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的思索,写出来再看看文字,再反思思想的轨迹,以针接下来读书的知与行的统筹。
我个人的一些不同看法:
第一、读书或写文章不能太轻巧、随意,我倒觉得这个现象就是美国人说的writ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reading. 也就是说,可以写出来才可以算是真正的理解,光是阅读只是佯装自己已经明白了而已。
第二、如何解释更深度的阅读?记得胡适说:“用人,要在疑处不疑;做学问要在不疑处起疑。”这段话其实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地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去挖掘真正的定义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释呢?事实上,我自己也是认知上的懒惰鬼,很少去置疑自己所知道的东西。
第三、拜许多人为师,就像书法家柳宗元和大诗人杜甫那般集诸家之所成的通才,就像西方谚语:later bloomer也是我们老祖宗讲的大器晚成者。
如果治学能成为集大成者,读林语堂先生的《读书的艺术》还是有必要的,把读书的方法给说得很透彻。林老先生说年轻人读书,首要一点是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把这个作家当作自己的情人一样,把他所有的作品都拿来读,反复读并且模仿。完全读透以后,再找第二个心仪的作家,用同样的方式来学习。
一年看一百本书、三百本书当然是本事,但反过来讲,一年只看一本书,看很多遍,也是本事。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推崇前一种本事,而忽略了后一种本事。
我们当然渴求一位良师,亲自给予我们指点。但是守株待师是不现实的。书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大师作品,给我们提供了触手可及的机会。而能否让这些经典佳作真的成为我们的老师,则全有赖于我们是否能够谦卑、勤勉、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学习。
所以回过头来,还是如同林语堂所说的。我们的阅读应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找到一位自己心悦诚服的作者,反复阅读他的所有作品,甚至效仿之。
第二步:找到第二、第三位以及更多的作者,用同样的方法去钻研,吸收每一位作者的长处,就像史兰倩丝卡一样兼收并蓄,然后塑造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说白了就这么简单,但是做起来肯定很难。但这就是正确的路,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胆量去走吗?
如果把一本书比作一片叶子,把叶子读干,只剩下经脉神行兼备的读透书,或许就是找到了自己的良师。
读书的艺术我是李廿廿,爱读书,正在进行10000天读10000本书的计划,不知道读10000本书后是什么样?10000天后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