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大约生于636年初唐盛世,死于高宗末年,活了五十多岁。字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初授邓王府典签,后迁益州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隐居太白山。后服丹中毒,病势加重,足挛,一手又废。移居阳翟具茨山(今河南禹县)下,预为墓偃卧其中。武后屡聘贤士都不应召,后因病痛不堪,自沉颍水而死。
今有《幽忧子集》七卷。
卢照邻今存诗九十六首,以七言歌行最好。
《长安古意》是一首宫体诗,“古意”本就是宫体惯用的题目,但它却标志着宫体诗的转变。所谓宫体诗,是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这种宫体诗到了虞世南、上官仪手中越发萎靡不振了。
《长安古意》把宫体诗由宫廷带入市井,反映了长安的盛况;热烈的爱情追求,代替了艳情的描写: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这样的声音在盛唐算不得什么稀罕,在初唐的宫体诗中却是空前有力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长安生活的感受是新鲜而清醒的,不像一般宫体那样带着醉醺醺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一切。
诗人好像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在诗的末尾冷言冷语地对贵族加以讽刺:“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诗人指出只有寒士的读书生活才更有意义:“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这已不是宫体诗所能容纳的内容,而回到了左思《咏史》的主题上去了。这首诗的思想接近左思《咏史》其四。
卢照邻另有《咏史》四首也本于左思。七言歌行《行路难》写王侯公子的荒淫生活及其难以避免的衰败命运,讽刺的意味更明显些。
歌行以外,卢照邻的好诗不多,五律虽有二十首左右,但诗的形象不够鲜明。他因不到三十岁即染重病,所以晚年多悲苦之音,《五悲》《释疾文》《病梨树赋》都是当时的生活和心境的表现。
摘自《中国文学史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