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的高级玩法就是让你的文案看起来不像广告。
广告文案人大多已经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没有一个消费者会喜欢看广告。具体原因我在之前的文章《读了8本书后我总结出了用户不喜欢广告的4个原因》里解释过了。
但总会存在一些这样的文案让读者读完后都没意识到这是一则广告,即使意识到了就已经掉入了他的营销陷阱,同时还忍不住为他的高明之处拍腿称赞,这就是典型的你都被他卖了还乐呵呵为他数钱呢!
即然大众在心理层面对于广告就是拒绝的,那么如何让他们掉进文案人设计的“陷阱”里,心甘情愿地去阅读并且传播你的广告文案呢?下文将与大家分享3种高级的广告文案,希望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
一、商家互撕
大家基本上都有在大街上围观别人打架或对骂的经历,甚至有时还非常享受这种感觉,心理学上将这种行为称为“旁观者效应”,通俗点理解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同样,如果网上掀起了一股互撕的事件,会迅速吸引众多的吃瓜群众围观,并且他们还会转发评论,并以此为乐,很快就会成为全民热点事件。很多商家都非常善于利用人们的这一行为特征进行营销。比如之前我在文章里提到的去啊、去哪儿以及驴妈妈的互撕案例:
提到互撕,就不得不提电商每到双十一的广告大战,长久以来都是吃瓜群众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苏宁率先对天猫发炮,广告内容直指阿里历来为消费者和行业诟病的价格虚高、快递慢、平台售假、卖家管理不当、促销玩噱头、刷单数据等诸多问题。接着天猫对此问题一一回应,针对性与趣味性十足,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
除了电商,汽车界也不安宁,首先是jeep以山丘体率先发难:
接着大众、奔驰、宝马接连反击:
接着,奥迪、雪佛兰也纷纷前来凑热闹:
这样的例子还举不胜举,由于互联网时代人们之间的通信越来越便捷,为这样的互掐提供的条件,在一方出拳后,另一方可以在网上立马做出回击,这就更增强了趣味性,大家在网上就可以免费欣赏一场对骂,何乐而不为呢?
之前说了,互联网时代的文案尤其需要文案人格化,需要彰显自己的态度。骂人,也是一种态度。
二、与读者互动
相比于上文提到的互撕,还有一种更高级的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文案设计巧妙的话,甚至看不出这是广告,而且效果会更好。如乔治路易斯为非凡豆荚设计的广告:
如果你所在的商店没有非凡豆荚卖,那么就在他的货架上搞点破坏。
这完全是一个恶作剧类的小把戏,但是正好吻合了人们喜欢恶作剧的这一心理,大家像小时候搞破坏一样相应广告里的号召,并且自得其乐。人们在搞破坏的时候自然会去想:非凡豆荚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接着就会主动去查资料,去了解。而那些商家为了防止被搞破坏自然会在货架上摆上更多的这种商品。结果,非凡豆荚一炮而红。
还有谷歌曾做过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广告,首先是一个小女孩给谷歌写的一封信:
亲爱的谷歌工人:你可以在我爸爸上班的时候,给他放一天假吗?比如让他在周三休息一天。因为我爸爸每周只能在周六休息一天。
凯蒂附:那天是爸爸的生日
再附:现在是夏天(暑假)
很快,凯蒂爸爸的上司丹尼尔·席普蓝克夫给她回复了一封正式的信件:
亲爱的凯蒂:
感谢你的来信和你提出的要求。你的父亲在工作上一直很努力,他为谷歌和全世界千千万万人设计出了很多漂亮的、令人欣喜的东西。鉴于他的生日已快到来,以及我们也意识到了在夏天挑个周三休息一下的重要性,我们决定让他在7月的第一周休假一个星期。
祝好!
这两封信一经曝光,立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转载,无论是媒体还是普通网友,都在主动进行传播。据统计,当时Google搜索到的相关记录超过7500万条。
但是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是一则宣传谷歌的广告文案?即使意识到了,我相信大家也愿意为这样的广告买单,由此可见,在文案里住个人是多么重要,毕竟,有人才有情感。有谁会忍心拒绝一个爱爸爸的小女孩呢?
上面两则案例与第一种互撕的情况是不是又高明了一些?没有无底线的商家互损,与读者进行一些有趣的、温馨的互动会让我们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文案的技巧与情感的把握方面,我们还是更多地要向老外学习。
三、新闻类的广告
新闻类的广告,顾名思义就是让你的广告看起来像新闻,不要一眼就让你的读者辨别出那就是一条广告。这就需要我们把自己的广告信息很巧妙的进行隐藏。说到这里,敏感的读者发现了:这不就是在写软文吗?
对!我们就是要从软文的写作手法里学习一些高级的文案技巧。还是先举一个广告狂人乔治路易斯为一场拳击赛策划的广告,他首先在体育版面等了一则消息:
亲爱的泰格: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我有资格和你争夺中量级拳王锦标赛的原因:在我们最近一次交锋中,我曾经打败过你!
乔伊阿彻敬上
这则消息在报纸上一经刊登,立马引起了轰动,整个城市都在讨论这场拳击赛。经过后来一系列火上浇油的对话,将这场拳击赛炒到了沸腾的地步。结果,作者都只能买黄牛票来观看这场比赛。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则广告。试想一下,如果把这则广告换成:
xxx时间于xxx地点会进行一场中量级的拳王争霸赛,绝对值得你观看。
还会取得那样疯狂的效果吗?广告不一定非得出现在广告版面,它可以以任何形式出现在报纸的任何的地方,关键是你希望它能取得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说到软文,史玉柱如果称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
史玉柱对脑白金软文文案的策划、软文刊登对象、软文刊登方法等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按照他的标准:让人们意识不到这是广告,才是软文的最高境界。
当年史玉柱将十几名文案高手拉倒酒店房间封闭创作,但标准就是不能写的像广告,要像新闻稿,科普类的文章。写好之后决不能投放在广告版,而是投在新闻,健康,国际新闻等版面。于是这些版面就出现了以下这些文章:
《人类可以“长生不老”》
《两颗生物原子弹》
《不睡觉,人只能活5天》
《宇航员服用脑白金》
当一系列的广告软文打出来后,脑白金的名号已经打响了,但是这东西根本就买不到啊!而且民众心中的定位就是:这是宇航员才可以吃的高科技产品。
这时候,史玉柱才出来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一举大获成功。十几年前就已经对软文的把握如此精深,不得不令人佩服。
类似的还有咪蒙写的很多软文,在产品植入的时候也比较顺畅,不会像普通软文一样有一种被硬生生砸一下的感觉,大家有兴趣可以拜读一下。
所以,一篇新闻类的软文文案关键是要软,植入顺畅。最好让别人看不出这是广告,不要投放在广告版面,要让它看起来像一篇新闻或者普通的文章,而将你所要表达的信息巧妙地放入其中。这才是软文文案的高级玩法。当写完一篇软文文案时,让你周围的人读一读,如果他们问你这是什么产品的广告时,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
(各位看官,我每两天会更新一良心文案干货,欢迎大家关注我哦!)
网友评论
最后一类软文的核心:让人意识不到这是广告。
想麻烦请教下,您是怎么理解,或者定义这种“让人意识不到”的方法论呢?
是否可以理解为把产品的特色植入到某种人们感兴趣或者容易唤起共鸣的东西里?例如,文中提到的拳击比赛用挑战书(人们喜欢看热闹)脑白金用健康科普(老年人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