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课程感悟:
深入思考使人进步——《论语》第四讲感悟(云伴读45)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云伴读”的最后一天了,疫情期的十七天的陪伴,让我感觉到了温暖,更多的是感动。虽然讲解的老师都是教育界的大咖,但是都为听课的校长、老师着想,很多主讲老师都在课堂上为校长、老师们答疑解惑。
这个冬天因为疫情寒冷,这个冬天因为人心温暖。
下面我来说说何伟俊老师伴读的《论语》第四讲给我的体会。
这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能把想法说出来,就是更好的事情了。
从小到大我阅读了很多书籍,但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看书看个乐呵,看完之后并没有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就是知道有这个事情啊,然后高兴的事情就乐一乐,伤心的事情就难过一阵。
现在我依然有这个习惯,甚至常常看过的书也想不起来,还会回头再看,依然没有深入思考。今天跟着何伟俊老师,看到圣人孔子都在不断思考中进步,遇到山水景观都能悟到自己的道理,并把道理说了出来,这的确是很少的人能做到的事情。
虽然我只是个年轻的小老师,经历的事情比较少,思考的也不够全面,但是我觉得,只要有自己的思考收获就可能会多一些。
希望以后读书养成思考的习惯,之后在读书会阅读的书籍,每一本书我都会写出自己的感悟。还好听了这节课,让我有勇气继续读书,继续写下自己零散的文字。
云伴读,虽然今天是最后一天,但我觉得,我们还是会在一起。
随堂笔记:
“云伴读”No.45
《论语》第四讲
何伟俊
一、《论语》共读之四:《子罕篇第九》——真人孔子,大师风范
《论语》里住着孔子——我的《论语》阅读感悟
何伟俊
二、子罕篇第九
1、本篇概述
(1)
本篇31章,主要由孔子自己的话和别人对孔子的评价组成,类似于《述而篇第七》,重点展示孔子丰富多姿的形象、风采和人品。孔子讲自己卑微的出生:“吾少也贱,故多能部事”;叹自己老年的悲哀:“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自己的后事:“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孔予讲自己的贡献:“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表明自己迫切的从政心愿:“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表示自己的坚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表白自己作为君子的洒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为弟子的代表,颜回敬佩、赞美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读了这篇,夫子风采更加丰富、生动,真人孔子、大师风范,栩如生,如在眼前。
(2)
孔子想从政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大众做事。
(3)
从人的知情意行的角度了解他的感受,这样解读文本会有自己的发现。
2、
(1)
本篇要点
(一)他人眼中夫子——大哉孔子
(二)孔子自述:自知者明,自省者进
(三)激励弟子,自强不息
(一)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弟子们感受到的孔子的价值追求,即知命、依仁而罕利,知道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依循仁道竭力而为,完成生命必须接受和承担的使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对于利,则“见得思义”(16.10)潇酒对待——“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这是孔子的终身信念和追求也是弟手与孔子一路同行,对老师深切的理解和崇敬。
(3)
9.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日:“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面对他人的如此盛赞,孔子用轻松风趣的语言做了回应。其含义是,我的特长多呢。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9.6)(鄙事:乘田、委吏)别人转述孔子的话“吾不试,故艺。”(9.7)年轻的孔子“志于学”而多オ多艺(礼乐射御书数),故能“三十而立”。其过人之处,在他不满足于多才而立,追求“君子不器”(2.12)“下学而上达”(14.35),既要有各项专才,更要有为人处世的达道:既要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更追求精神世界的高
(4)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是弟子们对孔子的旁观,他们从孔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中观察感受到老师刻意的克己修为。做到“四毋”,不容易——不凭空臆测,不(要求别人)绝对听从,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根除这四种毛病需要很高修养,还要有很深的定力。杨伯峻解释为“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我理解为:孔子内心有一种自觉,时刻警醒自己要断绝这四种毛病,防止它们在自己身上发生:而不是自己己经完全做到了。这“四毋”,其实是与他人相处时,考虑別人的感受,注意优化与别人的沟通,从而相互理解,相互助益,以友辅仁。
(5)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类似行为,弟子们在《述而篇第七》第9、10章已有记述——“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作为后世称为的至圣先师,其生活细节中体现的守礼敬人等内在修养,更具有和蔼可亲、耳濡目染的生活气息。这样的行为,既是孔子仁心的自然流露,又是默默无闻给弟子们以身教。
