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我的国学日常》的文章,颇受好评,好多朋友都羡慕我能够将工作和兴趣融为一体。
该文发布后较多朋友和我联系,希望能够和我一样从事国学文化工作,觉得这类工作非常有意义甚至很体面。
事相总有阴阳两面,作为一个企业里的国学工作者我深知其中的艰辛。为了不误人子弟,特撰此文。若看过后的朋友依旧愿意从事国学文化工作,我会非常欣慰。
首先,国学文化工作不是荣达之路!
历来大师大学者的风光往往是后人给予的,学者在世时的风光很多也是精神层面的而非物质。
想赚钱,建议学一门技艺,不必诸子百家都去研读。想社交,建议泛泛地学一些便罢,有谈资即可。真正文化事业不仅要兴趣和物质做基础,还要能忍耐寂寞与枯燥,乃至不解与不公。
所以请慎重。
其次,企业中真正爱国学的人少之又少。
企业中除了极个别真正有国学修养的人之外,提倡国学的一般是企业的老总。而他们之所以提倡国学,要么是为了迎合如今国家提倡国学的风气,要么是功成名就之后的附庸风雅。
琴棋书画茶花香、吐纳养生或者是奇门玄学一般是这类领导最喜欢,但是她们不会真心去研究、实践国学的精神。国学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玩物,国学工作者在企业里只是一种“艺人”。
再次,国学讲师往往要投其所好地讲一些“流行课程”。
国学的主流应该是中国文化及其思想,但是这类课程在学术机构容易开设,但是企业中却没有几个人愿意聆听。
现在企业对国学讲师的要求一般都是两个字“落地”,能够给企业员工的工作或生活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文化”二字本来就是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又怎么可能立竿见影呢。
所以现在面对企业的国学讲师一般很少讲真正的文化类课程,而是讲三类课程:
第一类是看相、算命、风水、气功吐纳等学说。
这类讲师一般烘托《易经》,然后大谈特谈玄学术法,这类讲师往往最受企业老板或政府官员的欢迎。
佛家不提倡占卜,《易经》也说“善易者不占”,究其原因就是前人希望后人通过积功累德来趋吉避凶,而不是着眼于一些玄而又玄的方术。
第二类是着眼于工作和生活的讲座。
例如从经典中寻章摘句,将其中的意思与具体管理、竞争、营销、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结合在一起。
应该说这类讲座有些还是非常值得聆听的,毕竟古圣先贤的智慧还是希望能指导实际。但是有些讲师为了甲方的需要而过于比附、牵强,对经典的解释过于随意。
第三类是那些鸡汤型的讲座。
国学中自然不乏鼓舞人心的阳刚正气,但是很多讲师为了所谓的“落地”,为了在几小时内给学员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将国学讲解成心灵鸡汤。
鸡汤容易上瘾,导致一些学员将国学当作“强心剂”,而不是长时间地体悟国学,转变气质。
最后,国学讲师“为五斗米折腰”。
真正的读书人往往是重视气节的,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但是国学讲师的择业面并不广,为了生计不得已要讨好老板,贩卖国学,这其实是很多真正爱国学的讲师所心痛的。
因为企业需要,所以不得已去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占卜问卦面相风水;
因为企业需要,所以不得已陪老板出入烟酒斗闹之地;
因为企业需要,所以不得已要写一篇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或写一篇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洞文章;
因为企业需要,所以不得已要把自己打扮成神秘莫测的大师或是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
因为企业需要,所以不得已称斤论两地贩卖自己的国学课程;
因为企业需要,所以不得已还要学习一些沟通、情绪、礼仪、性格工具等通用课程;
……
有一些高僧并不建议一些信徒剃度出家,因为出家后你就是代表佛说法,一言一行都是代表着佛法的形象,出家后的艰辛也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忍受,稍有差池果报非常严重。
笔者也建议所有朋友,可以把国学作为自己个人的爱好和信仰,但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不要轻易地把国学文化作为唯一的职业。
网友评论
我之前确实有想法向你一样从事国学方面的工作,但后来还是打消了此念头,我始终记得胡适大概讲过,一个人总得有个爱好,最好还得有门手艺,手艺用来挣钱吃饭。这样,既不影响爱好,又能在工作中精神有所寄托,不至于觉得非常煎熬。
文化我确实喜欢,但若之后我真靠它吃饭,我恐怕就不如现在喜爱它,喜爱得那么纯粹,而假若我的爱好能对我的职业有所帮助,我将会非常欣慰。
感谢分享
国学的话,路途太遥远了,如果不能成为学术权威,基本就是野狐禅。而简书不是一个发表学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