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糖
01
与简书结缘,还得从一只蝙蝠说起,从疫情期间到现在,在简书日更走过了220天。
我现在已经勉强走过新手期。像是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和七年级比,已经熟悉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九年级比又没有升学任务,乐得逍遥自在。
真的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多少人看,就不必有那些名家负累,少了许多偶像包袱。偶尔有编辑看上某篇文章,也向专题投投稿。
最大的收获是,有了较固定的日更朋友圈。不管写什么主题都有朋友聊上两句,生活嘛,大家应该差不多的。我主要写的都是陪读生活,偶尔有些读书感悟,要么就是一些吐槽。
自娱自乐的很嗨。
闲暇之余,我也不请自来的去简村中的一些院落小坐。
02
最常去的是天天的小院,天天是一位口腔科医生,也是一位青春仍在的中年少女。在医院我看见“口腔科”这三个字都要抖一抖的,那齿轮修的不是牙齿,是灵魂。天天的美食拉近了我和口腔科医生之间的距离。
口腔科医生也有高三家长,儿子在家时使出满身解数,恨不能来个满汉全席,儿子走了,老两口就吃糠咽菜,重拾减肥大业。最让我感叹的是她的每篇游记都写得那么走心,还要配上自己的照片,有图有真相,美得坦坦荡荡。那蓬勃的青春活力隔着屏幕都能向我扑来。同是高三家长经常互相劝慰着走过这段时光。
还有娟子的小树林,也是一个高三家长的心灵栖息地。我每天打开她的文章,总要先盯着“离高考还有多少天”这张图片,心惊肉跳一会儿,然后再回到她的生活,听她扯朋友,老公,孩子,还有走失了的一条小狗。看,高三了,生活也得继续呀。她的小树林高朋满座,文章有老公、女儿、朋友的加持,内容五花八门,情节妙趣横生,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去。
文友立香是作协专业人士。她刚刚成功上岸了,儿子走进清华大学。她的文章多以游记为主,走过的山川河流在她的笔下顾盼生姿,鲜活起来。
这三年甚少出门,故而对游记,特别感兴趣。立香文中屡次提到和兄长一起出游,我当时还很纳闷,怎么不和老公一块出去玩呢?反倒让哥哥一起去玩。这哥哥也太宠妹妹了吧!后来才明白,这个兄长就是她对老公的爱称,这把狗粮吃的,猝不及防啊!
03
这样的朋友还有好多,大家的文章看的多了,对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来了兴趣。
比如说现在的秋季,大家从初秋写起,让人感受到秋愈走愈深,大自然发生的美妙变化。原来我对秋天的感觉,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阴郁,是满地落叶的枯萎像,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伤感。
“风轻轻吹,念缓缓生,思绪缠绵悠长光影点点疏落,秋天最是适合怀念,深沉浓郁,都是光阴的深情。”这是锦绣绣秋天里的唱晚。
“秋天的山,就像一个中年,丰富多彩,沧桑而静美。”这是鲁小南眼里的秋天。
“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阿潘所谓秋的意味。
“连成片或高或低的树木,在秋意的晕染下,墨绿,浅黄,暗红交织层叠,像一幅幅写意画。”这是我在朋友们的影响下,重新揣摩独属秋天的美。
因为你们,我爱上了秋天。
把这些好的文章收集到我的秋之专题。仔细品读,记忆。去感受“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究竟胜在哪里。
04
我也时常去愚人林老师的小菜园观摩。他称自己的简书作品集为小菜园,其实我们在其中漫步时,分明感到是一所庄园,牌匾上赫然写着“故乡之恋”。
云淡老师说,喜欢文字的人都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很佩服林老师作品围绕乡愁这一主题,能写出那么多的角度和心情。而且虽然一样是思乡,情感各有微妙的不同,他是一个很善于观察和想象的人吧。
在看到“乡情征文”这个主题时,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林老师,他写了一篇《甜甜的汤圆,浓浓的乡愁》。由眼前的一碗汤圆,想到老家的汤圆,儿时母亲煮的汤圆,想起母亲,想到回不去的故乡。记忆中的时光,日久渐生的淡淡乡愁,在汤圆的浮浮沉沉和甜美与清淡的口味中一一展现。
现在我相信了任何一个主题交给他,他都能写出动人的乡愁。
05
每天必去的另一座庄园,当然就是蒋老师的小岛。我曾在岛上留言,“如果哪天蒋老师没有日更,我就也停下歇歇。”
目前来看,200多天过去了,一天也没有!
蒋老师的创作激情让我敬佩,他的勤奋更是令我汗颜,他的坚定目标也让我震撼,写一部关于乡村改革开放的小说,给那些轰轰烈烈的过往一个交代。
小说每天要写4000~6000个字。同时还有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一天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他还要管理工厂做其他一些事务,这是怎样的效率啊!
蒋老师已出版了那么多作品,还有新的目标,还在一年年写下去。
正是因为蒋老师的带动,也让我有写小说的欲望,有了向前走的动力。只是现在水平还不到,先这样日更练下去吧。
如蒋老师说的那样:“人,一直有成长的空间的。”
希望自己早点渡过这个平台期,也能像那些大侠们一样随心所欲,妙笔生花,我的手能写出我的心声。
日更,有了新的动力。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