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座部佛教哲思南传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 佛陀说,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

上座部佛教 佛陀说,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

作者: 流光闲客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22:16 被阅读32次

ouhc:请教。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这句怎么理解?

流光闲客

苦唯此低劣,压迫性的无常作为本质,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可受。不说灭苦受是灭苦。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如实知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苦灭之道

论藏阿毗达摩说,人有三种根本烦恼。一种是贪,它的本质是对外界的黏着。一种是嗔,它的本质是对敌人利益的敌对。一种是痴,就是对四圣谛的不了知。

喜,悦是对象性的。和对象存在关系,出现构成整个精神现象活动的一个波动。也就是对外界的黏着。黏着也就是自己由于心识别目标的过程从而产生自己和外界的联系。由于自己对四圣谛不了知,使得自己同外界的黏着,观察,认知。由于没有审查事物的无常,于是产生了这是永久的我,这是坚固的物体,这个世界是久住。存在我见,身见。我们在没有了知苦的本性之前,整个精神活动,就像被碗覆盖住一样,无法如实,彻知,没有审查,也就没有坚信审查结果的力量,思想在大众中忽左忽右,就像无根之草。如此,不了知四圣谛叫做无明。这样的总的精神活动和印象称作烦恼。也就是心的认知过程由于不了知苦集灭道而形成错误的思维轨迹,观念,这样的思想是被污染的,是不如实的,忽左忽右的,是无法被坚固的。

色是色法的意思,色法的内容是,我们看过去坚固的事物只是刹那刹那生灭,变易的色法的不同自有性质的组合,堆积而成。如此一整个过称称作色法。

另外,色法类似于物理学的基本单位,但原子,夸克等依旧不是最基本的。这种单位只能称作色法。所以有一粒色法的说法。

在表现上,色法是物质。在此,色法和名法是烦恼的解脱需要的究竟道路。名法是心被污染,烦恼形成的过程和具体。断除精神现象的错误,对物质现象的固执。心的认知过程就是认知过程。不再忽左忽右,波澜起伏。到达,如实,清净的涅槃。在此之外,不知无常的本质,对物质世界全体的认识,都是不彻底的,都不是长久的。不能称作此物质实际的存在,只能是色法的存在。

如此,全体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构成都不是它的对象的本性。全体历史和思想,存在我们学习的,书籍的,思想的,都是概念的,概念就是由于认知和运用而暂时使用的代词。

如此,在清净,如实的涅槃外,称作世间。世间存在蒙蔽而来的烦恼,烦恼来自于黏着,黏着后有了对象,有了对象,由于没有了知无常,产生错误的思被覆盖,蒙蔽,左右的思。也就是导致整个精神活动的烦恼和轮回,如此称作苦。

色法本质的不了知,思想的错误。如此,色法和名法是使得心的认知构成形成思想烦恼的两大不可分割的原因。

如此,黏着于色,则是喜色。喜是表示过程的中性词,这种过程导致一种特定的精神感觉,特征是,令喜欢此认知目标。称作喜。对色法产生黏着后,由于思的情感和个人知识的判断,而对色法产生愉悦,相对的,为了追求愉悦感,这种比较下,也就有了厌恶感。

如此,苦由于色法的流转,心的污染,业果的存在,兼容在色法不可改变的流转,变易。苦具有强大,不可抵抗的压迫性。这种压迫性使得我们失去理智,情感化等等。


这句话的意义是,由于对四圣谛的不了知,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使得我们存在于烦恼的世间。
这句话的意义是,对事物的黏着是因为不了知色法的无常。无常的实质是无法令人黏着,喜爱的。
完全断除来自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的覆盖,断除烦恼的涅槃是没有喜色者,悦色者。
令人喜爱和愉悦的,是我见,身见下对事物的看法,如此的思想覆盖使人存在于烦恼的世间。


概念法的意义是历史文化的知识不是对象事物的真实反应,如同生抠,突然。

而我知道这个桌子是桌子,不是因为我们真实反应事物,所以我们有了对应事物的特定语言,观念。而是我们预设的观念存在需要被认知的需求,于是,由于需求,我们以观念去对应,这个桌子是方的,有四条腿。它就是符合我所描述的观念。于是,桌子的概念由于观念的相互统一产生。如此,历史时间中的认识论是蒙蔽的。

概念法的意义是我们长久以来被反应自身观念的知识所束缚。

而认为,这是我,这是身体,这里是永恒存在如同被认识事物一样坚固,正由于事物的坚固,它被我们所认为,那是事物。我们所构建的语言,思想,知识只是我们的观念需求和反应。

