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农民十二年(5)

作者: 米老爹 | 来源:发表于2017-08-19 08:02 被阅读206次
    既可人吃又可猪吃的红薯

    我当农民十二年目录  

             种自留地,悟出一个“奥秘”

    由于只顾抓革命斗斗斗,耽误了生产,所以产量下降了。产量下降,分配就有限。社员们吃不饱,就只有在自留地上想办法。

    那些年斗私批修,什么都是集体的。粮食(稻谷、黄豆)、食油(菜籽油、茶籽油)、猪肉(生产队养猪,私人不能养)等主要的食品都是由生产队生产,统一按人口和劳动力分配。只有蔬菜是允许私人种的,这种种蔬菜的地就叫自留地。

    后来“红太阳”毛主席发表了“最新最高指示”,要抓革命促生产。上面就放开私人养猪,提出“每户一猪,逐步达到每人一猪”的口号,因为“猪多肥多,肥多粮多”,要多打粮食支援亚非拉,支援世界革命。

    允许养猪了,而粮食又依然有限,这就需要种红薯、苋菜、萝卜、芥菜等既可以填人的肚子又可以当猪饲料的农作物了。于是大家都觉得原有的自留地太少了。

    红萝卜

    就有人在田头或山垅里开荒作为补充。后来有人越开越多,各处开垦的荒地加上原有的自留地达到了一亩多甚至接近两亩,家里养起了两头猪。这么一来就有人眼红了,偷偷去大队部检举揭发,于是多开荒地的人就因“损公肥私”“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在大会上斗私批修,阶级成分不好的就要挨斗争了。

    为了刹住“向资本主义发展”的“歪风”,也是为了公平,上面决定由生产队重新丈量自留地,规定每人只能有6厘,每户可以另加1分,这样3到4人的家庭就可以有3分左右的自留地了。“三分自留地”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我的邻居年善家是7口人,分得5分自留地。那时吃菜非常简单,一家人往往就是一个菜摆在桌中间;养一头猪,年善的老婆会利用出工休息时在田头地角扯猪草,所以他们家的自留地基本上够了。

    我家只有父亲、我和妹妹三个人分自留地。母亲是小学教师吃商品粮,哥哥先是留在学校串联闹革命,后来回乡在公社的拖拉机站做装卸工,他们都不能分自留地。所以,我们家只分得3分山垅地。

    地少,又要吃菜,还要种猪饲料,实在是捉襟见肘。

    好在我中学的生物老师课上得很好,不仅讲解仔细,而且常带着我们到学校的植物园做实验,我学到了不少种植知识。

    学以致用的时候到了。我要利用仅有的自留地获得最大的收益!

    种南瓜时,我会在移栽前上足阴沟里的淤泥和垃圾、猪粪等底肥;等到长开五六片叶的时候就打主岔,留三根分岔分别牵引向不同的方向,让它们充分享受阳光;每根分岔上打了两个雌花的花蕾时,就在第二个雌花前头隔五六片叶子处再次打岔,不让瓜蔓疯长抢夺了果实的养料。

    要让每一个小瓜的雌花都能坐果长成大南瓜,重要的是授粉。在雌花开花的早晨,出太阳前摘一朵雄花,撕掉花瓣,把布满花粉的柱头轻轻伸向雌花的花蕊,让花蕊粘上花粉,这就完成了人工授粉,小瓜就肯定能长成大瓜了。

    南瓜的雄花和雌花

    因此,我种的南瓜,一蔸会结6个瓜,而且每个都能长到十多斤。

    萝卜有长萝卜和圆萝卜。长萝卜不大,圆萝卜不长,产量都不高。我就在留种时把圆萝卜和长萝卜栽在一起,来年开花时就能互相传粉形成杂交。用这样的种子,能长成一种既有长萝卜长又有圆萝卜大的长圆萝卜。播种时我在每个穴只撒四五粒种子,在萝卜苗长出三四片叶时又及时间苗,视苗距留下1—2根,这样萝卜能就长得更大了。我记得收获时拔出的萝卜一个个像胖嘟嘟的棒槌,最大的竟有三斤半!

    年善的老婆每次见我自留地里生长得茂盛茁壮的蔬菜时,回家总是要唠叨他丈夫:“你一个土生土长的作田汉,还不如米东这个学生崽俚。看他种的自留地,长得多好!”

    年善就憨厚地笑笑:“他有文化,用的是科学知识。我哪里懂得科学的奥秘?”

    年善妈这时就往往不知是袒护他儿子还是夸我:“米东这个崽俚,带土财哩!”

    说到奥秘,其实我种自留地收成较好不是什么奥秘,只不过是用心些,加上运用了一点科学知识罢了。真正掌握了奥秘的,是我们上屋的敦绵。

    敦绵家是5口人,只分到4分自留地,可是他家也养了两头猪,而且有一头是母猪。母猪吃得多,下了猪仔还要吃粮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年善说,他们家底好,解放前是富农。

    可是我还是不解。解放前是富农,土改不是分了浮财吗?再说了,敦绵只是富农的儿子,即使他父亲留有一点家底,经过三年特殊困难时期,又经过现在的“割资本主义尾巴”,再有多少家底也留不下呀!