《论语》里以“子”开头的章节,大多是弟子们对孔子言行、表现的描述和思想、观点的判断,由此感受、领悟老师的人品和智慧,表现老师的言行一致和身体力行,也是向老师学习。弟子们不仅听孔子的言传,同时注重体悟老师的身教。当然,孔子的身教不是故意的、有意的,而是他心性和仁心的自然流露。孔子的“循循然善诱人”体现在其一言一行之中,弟子们佩服、尊敬他,“亲其师,信其道”,自愿向老师学习以提升自己的德才和境界。
(6)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颜虽是师生,却情同父子。孔颜不仅情义深切,而且相互理解,成为知己。颜回深赞孔子,既表现了对老师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老师人品、智慧的深切感受。同样孔子夸奖颜回“贤哉回也”,既是对弟子的表扬,也是对其深入的理解。后世人提出并探究“孔颜之乐”,可见共师生关系的亲密和灵通,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学相长”成为人生知己。孔颜是教育人的榜样,值得当下教育人借鉴。
①面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②下决心向老师学习,但是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③对老师的赞美,感受到了父子之情和师生之情如同一班
(二)
孔子自述:自知者明,自省者进
(1)
9.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份,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
乎哉?不多也。”(鄙事:乘田、委吏)
子贡认为孔子的聪明和多能是天赋,而孔子却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实践操作中锻炼出米的,就是“学而时习之”出来的,他说过“无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的生活智慧在于既素位而行,又学而不舍,不断进取“下学而上达”孔子生,可终身学习改变命运的典范。
(2)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部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自己“无知”“空空如也”,不是简单地说自己没有知识,什么都不懂,而是博学者的一种境界和思路。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当一个人知识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反而觉得知识的海洋越来越宽广而自己知道的很少很少,可能连沧海一粟都没有。“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意思是,我什么都知道吗?我有很多不知道的知识。面对知识海洋,好学者一定深入研究,审间之、慎思之、明辨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智慧。“叩其两端而竭焉”即是抓住提问的两端、两面从辩证的角度中辩,深入分析问题,深度探究问题。
(3)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4)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面对日常生活,孔子表现出的是尽心尽责,怀揣恭敬之心。“大哉孔子”从何而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人的起步、根基都是从细小务实的事情开始的,不断自省,终身修行,“下学而上达”。作为儒学的继承人荀子,对人生成长亦有深切的感悟。他说:“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不经历必须的阶段,没有一定的积累,就不能继续向前通达,走向学问、精神的高处和远方,成长之道定是循序渐进以厚积薄发。
(5)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做学问,明道理,立身行道,通权变一为人处事、德行修养的四个层次境界,就是孔子说的“下学而上达”,一层比一层更需要智慧和功夫到了通权变、不拘泥,就到了“智者不惑”的高度。
孔子人生的志向是“吾道一以贯之”,为了坚守自己的“道”,需要权事之轻重,而得道义之正。权变,为的是不变;守道不变,需要权变。
孔子感叹的是,循着“共学”“适道”“立”“权”的境界越来越高,与之共勉的人越来越少。从另一个角度看,越伟大的人越孤寂。对此孔子亦有感叹——“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土达。知我者其天乎!”(14.35)
(三)激励弟子,自强不息
(1)
9.19子曰:“警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我们可以想象,孔子深情地面对弟子们,娓娓道来,似乎掏出心窝,希望引起弟子们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这就是“循循然善诱人”的夫子形象。这番话的关键字是“吾”,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说:“君子求诸己”“我欲仁,斯仁至矣”。“止”,是自己止;“往”,是自己往;进退由己不由人。学与不学在于你自己,修养不修养在于你自己。成败由己不由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2)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21子谓颜渊,日:“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这两章孔子用颜回作为案例和典范,验证上一章提出的观点——“止,吾止也:进,吾往也”。孔子赞扬颜回的韧性和笃行,为了是激励弟子们,以身边的人为榜样,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做更好的自己。孔子的循循善诱,体现在其语言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还体现在利用身边的资源,激发弟子们的学习热情。