我们活在一个思想被浅表意义的概念所束缚的世界里。而我们又被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所束缚。

如此,在覆盖,扭曲中受变迁而压迫,深感苦痛和荒谬的世界需要自我从世界的本质,挣破覆盖的,复杂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所形成的思想错觉,到达世界的另一面——涅槃。

完全断除烦恼,如实地审查事物的流转,变易,使得心的认知这个世界的无常,没有黏着,没有可爱和愉悦,没有波澜,没有污染。断除来自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也就是色法和名法的束缚。如实,平等,像那犀牛角在森林中自由地游荡。涅槃的活法未曾有,无法令人相信。乃至在普遍观点认为不存在不受关系束缚的思想,除非是死物。乃至认为,人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地活着。乃至有教派自相矛盾地宣称,他的首发者具备此种素质,他教法的追随者不可能具备这种品质。因为那是死物。

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涅槃是一个上升的直线,而不是一张对折纸的两个面。是极致的禁欲主义换来的一种影藏苦恼的体验,这种获得冰敷高烧者的方法获得许多人的,因为这是快速实现的目的,令人接受的言论。是一种品质的培育极致,但太过极致则唯独死物,于是在这自己认同的方法又折中了一个方法。赋予这种与往常一样生活以人为高度,只因为那言论具备十足的美感?以思想的愉悦作为他道路失败的又一认同之处。或者说,把心停止下来。但实际上心何曾停止?

思想何曾由于它内容物的构成没有被了解而不曾脱离于使其污染的淖泥变得清净?为什么不使用了解构成后的方法认识世界呢?

难道这句话要理解成这个世界上都是喜欢物质和为物质而愉悦的。这两个情感使人愚昧和苦恼?难道我要告诉你,你要停止这种做法,做一个情绪不为事物所动的人,这样活的乐观。这样的思维当真的可以使人永久的快乐吗?这样的思维真的可以改变人对事物客观联系性而长久控制关系性带来的主观吗?就这么一句话真的可以给人以莫大的能力和勇气抑制生理活动吗?这不是教条吗?难道就因为这句话令人获得短见的快乐,足以成为真理?

这是某教派采用的观点。他们以这种快速的体验最终目的和它的人生哲学。并坚信不住移。相信,它对人有治愈的作用,为人认可就是真理。

难道,我会把用足够一辈子剂量的冰块敷在你这个高烧者的头上?并宣称这是唯一的药方,而你由于他保证你一生的剂量,信以为真。不会。当然不会。我宁可诚恳地告诉大众,这药方是真实的,但却难以令人接受。

佛陀说,我只教导苦和苦之止息!

相关文章

  • 上座部佛教 佛陀说,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

    ouhc:请教。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这句怎么理解? 流光闲客 苦唯此低劣,压迫性的无常作为本质,而有苦受,乐受,...

  • 仁泽法师: 佛教为什么不禁止吃肉?

    在上座部的佛教里,佛陀并没有完全禁止食肉,当年提婆达多曾经要求佛陀制戒禁止食肉,但佛陀拒绝了这种做法。 以前也有人...

  • 什么是禅?

    佛教的傳承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為主導,形成各多宗派。原始佛教流行於東南亞國家,繼承佛陀在世時的...

  • 南传上座部佛教——《您认识佛教吗?》

    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原始佛教,他们有一套特有的语言:巴利语。 巴利语原意为圣典语、佛经语,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用...

  • 读书笔记之——观呼吸

    观呼吸,讲的是内观禅修,也就是呼吸冥想。这是上座部的禅修方式,上座部也称南传佛教,是小乘佛教,与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 南传上座部佛教简介

    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

  • 非法

    上座部佛教认为以下行为是佛陀禁止的: 祭祀,祈祷,火供,念咒,断食,烧身,自残。名曰戒禁取。 唱诵亦非曰常功课。 ...

  • 佛法的体系与宗派[32]:南传佛法

    南传佛法,是指流传于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区的佛法,起源于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佛陀涅槃后,部派分裂,分裂成...

  • 认识佛教 ~笔记之二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现在世间,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式:1:传统的佛教...

  • 破斥邪见:度完一切众生是大妄语吗?

    看到知乎上有一位尊崇南传上座部佛教,而宣扬大乘非佛说,《金刚经》是伪经的答主,为破斥其邪知邪见,护持佛陀正法,故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座部佛教 佛陀说,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io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