是这一次她想不再去纠结结果。而是直接行动。
就像她可以毫不费力的一口气写下三千多字。
她相信这些都不是没用的东西或者是毫无关联乱七八糟的尝试。
她一定可以摆脱这个让她像脱水的金鱼一样的东西。
就像虽然她写到这里不敢接起也不敢挂掉莱珀妮专柜的电话。
她忘了多久没有在意过自己,给自己的脸一些力所能及的补给。
但是她尝试喝了一点水。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一点。
并且写在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改变的东西。
问题:你最想改变什么?短期 中期 长期自身方面
回答:
1.短期:缓解所有焦虑抑郁症状,缓解头痛,失眠,减轻负面情绪,减少考研阻力或者说希望能够考研成功
2.中期:希望和家人关系能够改善,能够逐渐改变自身的很多问题,比如:焦虑,恐惧,拖沓,害羞,抑郁,愤怒,偏激,强迫,社交障碍,沮丧,低落,逃避,孤立,妄自菲薄等
3.长期:希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想法。
(1)重塑自己对待问题的看法,或者重塑自己的思维习惯。
(2)克服思维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再恐惧,摆脱负面情绪,朝着想要的自己迈进。
(3)和家人朋友永远比较稳定和谐的关系,摆脱伤害,不畏惧婚姻。
(4)能够真正的做好自己,并且可以毫不犹疑去做自己想做或者应该做的事情。
(5)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塑造自己。
问题:工作方面
回答:
1.能够取得至少研究生文凭,并且克服恐惧,拖沓,和焦虑。
2.能够主动争取自己应得的东西,不妄自菲薄,同时能够尽量客观准确评估自己,并且希望更加具有团队意识。
3.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东西。
4.克服社交恐惧和沟通或者表达障碍,克服莫名其妙的害羞情绪。
5.高效(工作时收起莫名其妙的想法)
6.果断,敏捷,有决心,毅力,行动力和判断力。
问题:人际关系/合作关系方面
回答:
1.克服社交和恐惧
2.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3.能够主动与人建立联系
4.进取但不忘协作
5.有自己的稳固的社交圈和值得信赖可以相互包容共同成长的朋友
6.克服对异性的恐惧与偏见
7.主动连接和打造自己的社群
8.真诚,友善,值得信任,高效,创意,包容,积极
问题:家庭生活方面
回答:
1.缓和家人的矛盾与关系
2.原谅无法原谅的东西
3.尝试接受自己的感情
4.不畏惧另一个人的靠近
5.希望摆脱对家庭的恐惧
6.不排斥拥有自己的家庭
7.学会理解,并且主动承担责任
8.能够接受未来可能有伴侣并且不排斥他也可能有父母的事实
9.尽量学会处理家庭关系
10.转变自己对家庭的误解和看法
11.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或者成家立业对于自我实现的关系
12.对以后可能会有的伴侣不苛求,希望能够找到一起生活同时保有自己的相处方式
13.没有伴侣一个人也不用太焦虑
14.学会平衡,真诚去爱。在工作和自我追寻之外保持和家庭亲密稳固的关系
15.善待家人,抑制愤怒
16.不能改变他人,可以改变自己
问题:身体状况/形象方面
回答:
身体状况
1.保持健康
2.不畏惧排斥运动
3.多喝水
4.气血调理
5.合理饮食搭配
6.定期体检
7.形体塑造(维持体型)
8.爱护眼睛
形象:
1.做好护肤保养和防晒
2.保持清爽和整洁
3.继续断舍离
4.偶尔尝试化妆
5.多看书
6.气质
7.自信
8.阳光
9.积极
10.干练
11.说服力
问题:健康/安乐方面
1.保护眼睛
2.保护脊柱(腰椎)
3.保持运动,减少(感冒/生病)时间
4.焦虑-抑郁症状完全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