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种现象
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的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他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这种现象完成的结果是:
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应当努力做到是知识既是最终目的也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
二 为了达到目的,实际中应该如何去做?
让孩子们借助词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极其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可以通过带领孩子们去大自然的做法实现。
三 另一种现象:
儿童对教师的话抱着冷漠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知识的火花。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
四 要使知识活起来,这条建议实质上在说这样一个问题:把以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
怎样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呢?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以及各种联系,这就意味着解决疑问。
挑选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不懂的,不清楚的东西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
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
找到这些交集点,并且合理地利用好,是一种智慧,愿我们都能边行边思,获取这种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