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源自插画作者汐沥:吹吹风,听听自己的内心本文导读: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敢正视孩子真实的情绪吗?而又为什么不敢正视!?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会惹恼我们,我们的愤怒会抑制不住的被激发,然后控制不住的向孩子发脾气。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场景,而且总是重复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去游玩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作业的时候......
我们清楚的知道,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问题,没有好的情绪,行为就会失控,即便再好的道理也变得毫无道理。
但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常常不能正视孩子的正常情绪呢?
漫画源自插画作者汐沥:敢不敢面对挑战家长都希望孩子每天都能快快乐乐的,有什么负面的情绪也能够被很快的化解,基于这样一种奢望,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常会采用否认、美化和压制的应对方式。
比如,孩子受到了老师不公正的对待,情绪非常低落,当和家长诉苦时,家长可能会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你上课捣乱了!”“是不是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了”,等等。
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容易辨识,很多父母会很聪明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安抚他。但有些时候,当父母处于当事人的位置时,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本来计划了好久的野餐,因为下雨不能正常进行了,孩子这时候很沮丧,甚至会难过的哭起来。
不能出去玩,自己情绪本来也不好,对孩子的这种火上浇油的情绪,就会很不爽.
此时,我们会不自觉的去打压孩子的情绪“哭什么哭,下雨了,谁都没有办法,哭有什么用,不要哭了,听到了没有……”
其实难过很正常,打压孩子正常的情绪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情绪上很拧巴的人。
这种情绪上的压抑,大量的体现在辅导孩子做作业上,在此不再举例,家里有刚刚入学的孩子都深有体会。
这是一种惯性的思维,如果我们不进行自我的省察,很容易将它们用到日常生活中,时间久了,这种力量能把任何人塑造成压抑型人格,不要小看它的力量,当正常的情绪总是得不到理解和正常的舒缓时,人容易变得偏执或者是怯懦。
漫画源自插画作者汐沥:有时需要静一静出于人的本性,任何人都希望被“看到”。
“看到”在这里是打引号的,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大意是,任何人都希望被关注、被爱,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回应,即便他是十恶不赦的大魔头。
举个跨度很大的例子,当年911事件后,如果有人先于本拉登出来承认,说那是自己干的,你想拉登会高兴有人替自己顶罪了吗,他一定会跳脚骂街,认为自己的“功绩”被人抢了。
任何人都希望被“看到”,这是出于人性最根本的自恋。
自恋,简单讲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行为、思想等的迷恋。自恋能激发我们更好的完善自己,但过度的自恋也限制了我们对自己客观的认识。
孩子的这种自恋更加强烈,他们总是希望父母围绕着自己,也总是希望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被看到,被感受到。
我们讲一个从心理学家武志红那里听到的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坐高铁,每次看到迎面的火车,孩子都会兴奋的喊:“妈妈,看,火车”,妈妈总是回应说,“啊,火车,妈妈看到了。”重复了几次后,妈妈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对孩子说:“妈妈看到了,妈妈也很兴奋”。听到妈妈这个反应,孩子愣了一会儿,盯着妈妈说:我爱妈妈。
这个道理很简单,当我们被看到时,就感受到了爱,并且这份爱是你理解了我,而不是我要全部表达后的索取——那样就显得不太值钱了。
这种特质不仅限于孩子,我们也总是希望,最亲近的人能够很好的理解自己的情绪,而不需要自己全部表达出来。
妻子在单位受了领导的气,回来和你诉苦,当你了解到这其中也有老婆的问题时,你会如何处理妻子当下的情绪?
男性出于自己理性的思考模式,常常会自然和老婆分析当时的各种利弊,去摆事实讲道理,“以后这种事情完成不了,就先和领导打声招呼,打好提前量,和领导提前沟通……”。
很显然,这是一个糟糕的做法。最好的办法是,和老婆一起骂老板一顿。
因为道理说出来并不难,但情绪就必须要有人懂。
漫画源自插画作者汐沥:好奇是我天生的性格不幸的是,这份理解别人的能力并不容易获得,而我们和孩子,又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因此,当孩子发出一个错误的行为时,我们又以一个错误的方式去应对,这就进入到了一个死循环,问题最终陷入到困局,当困局发生时再以牺牲孩子的情绪,将问题拧巴的解决掉。
面对孩子的问题,如果我们只能用这种单一的模式进行处理,那么我们的孩子也只能像我们一样,继续继承着从祖辈传下来的应对情绪的单一模式。于是,整个家族便陷入到了不可避免的轮回中。
发泄情绪的人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这之后他们的情绪就得到了平复。
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孩子学会了更高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他们就不再会像我们之前那样傻,以意气用事来应对意气用事。
当然,处理这些问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暂且提供一个方法供你参考:
充分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父亲对家庭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用爱去包容妻子,然后再经由妻子将这份爱传递给孩子以及这个家。而只有父亲本身成长了,才能够消化掉来自妻子和孩子身上的那份负能量,在包容的理解下才能化解为一种正能量,然后将它们以更好的方式反馈给自己的家庭。
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每个人都希望被“看到”,尤其是孩子,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时,我们要避免情绪上的打压、否定和美化。要承认孩子的情绪,只针对他的行为作出评价,并且我们也知道只有在情绪平静的情况下才能和孩子讲道理,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错误的方式一直在我们的家族中不断延续。文中在最后提到为什么要充分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希望你今天有收获,我们下节课见。
文中漫画均得到作者汐沥的授权,再次表示感谢!
让我们随着这只特立独行的猫,进行一次自我成长之旅。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请看《开篇:为什么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