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三年十一月(前207年),巨鹿战场。
宋义的战术,使章邯对楚军放松了戒备。这时候我们反过头来看宋义,他在安阳的举动,似乎是有意而为。如果这种论断成立,那么宋义就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将才。
章邯擅长夜袭。而夜袭这种战术尤为重要的,就是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宋义给他营造的正是这么一个机会。给他的是一个楚军疏于防范的假象。这种假象的建立,是麻痹敌人的一种方略,目的是利用敌方的麻痹,来达成自己的战略部署:施展奇袭或者利用对方的奇袭展开有目的,有准备的反击。
但可惜的是章邯没有发动袭击。宋义已亡。
章邯和宋义之间的对决没有展开,便宣告结束,从历史上来讲多少有点遗憾。我们也因此无法确切知道,宋义当时的想法究竟如何?他是在施展谋略,以求突然一击?还是确如上文所说,心中恐惧,刻意躲避?
但无论如何,宋义都为项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秦军对楚军在戒备上的放松。
这其实是巨鹿之战的第一个拐点。是项羽取胜的第一条因素。
第二条因素则是黄河天险。在战争未起之前,这其实是双方都赖以依仗的条件。同时也是双方的一个软肋。项羽很好的利用了黄河天险,让黄河成了他取胜的一个关键。而章邯则过多的迷信黄河,最终被项羽打开缺口,成了他的一个噩梦。
战争中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优势。优劣的转换其实往往就是一念之间。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统帅,如何进行优劣的转化,让不利的因素向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是个艺术,更是一个技术。
项羽在战争中是个天才,深通这么面的艺术,虽然政治上他远不如刘邦。
分析完巨鹿之战的两个前决条件,我们不妨看看双方的作战过程。
先看双方的作战序列:
秦 军:
统 帅 少 府 章 邯
副统帅 裨 将 王 离
将 领 长 史 司马欣
都 尉 董 翳
苏 角
涉 间
总兵力 25万——30万人
楚 军:
统 帅 上将军 项 羽
将 领 末 将 范 增
司 马 桓 楚
当阳君 英 布
蒲将军 待 考
总兵力 约10万人
赵 军:
统 帅 赵 王 赵 歇
将 领 丞 相 张 耳
大将军 陈 余
张 黡
陈 泽
总兵力 数万人
其他外围救赵部队:
齐 国:脱离田荣束缚的田都
齐王建之孙田安
燕 国:臧荼
魏 国:统帅不详
总兵力:数万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很清晰的看出双方,从兵力部署上好像没有多大差距。其实不然,为什么呢?
一:秦国是新胜之军。携新胜之态势面对仓促组织的援赵军,双方在心理的比对上有很大的差距。一场战争的胜利有很多时候往往是双方心理的变化,导致的结果。这种因素在战争中的制约作用,我们叫做“士气”。在中国古代战争里,由“士气”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例子,举不胜举。后面的垓下之战心理的转换,就是导致项羽彼役兵败的一个因素,我们以后再说。
二:秦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军队组建结构合理。而援赵军则组织散乱,没有统一的指挥。各部队之间更是心怀鬼胎,各有各的小算盘。以这样的部队去对抗秦军,无疑以卵击石。双方这种对阵的态势,和秦统前战国时期的兵乱有些相像。作为秦军来讲,打这种临时结合在一起的多国部队,他们多少有点心得。
三:相对于楚军来讲,秦军的后勤补给较好,建立了直达棘原到巨鹿的运粮甬道。
从以上分析看,援赵军取胜的可能性接近于零。来援的部队虽然很多,但真正能够供项羽调度的还是他握在手里的项氏王牌。
项羽深知这一点,但这支部队该怎样去用?士气方面的不足该怎样激发?兵力方面的不足又该怎样解决?
这些问题,作为现代战争来讲,解决起来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项羽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蓝本。是什么呢?我们回头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