(3)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孔子说:“庄稼长成了苗但不开花吐穗,有这样的情況啊!庄稼开花吐穗了但不结果实,也有这种情况啊!”接着上面主动进取的话题,孔子以庄稼成长成熟的过程,比喻半途而废者不能成功。人的成长,好比从苗到秀到果实。这个过程,自己坚持不懈,进取不止,方能果实累累。
孔子作为老师海人不倦,不断激励弟子们发奋图强、勇往直前,真是用心良苦令人敬佩!实,他这样不知、持之以恒地引导弟子们,本身就是终身不辍、坚忍不拔的典范。
(4)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后生可畏”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期待和心愿,作为老师总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后生”总能“可畏”吗?“后生”如何才能“可畏”?这就照应了前面孔子对弟子们的引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吾往也”“其进也”的不断努力进取,人的修养才会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才能越来越高。“后生可畏”,必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否则只能“四士、五十无闻”而“不足畏也”。
孔子期待弟们“后生可畏”,又提醒他们自强不息而不可前功尽弃。孔子对弟子们的谆淳教海,实在令人感动和敬佩。
(5)
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異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提醒弟子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话:法语之言,依据规则交流的话,忠言虽逆耳,但要听之并行动,以改正自己的错误;巽与之言,恭顺赞许的话,顺耳之言听得舒服,但其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这样才能有助于自己的成长。
孔子教海、引导弟子们的话可谓肺腑之言,如春风化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引人深思、诲人不倦,令人敬仰。
(6)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坚持自己的心愿,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志在己心,就是“匹夫”只要自己坚守,别人不能夺。“不可夺志”,表示人格的坚守。三军之帅虽然威武强悍,但是被别人任命的,却可以被夺。
(7)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以寒冬的松柏仍然録叶葱葱,比喻面临困境而巍然屹立的精神,以此勉励弟子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8)
9.29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希望弟子们具有“知”的思想、“仁”的品德、“勇”的精神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成为“不惑、不忧、不惧”的坦荡荡君子。
三、夫子风采——川上达人:诗意、历史、思想融合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在河边走过的人当中,停下来站在河边看波浪起伏,看水流流动,看河流周围的景象,这样的人也不少,但比从河边走过的人少很多。
(2)从河边经过,面对眼前景象思考的人不多。
(3)从河边经过,面对眼前的景象有自己的思考,还说出话,这个层次的人几乎没有了。
(4)短短14个字,5个标点符号,表现出孔子的诗人气质、历史眼光、思想境界,感受到孔子的丰富情智。
“逝者”中的诗意。子在川上。为什么在川上?孔子喜欢水,遇水必观。智者乐水嘛。一个人,站在水边,若有所思,就是一幅富有诗意、耐人寻味的画面。水,司空见惯,走过水边的人无数。但是,在水边停下来,看看水,做思考的仅孔子一人。天地间,一人,一水,此行为艺术,是怎样的兄味。子在川上,后面的逗号用得好啊。这个逗号,让我们关注“子在川上”这个行为本身,而不是仅关注孔子说的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在用上,是一种诗意的存在,诗意的栖居。
(5)思想者的肖像
罗丹的雕塑《思想者》,一个人坐着,硕大的头颅略微低下,沉思的样子。
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画一幅画一一寥廓天空下,孔子站在浩浩水边,望着眼前的流水,若有所思。
中国的思想者,是诗意和智慧的圆融。
(6)
“近者”中的智慧。站在水边,孔子思考生命的存在,思考历史,思考人类永恒的话题一时间。他想到“逝”的历史感中的时间,想到“不舍昼夜”,时间一刻不会停下。对时间的追问,是人类共同的思索,体现人类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有趣的是,几乎在同时,孔子和赫拉克利特东西两位哲人,都面对着流水,道出自己的心声,把人类的思考带上了新的高度。
同时期,印度智者释迦牟尼用另外的方式,对时间做了思考。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后,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时间是永恒的,又是流变的。时间是能感受到的,又是未知的。时间是人类的享受,也是人类的宿命。有被时间留下的,但最终一切都将被时间无情地带走。
人的存在感、寂寞感、苍茫感,都由时间而来。这是何等深沉的情感和高远的智慧!
(7)
孔子遇山水必观,用水的特征表示多种仁德,表达对人生的理解。上善若水,水滋养万物,包容万物,荡涤万物,水是仁慈的。水活泼灵动,启人思考,给人以智慧。山,沉稳宽厚,内蕴金石,外秀林木,贡献万物,恰似仁厚的长者。
智仁者乐山水,昭示着天人合一的思维。乐于山水,是乐于山水之精神,是化山水之精神为我之精神。是谓“人法地”,效法大地以豁达自身的胸怀,修养自身的性情,与天地精神共往来。
这是孔子屹立于大地的永垂不朽的形象和风采。
四、孔子嘉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