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作有好几首发表在《雨花》杂志上,比如《听自己的声音》、《抵达》等,还有散文《月》也在这一本杂志发表的,对一个诗人来说,有诗歌能够上《雨花》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更荣耀的一件事儿,我的诗集《日子与笋》是《雨花》杂志编辑王成祥作序的,他的序言题目就叫《听自己的声音》,摘要如下:
作为一个始终生活在乡镇工业第一线的勤勉而又努力的业务员,他的写作成果无疑是丰硕的。这些年来,他把从事本职业务之余的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写作上。这样的写作很辛苦。尤其在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里,一个业余写作者始终不渝地坚持这样一种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效果的耕耘,假如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想这大约是一种专业精神吧。记得跟朋友聊起过关于专业精神的话题。我认为:专业精神并不单纯发生在从事专业的人身上,相反,在某些专业人员身上,人们似乎看不到 所应具备的专业精神。比如专业棋手却热衷于打牌、娱乐,人们就很难把专业精神跟他联系起来,以致某些很有天分的棋手,因为自己的懈怠而虚掷青春岁月。其实,这样的人各行各业都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人比比皆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个人喟然不具备从事专业的条件,却以一种专业的精神在坚持他的追求,就显得尤其可贵了。
蒋坤元作为一个乡村的歌者,不仅充满激情,且有着一种虔诚的献身精神,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蒋坤元的声音动听与否,姑且不说,能有着“听自己的声音”的清醒意识,这一点就令人钦佩。至于“浪花后面是什么颜色/可能有些苍白/我们听过了/便是沉默。”(《听自己的声音》)。音准、音高等与声音质量相关的因素,对于一个歌手来说,显然是重要的,但唱“自己的声音”听“自己的声音”的自觉无疑更重要。
蒋坤元对自己的诗歌作品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自己的声音虽然不是最动听的声音,却是自己的声音。听自己的声音,是作者的追求,也是作者的质朴感人之处。

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高见,都是至理名言啊!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对诗歌也感兴趣,不妨也读一读王成祥著的《文字的家园》一书!我突然又想写诗了----我想听,我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