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得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也称不上好读书的虚名,只是喜欢读。打上初二开始,算是开始正式知道“读书”这回事,之前是从来不喜欢的。我记得自己的同桌很喜欢读书,家里也很多书,很是佩服他的才学,每每于下课时节,总免不了央求他讲些有趣的东西,什么二十八星宿啦,八卦六十四卦啦,我是听得云里雾里,用现在的话来说“不明觉厉”。可能是多少受他的影响吧,我也渐渐读起来,而且吧,专门捡同年龄段的人不喜欢读的去读,这样的话,可以或多或少在众人面前显摆一把。日久天长,想不到这个“不好的动机”,竟使我养成了习惯,每天不看两眼,难以入眠。
以前呢,刚开始喜欢看故事性,算是每个小孩都一样吧。现在越来越喜欢看一些史书,或者《孟子》之类,算是讲大道理的吧。人嘛,总会有点脾气,听别人讲道理多了,难免也心生厌恶,书一扔,去你的,不懂这些,我照样活得自在。可是,过不多久,又想起来了,等我拿起来的时候,感觉有点愧对文字,实在是罪过罪过。尤其是读史书,像咱们的《二十四史》,更是很容易无趣无聊。本身文言文嘛,很是凝练,高度概括,几个字,一个画面就有了,要是自己不去想象,看不了多久,自己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可是,心中又喜欢,这尴尬的境地让我倒是犯难了。
不过,最近,我却发现了一个好办法。我也是无意之间做到的,现在细想来,真是妙不可言!有一次,我在看老版的《三国演义》,看刘关张的交情,我就在想,正史里面,他们真就情同兄弟吗?正好自己电脑上有PDF版的《二十四史》,就随手点开查了《三国志》,一边看着一边想这些事有记载,那些事好像没有记载;有些事是电视剧里面的演绎,有些事正史里有电视剧里面却不曾提及。看着看着,顿时觉得妙趣横生,电视剧看了一半,《蜀国卷》也看了一半多,而且很多东西自己在对比过程中记得很清楚,自己也着实惊讶了一把,从来没有这样快乐地、迅速地看过,有意思,很有意思。
打那以后,我如果想看哪朝的史书了,我就去找相关的电视剧,一边看着电视剧,一边对比着看书,乐此不疲,怡然自得,心里面美滋滋的。到现在,也还是这样。
有时候静下来想想,古人们的性子,也是真好,倒是耐得住看《大学》《中庸》。我呢,看《大学》的时候,每晚上看一两段,或者一小节,愣是看了半年才算看完,心中倒有几分佩服我们的古人们。从我自身来说呢,我挺同情他们的。为什么呢?你看,我吧看不进去书,我就找些影像的东西,对比着看,可他们那个时候咋办呢?难不成去戏园子里去听着戏,同时,不停地翻书查看?于是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与以往任何时候比,现在都是最好的时代。且不管别人咋看,我自个儿倒是深有体会。
我喜欢看老舍的东西,尤其是他的小品文,写得自然随性,语言诙谐幽默成熟,让人读来很是轻松,算是给高压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丝丝减压之风。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自己怎么说,就怎么写。嗯嗯,确实,浑然天成,无论说什么,都跟拉家常似的。我也随了他的风格了,自己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写的时候也不痛苦,因为不用憋文字;至于,看到我的文字的人,看起来是什么感觉我就不知道了,再者说了,也没啥粉丝,自己也就图个自娱自乐,终究成不了大家风范。
舒先生的自然随性,估计是我看电视读书方法的助燃剂了,因为我放得开了,就能水到渠成一般形成一个自然的方法,也很适合自己,至于其中的乐趣,有兴趣的“同志们”,倒是不妨一试。
再来一句吧,总感觉没说完,也管不了什么文体行文规则了。这一句就是——我就是我,这就是我的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