    在那几年吃“回供粮”的情况下,社员们都千方百计地在田头地角偷偷种点瓜菜,寄希望于“瓜菜代”。但是按规定,每户人家自留地以外只能种3蔸瓜(含丝瓜),10蔸豆角,超过了的都是“资本主义尾巴”,要毫不客气地“割”掉。他家自留地也不多,光靠他老婆和女儿扯猪草能多养出一头母猪?

    他家的奥秘终于在一个傍晚解开了。

    那天傍晚,我在晒埚垅里追一只野兔时追到一个废坟窟边,惊讶地发现坟窟里竟然茂盛地长着一蔸南瓜,仔细找找,结有好几只。我暗自琢磨,这种精明的事,只能是敦绵干的,别人没有这样的心计。

    一个南瓜有十多二十斤

    敦绵是个勤劳惯了的人,也好动脑筋。他见“割资本主义尾巴”割得厉害,就想尽办法利用土地了。我知道他曾趁夜晚偷偷在“破四旧”推倒的“大王殿”的石柱子底下的缝隙里种藠头,长出来后人们以为是野草,成功地瞒过了领导和工作队。

    第二天,我找个机会悄悄问敦绵是怎么想出坟窟里种瓜这个妙主意的。他立即慌张起来,要我千万保密,并允诺给我几个大南瓜。我郑重地点点头。因为我知道,这事若被工作队知道就惨了!他的家庭成分是富农,肯定会因此被斗得一塌糊涂。

    原来任何事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

    有一次,敦绵经过晒埚垅里的一个坟窟,见四周是高高的茅草,深陷的废窟中是一堆黄黑色的土。他立马主意就来了:在这里种上瓜都不用施肥了。他选了几处较隐蔽的废坟窟,偷偷种了些瓜籽。不久,瓜苗就出土了。慢慢地,瓜秧吸收了坟窟里丰富的有机养料,茁壮地成长起来,并且硕果累累了。

    我问:“尸水养大的瓜,你敢吃?”

    他一笑:“猪吃啊。其实,粪尿催大的菜哪个不吃?”

    我点点头。

    他说得太经典了!天然的肥料哪一种不是脏的?经过植物吸收转化,就都变干净了。我学过的生物知识用在自留地里,就转化成了丰收的蔬菜;敦绵的勤劳和精明,就转化成了自留地以外的累累硕果!

    人哪,首先是要勤劳,再就是要会动脑筋。勤劳加上动脑筋,就能在任何环境中生存下来,就能创造出奇迹!

    这,才是真正的奥秘。

    上一篇:我当农民十二年(4)

    下一篇:我当农民十二年(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岁月之平凡:高手大都在民间呀!年善、米老爹和敦绵,人物都特鲜明可爱😄👍
        岁月之平凡: @米老爹 写的种菜技术也好😄
        岁月之平凡: @米老爹 确实好😄
        米老爹:@大甲虫 谢谢 你的高评!
      • 扶青:尸水南瓜?听着有点吓人。当时的百姓整天琢磨的就是怎么能增加一些吃的东西。
        米老爹:@扶青 听着吓人,其实经过吸收转化,无所谓的,有吃的才是最重要的。
      • 小草_d5ad:经历丰富啊!👍
        米老爹:@小草_d5ad :pray:
        小草_d5ad: @米老爹 👍
        米老爹:@小草_d5ad 是啊。过来人。
      • 紫螳螂:劳动人民最聪明!"
        坟窟里丰富的有机肥料……" 吓死宝宝了
        米老爹:@紫螳螂 人逼到急处,顾不得了。
      • 黄传斌:只要用心,就丰富多彩👍
        米老爹:@黄传斌 :blush::blush:
      • 西瓜甜甜啦:那个时代的人真的都很聪明,都是被逼的
        米老爹:@西瓜甜甜99 对,被逼的。
      • 晏承林:红尘往事已作泥,
        人生在世有分离。
        别后翻愁愁更甚,
        重来约客客无期。
      • 等待弗兰克:特别有画面感
        米老爹:@桃花红河水胖 谢谢你的美评!
      • d92a0c54e74f:有意思的很
      • 孟可可渴:让我想起小时候去田里,每次都吃的饱饱的回家😊
        米老爹:@孟可可渴 你太幸福了!
      • 福二姨:这章写得特别好。
        很多时候,人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我们要学习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草,就就环境再艰苦,也要努力向着阳光,舒展身姿,让生活充满活力,让身心美好快乐。
        米老爹:@福二姨 你客气了!
        福二姨: @米老爹 读书真好。读到好书真有幸。生活有时难免憋屈。读晏老师这章,让我想起不久前读的扶青老师的一个短篇《景观树》,异曲同工,都写得极好,给我很深的感动,还有很大的鼓舞。谢谢两位老师😊
        米老爹:@福二姨 说得好!向着阳光,舒展身姿,让生活充满活力,让身心美好快乐!我们都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 孤独一刀:乡土气息!:+1::+1::+1:
        孤独一刀:@米老爹 :smile::smile::smile:
        米老爹:@孤独一刀 谢谢!
      • 虬田:劳动人民智慧
        米老爹:@虬田 对。聪明,精明。

      本文标题:我当农民十二年(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oz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